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梅尔维尔小说《白鲸》中的殖民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梅尔维尔小说《白鲸》中的殖民隐喻
摘要作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以及诗人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很多著作都深受人们喜爱。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坚持认为他的小说《白鲸》应列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可见其影响力。
《白鲸》故事框架曲折离奇,但极耐人寻味,作品背后带有明显殖民隐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方白人对其他种族人群的异化。
本文主要从梅尔维尔和《白鲸》小说文本出发,对《白鲸》中的殖民隐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殖民隐喻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白鲸》在生前并没有很大的反响,也未曾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但在梅尔维尔去世之后,这部小说却引起了众多评论家和读者们激烈的争辩。
爱它的人觉得这部小说是一部能与民族史诗媲美的作品,不爱它的人觉得它可能连普通作品都算不上。
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白鲸》经受住了时间的沉淀和考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绝大多数的读者认同《白鲸》的价值,把它喻为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鲸》不仅跨越了浪漫主义的范围,成为带有现代性的新颖作品,而且它在主题上的多维性和意义的丰富性,尤其是其作品中蕴含的殖民隐喻都给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念想。
殖民隐喻同性别隐喻一样,都是一些时代所特有的,是在时代的变换中形成的。
《白鲸》的创作与作者梅
尔维尔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要想深入了解作品中的殖民隐喻,首先要了解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
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与《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189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家庭。
但是在梅尔维尔12岁的那年,家族生意破产,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出去工作以维持家庭。
他先后从事过银行职员、牧场工人、农村教师等多种工作。
家庭中突然出现的变故,以及变故后感受到的世态炎凉都让梅尔维尔在性格上日渐的复杂,整个人也越加的深沉。
为了摆脱掉这种噩梦般的生活,让家人过得不那么贫困,梅尔维尔在19岁开始在开往英国的货轮上工作,这段海上经历极大地开阔了梅尔维尔的视野。
在他的眼中,船就如同世界一般,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世界是不平等的,但船上很多时候除了船长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陆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船上人际的简单给梅尔维尔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这种情绪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
此后,梅尔维尔还在几艘捕鲸船上做过水手。
四年的航海生涯为梅尔维尔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泰皮》、《欧穆》的畅销,使梅尔维尔根据自己航海的一些经历又创作出了《白鲸》,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小说。
《白鲸》是一部典型的冒险小说,发表于1851年,故事的曲折离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是美国文学史上被公认的一部文学经典著作。
这部小说的创作,以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为依托。
《白鲸》虽然依旧是海洋题材的小说,但作
者梅尔维尔却把创作视角投注在了辛苦艰难但财源很丰富的捕鲸
业上。
梅尔维尔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瑰丽的笔触给众人陈述了一个叫亚哈的船长指挥“裴廓德号”捕鲸船在海洋中追杀白鲸的故事。
《白鲸》中最为人熟知的除了白鲸“莫比·迪克”外,就是一直追着“莫比·迪克”的船长亚哈。
故事的展开就是从亚哈与“莫比·迪克”的恩怨开始,亚哈在工作中遇到了白鲸“莫比·迪克”,“莫比·迪克”在搏斗中咬断了亚哈的一条腿。
亚哈认定“莫比·迪克”是自己痛苦的根源,是邪恶的化身,所以满世界地追着“莫比·迪克”跑,发誓要找到并杀了它,甚至不顾捕鲸业的行规。
在船员的一致反对及大自然的警告下,他依然不放手,直到搜遍全球海域,最后与莫比·迪克相逢。
白鲸的狡诈与力量根本不是亚哈所能战胜的,但亚哈依旧一意孤行地向白鲸发起了注定要失败的战争,最后与白鲸同归于尽。
《白鲸》看起来只是一部冒险的海上故事,但实际上,它的内部却蕴含着很深的殖民隐喻。
二《白鲸》中的殖民隐喻
作为美国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白鲸》表面上似乎跟美国的帝国主义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事实恰好相反。
美国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在刚刚建国时已经在披着民族外衣的身体下显露了出来,19世纪中期美国的淘金热其实就是对这种殖民扩张精神的一种内部演练。
作为美国帝国主义扩张前期背景下产生的小说文本,《白鲸》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历史的影响。
仔细对《白鲸》进行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小说中有很多殖民隐喻,这些殖民隐
喻是美国帝国主义扩张精神给作者内心深处打上的烙印。
正像美国后殖民主义著名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w. said)所说的那样:“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包括库柏,马克·吐温,麦尔维尔等在内的很多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美帝国主义扩张的主题。
”在《白鲸》中,殖民隐喻最明显的就是“裴廓德号”捕鲸船本身,以及以亚哈为首的全体船员所组成的权力体系,这些都是殖民主义的一种象征。
1 《白鲸》中捕鲸船的殖民隐喻
梅尔维尔在《白鲸》中所刻画的捕鲸船带有很明显的象征深意。
上船之前,实玛利在梅普尔神父的教堂里看到了神父讲坛,而这个讲坛就是一艘捕鲸船的形状。
在“裴廓德号”捕鲸的途中,也遇到了很多其他的捕鲸船,这些捕鲸船的名字很多都带有一定的暗喻或者反讽,如“处女号”、“欢喜号”和“单身汉号”等,从这些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暗含的深意和良苦的用心。
只是路过的捕鲸船,作者梅尔维尔都会煞费苦心地赋予其深意,那么“裴廓德号”的取名我们就不得不去深思。
可以说,故事中的“裴廓德号”被作者所投入的暗喻是比路过的捕鲸船要多得多的。
“裴廓德”(pequod)经过考证,是一个印第安部族的名字,这个印第安部族以前一直生活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叫做康涅狄格州的地方。
该印第安部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是美国土著民族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部族的英勇和善战。
但白人踏上美洲的土地后,整个部族,不管是儿童还是妇女,都被白人看做是撒旦的使者,并遭到极其残酷的虐
杀,几近灭族。
梅尔维尔在创作《白鲸》时,这个印第安部族已经被踏进美洲土地的白种人绞杀地不足一半。
为了掠夺印第安人土著们的土地,白人在对其进行武力驱赶的同时,企图通过《圣经》对印第安部族的人进行精神上的麻痹。
裴廓德部族一直是美国本土上最为人所知的一支土著部族,但是裴廓德部族的遭遇也是印第安族群中下场最为悲惨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梅尔维尔无疑是对这段历史很了解的,所以《白鲸》中裴廓德号的命名其实也是印第安人命运的一种象征,而不是巧合。
但是从《白鲸》的文本分析中我们看出,“裴廓德号”这个名字并非取自印第安部族的本意,而是带着反讽的意味。
在小说中,捕鲸船更像是殖民者,白鲸则是被殖民被征服的对象,这也是捕鲸船的使命,但他们对白鲸追杀的结果其实也是殖民隐喻中的最后结果。
《白鲸》中的“裴廓德号”捕鲸船已经完全超越了本身所带有的捕鲸使命,而是怀抱着一颗好奇和仇恨的心去对白鲸满世界的展开追捕,这也与欧洲当时满世界开辟新航路追求黄金的好奇与热潮模式相同。
而新航路的开辟,又引发了殖民热潮。
“裴廓德号”旅程路线也是其殖民梦想的一种暗示,这条捕鲸船像当时欧洲殖民的梦想一般,几乎跨越了世界各地。
“裴廓德号”就是殖民者去征服其他种族的殖民隐喻,这些从“裴廓德号”上的装备也能看出来。
“裴廓德号”装备齐全,甚至还带有眺望台,与美国后来的海军战舰有诸多的神似之处,而这些都是为了其殖民梦想,征服全世界而准备的。
2 《白鲸》中捕鲸船上权力体系的殖民隐喻
《白鲸》中的“裴廓德号”捕鲸船,作为一种政府的工具,是殖民主义重要的象征,而“裴廓德号”船上以船长亚哈为中心的船员权力体系则是更为明显的殖民象征。
大家都知道米歇尔·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这个理论是指权力的重心在于“中央”,中央可以对自己之外的圆形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姿态或者日常行为进行监视与管制。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圆形监狱”的权力体系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从上往下分布,最顶端的往往只有一个人,但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们就是站在塔尖的顶端对其他的民族和个人进行监视,来维系自己的殖民体系。
也正是由于这种权力体系,亚哈才能对“裴廓德号”船上所有的人实施各种命令,他所指定的那些捕鲸行程才能在大家的不满和反对中依然有效实施。
站在“裴廓德号”权力体系顶端的是船长亚哈,他的名字来源于《圣经》。
《白鲸》中的亚哈与《圣经》中的以色列国第七代国王一样不仅有计谋而且有才能,但《白鲸》中的亚哈却把这些计谋与才华用在对自己复仇欲望的满足上。
假如我们把白鲸莫比·迪克看作是整部小说中被征服的对象,而船长亚哈就是企图征服白鲸的殖民者的隐喻。
亚哈是南开特人,南塔开特人几乎称霸水陆世界的三分之二,他们认为海洋是属于他们的,任何民族不得与他们同时拥有。
亚哈为了找到白鲸报仇,在其他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仍然一意孤行,即使遍体鳞伤地依然去对白鲸展开追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哈是一个不敬神、把自己当成神的人物形象。
亚哈不仅吃过
生番,也接受过教育,在“裴廓德号”上他就是文明的代表,被船员们所敬仰,左右着船员们的思想。
他的这种身份,让他可以通过对对方的思想和文化加以改造而进行征服,同时也通过武力来维持自己的权力,这种权力层层贯彻,不可动摇。
在小说中,船长是“裴廓德号”的主宰,再往下是魁魁格、费达拉、塔斯蒂哥等。
从“裴廓德号”的权力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站在权力顶端的都是白人,其中最出力的标枪手却因为不是白种人而被喻为异族人。
梅尔维尔自己也在小说中说到:“世界就是一艘不停向前行驶的大船。
”这种权力体系无疑与当初欧洲殖民者先驱的情况相似,也与当时美国的殖民主义权力很相像,所以说《白鲸》是殖民主义的隐喻也并无过错。
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问世于美国民族冉冉上升的时期,因此被喻为是对美国精神进行展现的美国本土文学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美国当时的这种民族精神的掩盖之下,帝国主义的殖民思想已经开始萌发。
作为理想主义与机遇的一种融合,美国精神也展现在对边疆的不断拓展上,而这些拓展无疑也给美国帝国主义文化准备了思想条件。
这在梅尔维尔的《白鲸》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所以说,《白鲸》这部小说其实是对美国殖民主义的一种隐喻。
参考文献:
[1] [美]赫尔曼·梅尔维尔,姬旭升译:《白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2] 杜建芹、乔立清:《一部关于民族崛起的巨著——〈白鲸〉》,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 王莹:《〈白鲸〉意蕴层次剖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 崔凌云:《〈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5] 白锡汉:《论〈白鲸〉的悲剧实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 李世存:《评梅尔维尔的〈白鲸〉》,《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 [英]博尔顿,林必果译:《英美小说剖析》,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8] 辛春晓、陈忠红、张敏:《信仰在心还是在物——霍桑〈红字〉与麦尔维尔〈白鲸〉宗教意识比较》,《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7期。
[9] 李芃芃:《一部美国十九世纪的悲剧史诗——评梅尔维尔的〈白鲸〉》,《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0] 马庆霞:《麦尔维尔的悲剧倾向及其对小说〈白鲸〉创作的影响》,《文教资料》,2007年第21期。
作者简介:
张百千,男,1974—,四川平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曾隆梅,女,1974—,四川成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
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