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RI设计实例-最实用的初学者入门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RI设计实例
-最实用的初学者入门教材
目录
第1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和使用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冷凝器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冷凝器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饱和蒸汽冷凝.........................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含不凝气的冷凝冷却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装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冷凝器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壳式冷凝器类型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合理压降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艺条件经验温度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径与管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折流板圆缺高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折流板间距...........................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密封条............................... 错误!未定义书签。
HTRI设计判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壳侧流速(velocity)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余量(overdesig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流型 (flow fra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Window and crossflow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常见warning message及解决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HTRI设计实例(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饱和蒸汽的冷凝.......................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含有不凝气的气体冷凝.................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油气冷凝冷却.........................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饱和蒸汽冷凝冷凝器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饱和蒸汽冷凝器结构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饱和蒸汽冷凝器工艺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冷凝器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器结构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器工艺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油气冷凝冷却冷凝器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油气冷凝冷却冷凝器结构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油气冷凝冷却冷凝器工艺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前言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能源现状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能源结构不合理。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能源效率利用率低,单位产品能耗高于世界同级水平。
第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国内能源储量较大,但人均水平处于世界人均水平较低地位。
因此,设计出一种能够大幅节能的设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4]。
换热器是一种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其性能对能量利用效率、产品质量、工艺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型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在石油、化工、能源等高能消耗工厂中,换热器数量占工厂总设备数目的40%左右,设备投资占全部投资的30%~40%左右,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基本全有换热器组成[5]。
近年来,利用换热器对高低温热能回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管壳式换热器由于结构稳定、操作弹性大、技术成熟、适用面广、使用材料范围广等优点,是最为常用的热交换设备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型强化换热器的出现促进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
随着换热器设计方法和传热技术的发展,管壳式换热器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
在换热器结构上,折流挡板由单弓形发展到双弓形、圆环形、螺旋形等来强化壳侧流体的流动以增强传热。
管程数有单程变化为双程、四程
甚至六程等,从而增加了管程流速,减少结垢。
[6]在设计方法上,国际上有1962年成立的美国换热研究公司HTRI和1968年英国成立的传热与流体流动服务公司(HTFS,现为ASPEN EDR),其软件能较为快捷准确的模拟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国内的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和洛阳石油化工总公司等制定了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推动了我国换热技术的发展,对换热器的研究和设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7]。
对设计的换热器通常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需要满足石油、化工等生产工艺的换热要求,保证所设计的设备能在指定的情况下完成换热任务,正常工作;其次还需要保证换热器能够长时间的运行而不发生故障;再次,设计的换热器应尽可能结构紧凑、设备占用体积小、便于维修等特点。
最后,换热器的热量泄露少,阻力小,比较经济等。
HTRI软件作为国际上最为常用的换热器计算软件之一,在国内也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然而,在HTRI相关教程上十分稀少。
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更快的了解相关计算,特编写此论文。
换热器简介
换热器分类
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随处可见,在工业中得到大量的使用,特别在耗能用量十分大的石油、化工等领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节能技术发展,所涉及的换热器越来越多。
对处在不同介质、工况、温度、压力下的换热器,结构和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具体分类如下[8-13]:
1.按传热原理分类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两种介质接触,直接传递能量,实现传热。
传热量直接受接触面积影响。
常用为气体与液体的传热。
此类换热器主要以塔设备为主体,很难区分与塔器的关系,常归为塔式设备。
a)蓄能式换热器用量极少。
热介质先加热热容较大的物质,待所加热物质到达一定的温度后,冷介质以热固体为换热媒介得以升温,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
b)管板式换热器此类换热器占总量的99%以上。
热物流通过某种导热系数较大的介质将能量传递到冷物流的换热器。
此类换热器通常成为管壳式、板式、板翅式或板壳式换热器。
2.按传热种类分类
a)无相变传热分为加热器和冷却器。
b)有相变传热一般分为再沸器和冷凝器。
再沸器又包括釜式再沸
器、虹吸式再沸器、废热锅炉等。
3.管壳式换热器分类
a)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端管板通过焊接的形式固定在壳体上。
换热管则采用胀接、焊接等方法与管板联结。
对于此类换热器,壳侧一般
不清扫。
故一般对含有污垢或者腐蚀性介质安排走管程侧。
此类换热器是最为常用的类型,最为经济。
因此在设计换热器时首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b)浮头式换热器
当壳程侧与管程侧有较大的温差或较高的压力时,常采用此类换热器。
同时,由于管束可以抽出壳体之外,便于机械清扫。
因此,浮头式换热器也适用于管、壳程介质污垢系数较大,即管壳程都需要进行机械清理的场合。
c)U型管式换热器
管束膨胀可以通过U型管的弯曲部分变形来吸收,不受壳体的约束。
还可以进行机械清洗,结构比较简单。
因而造价比浮头式换热器低。
但是管程清洗较为困难,一般工艺设计让清洁流体走管程。
d)填料函式换热器
e)釜式再沸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和使用特点
换热器作为节能设备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换热器的结构决定了换热器的性能。
设计者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发挥换热器的某种性能。
不同的换热环境有着不同的换热结构。
设计者想
要设计一个高效、节能的换热器就必须了解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虽然种类繁多,但通常可以将其拆分为前封头、壳体、后封头。
不同结构的部件用不同的英文字母表示。
故换热器可以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例如BES等等。
相对GB151-1999,TEMA标准相比而言,少了I、Q、O壳体。
TEMA分类及代号如图1-1所示:
图1-1 主要部件及代号
1.浮头式换热器
表1-1 换热器的主要部件(与图1-2到图1-5对应)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1平盖21吊耳41封头管箱(部
件)
22放气口42分程隔板
2平盖管箱(部
件)
3接管法兰23凸型封头43耳式支座(部
件)
4管箱法兰24浮头法兰44膨胀节(部件)5固定管板25浮头垫片45中间挡板
6壳体法兰26球冠形封头46U形换热管
7防冲版27浮动管板47内导流筒
8仪表借接口28浮头盖(部件)48纵向隔板9补强圈29外头盖(部件)49填料
10壳体(部件)30排液口50填料函
11折流板31钩圈51填料压盖12旁路挡板32接管52浮动管板裙
53部分剪切环13拉杆33活动鞍座(部
件)
14定距管34换热管54活套法兰15支持板35挡管55偏心锥壳
36管束(部件)56堰板
16双头螺柱或螺
栓
57液面计接口17螺母37固定鞍座(部
件)
18外头盖垫片38滑道58套环
19外头盖侧法兰39管箱垫片59圆筒
60管箱侧垫片20外头盖法兰40管箱圆筒(部
件)
图1-2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最大的特点是管束可抽出,对由于温差造成的应力能够通过自由伸缩缓解,从根本上避免了温差应力的产生。
其优点是:
1)管束抽出方便,便于清洗管、壳程
2)适用于壳体与管子金属温差超过30℃时或者冷热流体的极限
温差超过110℃的条件,不会造成因膨胀造成的泄露。
3)壳侧能够进行机械清理,能用于结垢比较严重的场合。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小浮头容易发生泄露。
2)结构相对复杂,造价相对较高。
2. U型管式换热器
图1-3 BIU U形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最大的特点是采用U形管式换热器,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因管束可以自由伸缩,故对热膨胀的适应能力较强,多用于高温高压和管壳壁之间传热温差较大的工况。
其优点是:
1)管束可抽出进行机械清洗。
2)壳体与管束不受温差的限制。
3)管束可抽出进行机械清洗。
缺点是:
1)最外排管子U形弯曲段因为无支撑,可能因跨度大而造成流动诱发振动问题。
2)不可更换单根管子。
3.填料函式换热器
图1-4 AFP填料函式换热器
图1-5 AJW填料函式分流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换热器最大的特点是管束可抽出,壳体与管束间可自由滑动,从而吸收因温差而引起的热膨胀。
其优点是:
1)可用于高温差的工艺流体换热。
2)管束可抽出,能进行机械清洗,能适用于结垢比较严重和管束腐蚀严重的场合。
缺点是:
密封处易泄漏,不适于有毒、易挥发及贵重介质的场合。
第2章冷凝器设计
冷凝器选型
因为本章主要介绍管壳式冷凝器,所以选型问题也仅限于管壳式冷凝器。
[10]
对冷凝器的选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膜式冷凝的特点,结合正确的工艺计算,选择出适当的冷凝器。
对饱和气体冷凝和含不凝气的气体分别加以说明。
饱和蒸汽冷凝
因为在传热、压降、清扫等方面分配比较合理,故一般情况下选择卧式壳程冷凝器。
1.当冷凝工艺流体量和冷凝器的型号相同时,卧式冷凝器的传热系数比立式冷凝器的传热系数的(L/D)倍。
2.壳程冷凝时,饱和蒸汽的压力降比管程的小。
3.当用水做冷凝介质时,冷却水走管内有利于清洗产生的水垢,并且容易保证较高的流速,从而产生较大的传热系数。
对于饱和蒸汽冷凝,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不优先考虑卧式壳程冷凝。
1.当被冷凝的介质压力较高或严重腐蚀管材时,在管程冷凝比较
合适,这样壳体可使用普通钢材,能够减少设备投资。
一般是指立式管程冷凝。
2.对冷凝传热系数较高的物料(水蒸汽、氨气等),可以选择立式冷凝器。
虽然冷凝膜传热系数比卧式的低,但如果冷却水沿管子内壁成膜状流下,由于这样水的膜传热系数比水充满时的膜传热系数大,从而提高了总膜传热系数。
常用的立式氨冷器就是典型的例子。
含不凝气的冷凝冷却过程
1.低压
通常采用卧式壳程冷凝器。
如果采用立式壳程冷凝器,在死角累计的不凝气不易排出。
同时冷凝液沿管壁流到折流版后,又在折流板的边缘落到下层折板上。
这样凝液就不能很好的与管子接触,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冷却。
2.中压
近年来趋向采用立式管程冷凝,因为:
1)凝液呈降膜形状向下流动,对凝液的过冷有利。
2)中压状况气速较高,使凝液的液膜厚度薄,从而气膜的热阻低。
气速高时不凝气也不易在冷凝器里积聚。
3)在立式塔顶冷凝器中,气体与凝液始终充分接触,所以传热系
数比卧式高。
4)压力降较低。
对立式冷凝器,当冷凝介质走壳程时,通过改变折流板间距能够获得较高的膜传热系数。
如果立式冷凝器的管壳程分配能够保证完全逆流(单管程、单壳程),凝液过冷效果就更好,可凝气的损失也越少。
3.高压
近来多采用卧式冷凝器,在设计时主要考虑采取合适的流速以免液体与气体分层。
安装注意事项
1.卧式冷凝器
为了便于凝液的排出,安装时保持大约1%的坡度(角度小,对传热的影响忽略不计)。
同时折流挡板的切口保持与竖直,以利于排除凝液和不凝气。
2.立式冷凝器
为保证较大的传热系数,避免因气节式的两相流动引起的操作不稳定,管内流体流动时需自上而下。
冷凝器设计依据
管壳式冷凝器类型的选择
1.封头
前封头的类型对换热器影响因素压降和热传递没有影响,但后封头的型式会对压降和传热产生影响。
1)一般前封头选择“B”。
2)对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时且管侧设计压力小于10bar(g)时前封头选择“A”型。
3)“M”型后封头一般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选择,“S”型后封头为浮头式换热器选择。
4)对高压下操作的换热器,前封头一般选择“D”型。
2.壳体
1)“E”型较为经济,是选择壳体时的首选类型。
2)“F”型当换热器内存在温度交叉或者需要多个换热器串并联时,可选择此类型壳体。
管程数必须为偶数。
3)“J”型当“E”型壳体压降不能满足要求时选择此类型壳体。
分为J21和J12两种类型。
即两个进口一个出口和两个出口一个进口。
换热器合理压降的选择
较高的压降会有较大的流速,能导致较少的设备投资,但运行费用增高。
小压降与此相反。
所以,要在设备投资与运行投资之间进行经济分析。
下表列出常用换热器的压降值以供参考。
表2-1管壳式换热器的合理压降
操作情况操作压力合理的压力
降
减压操作P=0100Kpa(绝)P/10
低压操作P=070Kpa(表)P/2
P=70 1000Kpa(表)35Kpa
P=1000 3000Kpa(表)35180Kpa 中压操作(包括用
泵)
较高压操作P=3000 8000Kpa(表)70 250Kpa
工艺条件经验温度的选择
1.为避免结垢,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一般低于60℃。
低温端温差在5℃之外,高温端温差应大于20℃。
对工艺流体的换热,低温端温差一般高于20℃。
2.采用多管程、单壳程,以水为冷却剂时,为防止产生温度交叉,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一般低于工艺物流的出口温度。
管长
长的碳钢管,长的铜合金管通常在国内不能够生产。
6m长的管子比较普遍。
在相同传热面积时,长管较好。
原因如下:
1.减少管程数,
2.减少压力,
3.每平方传热面的价格低。
由于国内不能够生产太长的管子,国内一般选用4~6m的管子。
在冷凝器中选用长管子会增大设备放置平台的钢结构面积进而增加费用。
对浮头式冷凝器会增加管子的抽出空间,从而增加设备的占地面积。
管径与管壁
管径越小换热器越紧凑,造价也就越低。
但小管径会导致大压降。
因此,在设计换热器时,首先选用19mm管径来保证满足允许压降。
当设计易结垢的流体换热时,可选用25mm的管径,这样更方便清洗。
表2-2 常用国内换热管的规格
材料钢管标准外径mm x厚度mm
碳钢GB8163-8719 x 2
碳钢GB8163-8725 x 2
碳钢GB8163-8725 x
不锈钢GB2270-8019 x 2
不锈钢GB2270-8025 x 2
折流板圆缺高度
单弓形圆缺型折流板的建议开口高度为直径的10~45%,双弓形折流板的建议开口高度为直径的15~25%。
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间距影响到壳程流体的流速和流动状态,从而对传热速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小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5且不小于50mm。
建议的最大折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2。
密封条
也称旁路挡板,主要防止bundle-shell的泄露流。
一般成对设置。
建议按照下面的数量进行设置。
DN小于500mm时,设置一对;DN在500~1000mm时,设置两对;DN大于1000mm时,设置三对较为适宜。
对固定管板式和U型管式换热器因为间隙不大,不必使用密封条。
对有相变的设备,由于密封条会影响气液相的分离,不建议使用密封条。
[14]
HTRI设计判据
HTRI共三个计算模块。
分别包括核算、模拟、设计。
其中,设计(design)模式需要较少的工艺条件,软件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计算,初步得到其他缺少的几何结构,热传递系数和压力降等。
校核(rating)模式输入工艺条件和相关的几何参数,计算热负荷并通过不断的优化设计,得到最优化的合理结果。
设计模式和校核模式是最常用的计算模式,对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可以直接进行校核计算。
模拟计算是验证换热器热负荷是否满足要求。
HTRI程序可以设计壳体类型、壳体直径、管长、管间距、折流板间距、折流板类型、管径、管心距。
[15-16]
管壳侧流速(velocity)
为防止结垢等不正常现象,管壳侧需要保证有一定的流速范围。
常用流速如下表所示:
表2-3管壳式换热器中常用的流速范围
流体的种类一般流体易结垢流体气体
流速
m/s
管程~>~30
壳程~>~15
表2-4水的流速表(管内)
类别管材最低流速
(m/s)最高流速
(m/s)
适宜流速
(m/s)
凝结水钢管~~
河水(干净的)钢管
~
~
~
~
~
~
~
~
循环水(处
理的)
钢管
海水含铜镍的
管
海水铝铜管
设计余量(overdesign)
对单相系统设计余量为0~5%,两相系统5~10%左右。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20~30%也是允许的,为了适应以后工艺条件变化。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一般污垢热阻所占比例不宜超过50%。
流型(flow fraction)
在HTRI设计结果report中,报告右下角给出了5种流体所占分率。
为保证换热器又较好的传热效率,建议B>,E<,A最好小于,但不得大于。
C一般小于,F接近0。
若B流太小,E流太大,可增加折
流板间距进行调整。
对C流,增加密封带(sealing strips)或调节折流板数(crosspasses)值。
若F值过大,可调整管子的排列方式解决。
图2-1 不同流型分布
流路A: tube-to-baffle flow,leakage flow-折流板管孔和管子之间的泄漏流路;
流路B: main cross flow--错流流路;
流路C: bundle-to-shell flow,bypass flow-管束外围和壳内壁之间的旁流流路;
流路E: baffle-to-shell flow,leakage flow-折流板与壳内壁之间的泄漏流路;
流路F: Tube field Pass Partition,Bypass Stream-管程分程隔板处的中间穿流流路。
Window and crossflow
对单弓形折流板,crossflow与window中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比值在~之间,最好接近1;对NTIW baffle,window/crossflow在2~3之间。
不满足要求可以调节baffle cut,但最大值不超过45%,最好在17~35%。
常见warning message及解决方法
1.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hot(cold) fluid have been extrapolated beyond the valid temperature range. check caculated values.
热(冷)流体物性插值得到的温度超过了可用的温度范围,检查计算值。
可以增大所设的温度范围或者改物性包HTRI为VMGThermo,如果工艺设计已定,也可忽略此问题。
因为物性推算本来就是插值法得来,软件只是提醒一下超出温度范围,对结果影响不大。
2.An internal temperature cross exists in the exchanger. the program handles the reverse heat flow properly in the calculations, but you may want to consider changing the terminal process conditions to avoid the internal temperature cross.
换热器内存在温度交叉,软件在计算中适当的改变了流体的状况。
但是你也许会考虑改变工艺条件来避免这样的问题。
当管程数为1时不会存在温度交叉问题,但是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出现此类问题时说明流体工艺流体不合适,试着增加传热温差或者更改流量等条件。
不可忽略。
3.The design logic has modified the user specified value for baffle spacing (etc.)
软件设计修改了用户指定的折流挡板间距等数据。
在校核过程中根据REPORT里的内容进行修正即可解决。
不可忽略。
4.The B-stream flow fraction is very the design.
B流所占分率太小,检查设计内容。
此时说明其他泄露流太大,可增大折流板间距增加B流;添加密封带减少C流以增加B流;调整管子的排列方式减少F流。
5.The inlet baffle spacing is less than the recommended minimum the condition may lead to problems when the exchanger is built.
进口处折流板间距比建议的最小折流板间距小,重新检查设计,
这种情况在换热器的建造时会产生很多问题。
试着增大折流板间距。
不可忽略。
6.Shell exit velocity exceeds critical velocity, indicating a probability of fluide lastic instability and flow-induced vibration damage. If present, fluide lastic instability can lead to large amplitude vibration and tube damage.
壳侧出口流速超过了临界速度,暗示着流动不稳定和流体振动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如果这种现象存在的话,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管振幅和管振动。
试着改变壳体类型为J12或者增大壳体出口管径。
不可忽略。
7.The inlet unsupported span length (inlet baffle spacing+central baffle spacing)exceeds the TEMAmaximum unsupported span length.
进口处无支撑板间距长度(进口处折流板间距加上中心折流板间距)超过了TEMA最大的无支撑板间距长度。
试着减少折流板间距。
一般来说换热器的折流板间距都是等距的。
不可忽略。
8.The vapor specific heat of the hot fluid is calculalated in the area of the critical linear interpolation of the vapor specific heat and the sensible heat duty may be inaccurate in this the vapor specific heat and/or the heat release curve for this case.
热流体的气相比热在临界温度点计算。
在这个范围利用线性插值法得到的气相比热和热负荷可能不准确。
在这种情况下指定气相潜热或热流体曲线数据。
可忽略。
9.A differential flash is recommended for two-tube pass intube condensation unless a U-tube bundle is used because of potential phase separation in the header.
在两管程管内冷凝过程建议使用微分法计算。
除非使用U型管。
因为在封头处可能存在潜在的气相分离。
在hot/cold fluid properties>flash type中更改计算类型即可。
不可忽略。
HTRI设计实例(计算)
饱和蒸汽的冷凝
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设计一冷凝器,用以冷凝来自气提塔的氨蒸气,并选定冷凝器的操作压力。
露点下氨的流量为h,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为℃。
确定设计方案
为避免因温差过小引起的水量过大,这里选择冷却水升温5℃[10]。
同时为保证氨的出口温度比冷却水的出口温度高5℃,查氨的莫利尔图得,氨在时的凝点是℃。
所以选择氨的操作压力是。
因冷热两股流体的温差较小,冷却水、氨的污垢系数接近为0,这里选择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较为经济。
对饱和纯组分蒸汽冷凝,选择立式壳程冷凝器能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因此选择立式,热流体走壳程,冷流体走管程。
软件计算步骤(本文以为例)
1.打开HTRI,在File菜单下选择“New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界面。
这个界面由三部分组成,树形栏,可以点击选择要输入的项;输入面板,可以在相应的框里输入具体的数据,最下面一栏可以在Input、Report、Gragh等界面间切换。
如图2-2所示。
2.设定Case单位制,选择SI。
换热器几何参数设定
Case mode
中Case mode共三个选项
Rating:校核计算模式,具备了足够的换热器尺寸与工艺物流条件之后,灾此种模式下计算换热器的压力降和热负荷,得到Report,校核所设计的换热器是否符合标准。
Simulation:模拟计算模式,此种模式考察换热器能否满足规定的热负荷。
Design:设计计算模式,当初始条件较少时,选用此种模式可以得到换热器的初步结构参数结果。
通常是先通过设计计算,得到换热器的初始尺寸,然后进行校核计算,经过多次校核,得到最终的设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