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解析议论文中的描写与抒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解析议论文中的描写与抒情
议论文虽以议论为主,但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字的感染力,有时作者也会在在议论文中穿插适当的描写与抒情。

恰到好处的描写与抒情,往往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刻,表达更动人。

本篇将通过以不同文章举例说明来解析议论文中的描写与抒情。

一、议论文中的描写
(一)概念梳理
描写,即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描写通常从角度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描写对象上又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但议论文中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要求并不相同,一方面,议论文的核心还是在于议论,取决于对人和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另一方面,议论文中的描写仅仅是为议论服务的,起到的是一个形象表达的作用。

同时议论文中的描写往往是采用白描、速写或者漫画的笔法,不求酷肖,只求神似。

因此相较于正面、侧面描写来说,人物和景物描写更能充当文章里“辅助”的角色。

(二)范文示例
1
场景描写,突出氛围
一味地说理,容易空洞乏味。

把描写巧妙恰当的运用在议论文当中, 能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使抽象的形象变得具体,使举例具有画面感,在教材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如贾谊《过秦论》的一段文字:
示例:
(九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其实这里含有两处描写。

一是描写九国之师与秦军的对阵:一个“叩关而攻秦”写出九国的来势汹汹,一个“开关延敌”写出秦军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再一个“逡巡而不敢进”活活画出九国之师的胆怯畏缩与貌合神离。

如此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对阵场面,连双方的心理都刻画出来了,虽未开战,但胜负已分。

二是描写秦国进攻九国的战争,只用了三个词“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秦国的强大。

这些描写有力的说明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的强大,比起空洞的说理不知要强多少倍。

同时也打破了全文单一的叙述说理模式,使行文富于变化,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2
人物描写,展现品质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常常用事实论据来举例论证,但单一的事例叙述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在举例的时候运用一些人物描写,就可以使得其形象丰满起来,打破叙例的单一,增强观点的感染力。

如苏洵在《六国论》中为了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把割地求和的诸侯国王刻画得入木三分:
示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先写诸侯国王的态度——不顾惜祖辈的艰辛,轻易将国土让人,再写他们的举动——今天割五城,明天割十城,最后写结果——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如此反复,焉有不亡之理?透过这些形象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诸侯国王的胆小怯懦、得过且过,同时也看到了秦国的残暴无餍、得寸进尺。

由此“赂秦而亡”的观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延伸应用
通过以上的范文,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描写在议论文中的妙用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文采。

描写于议论文而言,一是能够使议论生动形象,避免说理的空洞乏味;二是能够使议论富于变化,避免叙例的单一。

但议论文中的描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抒发感情,深化主题,而议论文中的描写要为论点服务,目的是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

因此我们在使用这种表现手法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那么具体如何在议论文中恰当运用描写呢?
1
注意事例叙述的画面感
写作文和拍电影其实有相似之处,作文中的描写也可以看做是电影的镜头。

我们在叙述事例时也可以参照此种形式,以多个画面或者特写来表现事例。

比如以多个事例论证一个观点时,可以采用几个角度相同,感情色彩相似的画面进行组接。

示例: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寒风凛冽,衰草丛生,万物垂暮的田野里,小草亲吻着大地,枯黄何惧,酷寒何惧,只因心中珍藏一缕春风。

十八年的艰辛历程和那怅然的孤寂并没有磨灭苏武的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
这是某高考满分作文中的片段,文章用了两次环境描写来突出萧瑟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艰辛与毅力。

这两幅画面组合在一起也给我们展示出昭君与苏武的坚定形象,极富感染力。

2
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像引用历史典故之时,我们并没有亲见亲感,通过史书的只言片语,也只是了解大概,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在不违背史实,不违背人物性格的原则下去还原历史。

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可以想象其心理活动,使人物更具真实感。

3
进行适当的语言包装
描写要带来强烈的画面感,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文字语言,所以我们要对描写性的语言进行包装,使描写出的画面更具有感染力。

比如可以巧用修辞手法,比喻可以增加形象美、排比可以增强气势感。

还可以选择化用诗词来进行人物或环境修饰。

示例:
“我看见一个狂人正仗剑高歌。

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 却又是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萧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青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

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而让后人为之赞叹! 他就是李白。


这是高考全国卷《千年的选择》中的片段,这段话中巧妙地化用了李白不同诗词中的名句,用李白的诗来表现李白的形象,既丰富了奇妙的想象,又创造了意境美,而且增强了文字的文化厚重感。

总之,议论文中的描写可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 将枯燥的说理蕴含在画面中,以情感人,使文章理性和感性并举。

所以进行适当的描写,寓道理于形象,这样既能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又可以使主旨的表达更直指人心。

但是要注意的是,描写始终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为主,描写为辅。

所以描写一定要恰当,要适中,不可以为了描写而描写,造成文体的混淆。

二、议论文中的抒情
(一)概念梳理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之意。

是作者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组织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象征性地表现个人情感的一种手法。

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抒情本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各类文章其实都离不开抒情。

但在议论文中,抒情同描写类似,往往也只能是“配角”。

议论文中的抒情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观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通常作为开篇的点题或者观点的“升华”出现。

因此,在论文中作者的抒情主要以直抒胸臆、融情于理两种方式呈现。

(二)范文示例
1
直抒胸臆
议论中不借其他辅助形式,而从“我”的角度直接吐露感受,充分坦露作者胸怀,感情比单纯的议论浓郁强烈得多。

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自始至终贯穿悲愤之情。

示例: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两个部分都直接的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态度的鲜明性。

第一句作者以和刘和珍君同一立场,向反对派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示威的姿态,表达了无比的蔑视和切齿的痛恨;
第二句中以对偶、反复的手法,既表达了“我”对“惨象加流言”已经艰于呼吸和视听,简直无法忍受的悲愤情感;也揭示了我们的国民“默无声息的缘由”—统治者的屠刀加钳口术。

这既是一种感叹也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警告。

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血性崛起的渴望,也传达了沉郁的悲悯和写作的目的。

作者的一悲一愤显而易见,这种直抒情怀的手法,将作者肃穆、沉痛而庄严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2
融情于理
在议论中抒情,情议完美结合,古代文论家对此早有论述。

比如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示例: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者借夜游赤壁之际,置身于清风、白露、明月、水光之佳景中,饮酒、赋诗,极写游兴之浓。

他又借吹洞萧者悲歌感叹,主客一问一答,充分展开对人生境遇的议论,阐述万物变与不变之情理:‘盖将其变者而视之,则天地则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而否定了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抒发了积极入世的情感。

全文把景、情、议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情生义,以议托情,尤为出色。

复杂的感情迸发出哲理的火花,深刻的哲理又闪光出感情的光彩,读之甚感生动形象。

(三)延伸应用
歌德说过:“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

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和哲学。

”以上两篇文章也向我们展示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面,了解到写议论文也不只有干巴说教、一味叙理的部分。

那如何才能将说理与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
首先,提出论点,以情定调。

一般议论文常常在篇首就点出论点。

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就可以先直抒胸臆地倾诉自己的情感,从而定下全篇议论的情感基调。

可以借助排比、比喻、反复等表现手法来修饰我们的文笔,以此突出观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其次,列举论据,以情选材。

在运用论据证明观点时,须选取作者感受最为震撼,体验最深刻的材料。

比如周恩来在《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
示例:
“自海禁大开,强邻逼我;鸦片之役,英入侵我;越南之役,法人欺我;辛丑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平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

芨芨乎不可终日。


为论述对民族灾难以及为激起国人的热忱,作者列举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种种罪行,以一段排比展开论据,使读来悲愤不已,给人以警醒的力量。

因此同学们在选材的过程中,亦可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或所感所闻作为论据使用,说理的同时也能自然融入情感的表达。

最后,分析论据,以情驭材。

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不是要堆砌事实,关键在于分析。

而分析的核心就是要以贯穿文章的感情意向统一内容。

针对不同的论据,横眉怒斥、同情怜悯、揭露抨击或讽喻劝诫。

只有将这些不同的情感融于论据的分析中,才能达到理坚情溢,情理相得益彰的效果。

其实不管是哪种体裁的文章,其实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写议论文也不是要完全的割裂开来。

”在作者拥护真理、驳斥谬论之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情感色彩,这正是议论之中的抒情。

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议论文中的抒情,要切实成为说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即融情于理,而这种情感的抒发也应该符合逻辑推理的发展。

总之,要想以理服人,必先以情感人。

三、总结
无论描写还是抒情,对于议论文来说,都属于非议论性因素。

这些非论证因素在议论文中往往能让议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避免泛泛而谈,让文章表现的更加“丰满”。

描写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克服纯理论的“说教”;而抒情则是有力地烘托了中心。

尽管非议论因素不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然而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进行事例叙述的时候加上描写,在说理的时候融入情感的表达,适当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法,文章就能精彩纷呈、全篇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