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了黄老之学,其原因在于( )
①黄老之学存在缺陷与不足②藩镇割据威胁了中央集权③新儒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④丞相与诸侯权力膨胀威胁皇权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B [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于唐朝安史之乱后,②错误。
]
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
上述现象( )
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A [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反映出西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故A 项正确。
]
3.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
A.君主专制B.天人感应
C.大一统D.君权神授
D [因“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安排,故D项正确。
]
4.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 )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D [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表述不完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D 项正确。
]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
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故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故C项错误;秦朝“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故D项错误。
]
6.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A [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
7.《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
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B [材料中“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说明儒学在民间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故而诸将有了较多的儒学修养,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统治者大力推广儒学有直接关系,即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
选B项。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们就个人而言都未取得成功。
……到底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这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
——[德]艾伯华《中国通史》材料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此时唯一已经发展到足以提供严格的知识训练的文化传统——作为基本课程。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实施怎样的统治,其思想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结合孟子的“仁政”学说概括回答。
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从政治、教育和思想三方面概括回答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从统治者本身重视和儒家思想与教育关系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 (1)主张:实施仁政,倾听“人民”的呼声。
实质:体现了民本思想。
(2)措施: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教育上,创办太学,传播儒家思想;思想上,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原因: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与教育密切结合。
[能力提升练]
10.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儒家思想自创立时就以“仁”和“礼”为核心,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代并未得到重视,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主流思想的主要原因,这与私人讲学无关,故B项错误;秦朝主张以法治国,汉初采用黄老之学,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糅合各家思想之所长,不断完善自身以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 11.“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