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21-09-27T08:46:17.03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月作者:杨明秀
[导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与因材施教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材施教由孔子提出,旨在在尊重学生个性与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以学定教”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也就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助力因材施教的顺利进行。
杨明秀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大桥学校 425809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与因材施教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材施教由孔子提出,旨在在尊重学生个性与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以学定教”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也就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助力因材施教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10-020-01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生机与活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往往属于“大水漫灌”式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个性化的发挥往往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不利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教学,在确保课程进度统一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提起浓厚的兴趣,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达成预定的目标和结果。
一、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阶段,也是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键时期。
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有一个深入的认知,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因材施教计划。
基于此,教师首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对学习的实际需求而展开,在此基础上,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并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这篇课文主要围绕主人公在祖父的园子中的所见所闻展开,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便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尊重学生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我要求学生对这篇课文首先进行自主预习,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基本观点与行文思路形成一个基本的了解,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文中的语言文字做批注,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
而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字研究其中对话内容、陈述内容的前提下,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的而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促进学生课堂代入感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因材施教,则必须促进学生课堂代入感的提升。
情境教学法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在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课堂代入感的有效提升。
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用情境教学法,深入的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在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例如,在学习《月是故乡明》时,这篇课文具有浓浓的思乡情怀,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夜空中的一轮皎洁的明月。
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契合教学内容与课堂气氛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课堂代入感。
而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即“《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进行表达的呢?”学生在问题式导入的影响下,对课文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不仅对课文的主旨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还对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学互鉴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有赖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也有赖于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引入。
小学语文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密切的关联,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学生仅凭一人之力难以解决,这就凸显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因此,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个人性格特点、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划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梅花魂》时,这篇课文主要围绕梅花来展开,深入阐述了梅花的高洁品质。
针对课文的内容,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了课堂教学,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水平,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基础上的学
习。
我首先进行了语言式的问题导入,即“关于梅花,历代文人墨客不吝笔墨进行描写,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关于梅花,你们还知道哪些名诗名句呢?梅花又有怎样的品质呢?”在问题式导入的作用下,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并且主动的对课文进行了阅读探索。
而后我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效的学习前提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贯彻,产生了实际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的进行,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与个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语文学习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颖.试论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44.
[2]马秀琼.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