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牛郎织女(二)课时测评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11牛郎织女(二)课时测评卷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阅读欣赏,回答问题。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________ 沁________人心脾凋________零静谧________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顾________失________ 扬________避________ 若________若________ 严________酷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答案】(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4)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6)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
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课外阅读。
悠悠童心
当我和童年告别时,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再见”!
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
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毽子、跳绳……我就忘记了我已是20多岁的人。
我盼望成天和他们在一起。
终于在一起了!
难忘啊——我们一起在蔚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我们一同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树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露出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
那时,我是一个“饥饿”的孩子。
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
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个好奇症吧!
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修手电筒。
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么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
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个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为我拆收音机罚我看三本书;隔壁李奶奶说我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
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了50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唱歌!在舞蹈!悠悠童心在我的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神奇——________ 探究——________
(2)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
(3)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作者最突出的个性是________,作者没有和童年说“再见”的原因是________,作者觉得留住童年就可以________。
(4)这篇散文,看起来很散乱,可是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________,接着写现在________,再回忆________,最后抒写自己现在的心愿________
(5)你也像作者一样有“好奇症”吗?把你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答案】(1)神秘;探索
(2)充满好奇心
(3)教师;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直保留童心;留住探究心、好奇心
(4)自己的个性;自己仍愿和孩子们在一起拥有童心;自己的童年时代;仍是和孩子们在一起
(5)【示例】有。
我的“奇思妙想”是发明一种可以看到未来的机器,看看将来的自己会遇到什么事情,如果将来发生了无法挽回的事情,那我现在就可以努力改变,不让那件事情发生,生活就不会有悲伤,永远都是快乐的。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写奇思妙想应请注意:大胆想象,敢于去想,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和幻想,都反映自己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如果把这种大胆的假设写出来,给人以某种启迪,并能激起别人的思考,使人产生共鸣,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故答案为:(1)神秘、探索;
(2)充满好奇心;
(3)1、教师 2、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3、一直保留童心4、留住探究心、好奇心;
(4)1、自己的个性 2、自己仍愿和孩子们在一起拥有童心 3、自己的童年时代;
(5)有。
我的“奇思妙想”是发明一种可以看到未来的机器,看看将来的自己会遇到什么事情,如果将来发生了无法挽回的事情,那我现在就可以努力改变,不让那件事情发生,生活就不会有悲伤,永远都是快乐的。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
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
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
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节选沈从文)(1)文段中对八儿设定的吃粥计划描写细腻生动,概括八儿对八碗腊八粥是如何分配的,反映了八儿怎样的性格特征?
(2)对比分析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和后来八儿看到的真实情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4)赏析下列语句。
①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②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答案】(1)由一开始地他和妈妈各三碗,爸爸哥哥各一碗到他三碗半,妈妈两碗半,爸爸哥哥各一碗。
对八儿讨价还价,得寸进尺地描写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狡猾、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2)八儿没想到今日的粥的颜色是深褐(黑)。
原因是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3)内容:此句把八儿由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猜想,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构:引起下文八儿亲见腊八粥情况的描写,并于下文没有想到的深褐色情节相照应。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八儿的肚子比喻成一面小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八儿吃的心满意足,侧面反映了腊八粥的美味。
②美味的腊肉都没人吃了,侧面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特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由一开始地他和妈妈各三碗,爸爸哥哥各一碗到他三碗半,妈妈两碗半,爸爸哥哥各一碗。
对八儿讨价还价,得寸进尺地描写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狡猾、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2)八儿没想到今日的粥的颜色是深褐(黑)。
原因是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3)内容:此句把八儿由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猜想,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构:引起下文八儿亲见腊八粥情况的描写,并于下文没有想到
的深褐色情节相照应。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八儿的肚子比喻成一面小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八儿吃的心满意足,侧面反映了腊八粥的美味。
②美味的腊肉都没人吃了,侧面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分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4.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二)引路人
雨淅渐沥沥地下个不停。
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
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
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
“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撒。
“噢,噢,不要紧。
”
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
“太谢谢你了,小姑娘。
”他很感动地说。
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
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
”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
会绊倒的。
”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
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
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
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
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
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照样子,写词语。
小心翼翼(ABCC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事件的起因是“我”撞到了________,后来“我”发现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于是“我”决定________。
(3)当发现水泥板被拿开后,“我”和“他”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4)题目“引路人”一是指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
(5)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案】(1)文质彬彬;得意扬扬;仪表堂堂
(2)身旁的一个行人;扶他回去
(3)“我”不满地嚷着,并提醒大伯走一边|他”:把水泥板盖到了下水道上。
(4)“我”是他回家路上的引路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5)文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心、为他人着想。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此题从给出的词语“小心翼翼”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5)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文质彬彬、得意扬扬、仪表堂堂
(2)身旁的一个行人、扶他回去
(3)“我”不满地嚷着,并提醒大伯走一边|他”:把水泥板盖到了下水道上。
(4)“我”是他回家路上的引路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5)文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心、为他人着想。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热爱祖国
祖国的山川大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我们有头顶的珠穆朗玛峰,有的黄土高原,有的西双版纳,有的华北平原,有的黄河,有的扬子江……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我爱我们的祖国的土地!狂风曾经扫荡过它,大雨曾经;中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火曾经轰击过它。
尽管受了这些磨难,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万卉争荣,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种植庄稼,挑来河水,把我哺育大。
我怀念我的乳母,她用她的乳汁哺养我,她用宽厚的手掌抚摸我的头。
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受到她怀里的体温。
我爱祖国的语言。
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一起跳
跃。
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物和画廊,联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曾远离祖国几年。
那些日子。
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怀念。
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
痛苦_________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同志_______祖国的山川风物_______幸福________
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________
(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入文中的横线上,每个词语只能用一次。
A.一泻千里 B.浩浩荡荡 C.千年积雪 D.莽苍
E.一望无际 F.草树蒙密
(2)给短文的最后一句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万卉争荣: ________
(4)第3段画线的句子是该段的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 。
(5)短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6)文中划线词语“人物”的意思是________。
你能写出这“画廊”中三个不同领域的名人吗? (7)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痛苦”和“幸福”矛盾吗?为什么?
(8)关于热爱祖国的名言有很多,请你将下列名言补充完整。
热爱祖国是一种本能。
诸葛亮说:“________,________。
”曹植说________,
________ 。
“说:“________。
”
【答案】(1)C;D;F;E;A;B
(2),,、:。
(3)春季很多种鲜花争相开放。
常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景象繁荣兴盛。
(4)中心句;总领、概括本段
(5)短文从祖国大自然的风景、祖国的土地、祖国的劳动人民、祖国的语言四个方面写出
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6)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示例:诗仙——李白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齐白石
(7)不矛盾。
‘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
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怀念之情。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示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
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6)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8)考查对名句背诵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句即可,
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C;D;F;E;A;B;
(2),,、:。
(3)春季很多种鲜花争相开放。
常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景象繁荣兴盛。
(4)1、中心句 2、总领、概括本段;
(5)短文从祖国大自然的风景、祖国的土地、祖国的劳动人民、祖国的语言四个方面写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6)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示例:诗仙——李白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齐白石;
(7)不矛盾。
‘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怀念之情。
(8)1、鞠躬尽瘁 2、死而后已 3、捐躯赴国难 4、视死忽如归 5、示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7)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8)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句的含义。
6.阅读理解
可燃冰
①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
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②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C;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③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
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
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
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
④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极具开采价值。
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
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
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
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