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招式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以其深奥的力学原理而受到广泛关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首先,太极拳强调下蹲的重要性。
下蹲动作有助于降低中心重心,增加身体稳定性。
下蹲使骨架和肌肉处于均衡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促使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自由地运动和发力。
此外,下蹲还有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使练习者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力量和耐力。
其次,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之一。
放松指的是练习者在进行各个动作时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松弛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摩擦和阻力,提高身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放松还有助于减少肌肉对关节的压力,避免关节受伤。
同时,放松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呼吸深度和平衡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力量的干扰。
内合外开是太极拳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
内合指的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密集的力量球。
内合有助于提高力量的集中程度和穿透力,使太极拳的攻击更具威力。
外开则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扭转来释放出内部聚集的力量。
外开的目的是将内力转化为外力,以达到对敌人的击打和推动。
内合外开的力学原理使得太极拳的攻守兼备,既有攻击力又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是太极拳的转动。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转动来发力,使整个身体都能参与进攻和防御。
身体的转动可以提高力量的速度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连贯。
转动力学原理的运用使太极拳的动作既能够迅速击打敌人,又能够快速回到防守位置,使练习者具备更高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最后,太极拳还利用重力来增加力量和稳定性。
太极拳的练习者会利用身体的姿势和重心的分布来合理利用重力。
通过合理利用重力,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发力和抵抗外力。
重力的利用也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和受伤。
因此,了解和应用重力力学原理对太极拳的练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武 澄 清 讲 : “ 两 拨 千 斤 ,合 即 拨 也 。 此 宇 能 四 悟 ,真 有 夙 慧 者 也 。 马 虹 先 生 讲 , 要 拨 开 千 斤 来 ”
力 , 先 合 住 它 , 而 后 顺 着 它 ,顺 其 势 ,借 其 力 ,在
顺 遂 中 加 一 点 自 己 的 力 ,拨 开 它 ,使 之 落 空 ,就 可 以 以 小 力 胜 大 力 。 通 常 讲 “ 能 合 ,谁 能 赢 ” 便 谁 , 是 这个道 理 。
在 只 有重 力或 弹 力 对 物体 做 功 的条 件 下 ( 者 或 不 受 其 他 外 力 的 作 用 下 ),物 体 的 动 能 和 势 能 ( 包
括 重 力 势 能 和 弹 性 势 能 ) 发 生 相 互 转 化 ,但 机 械 能 的 总量 保持 不 变 ,这个 规 律 叫做 机 械 能守 恒定 律 。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主 要 实 现 势 能 和 动 能 的 转 化 ,将 人 体 的 重 力 势 能 或 弹 性 势 能 转 化 为动 能 , 以达 到 锻 炼 人 体 机 能 或 技 击 的 目的 。 这 种 能 量 的 转 化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表 现 得 最 为 明
显 ,特 别 是 发 劲 时 的 “ 活 弹 抖 ” 松 活 弹 抖 发 劲 松 。
是 在 周 身 放 松 的 基 础 上 , 由 大 脑 指 挥 , 以腰 脊 为 总 枢 纽 ,结 合 丹 田带 动 , 以 螺 旋 弹 抖 的 形 式 调 动 全 身 力 量 节 节 贯 穿 ,集 中 到 一 个 发 射 点 上 , 一 瞬 间 以迅 雷 不 及 掩 耳 的 速 度 从 肢 体 的 某 一 部 分 爆 发 出 来 , 产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张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内在物理力学规律的。
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
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
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
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
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
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
物理原理和生理原理在太极拳发劲放劲与沾黏劲中的运用

刚柔太极拳理太极拳内功的使用过程是动能传递转化为作用力(冲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形成的作用力叫内劲。
不同于形成内功原理的论述可以忽略血液循环系统本身,分析内劲的形成过程,必须把心脏血液流动非线性脉冲式特性纳入考虑。
根据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由于心肌的舒张和收缩,配合心脏膜瓣的开合,血液特别是动脉血液的流动是非线性脉冲式的,流速有快有慢,波形振幅有高有低;当非线性流动的血液受到阻力时就会形成阵面,产生液体中的激波。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与呼吸同步,当腹部收缩挤压,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意念引导下,定向集中瞬间冲击某一点时,血液的动能以动量的形式传递,通过碰撞形成相应值和方向的作用力。
由于呼吸配合的腹部扩张和挤压的节奏与心跳并不同步,血液特别是动脉血液的非线性脉冲式快速流动的波形和波幅更加复杂。
动脉中血液在腹部收缩挤压时恰好心脏膜瓣打开、心肌收缩、血液泵出,腹部压力和心肌收缩力叠加(此时是腹肌、呼吸肌和心肌三股力的叠加),则血液流速最快、振幅最高;当腹部放松扩张,此时恰好心脏膜瓣打开、心肌收缩,血液泵出,腹部张力和心肌收缩力部分抵消,则血液流速较快、振幅较高;当腹部挤压,此时恰好心脏膜瓣关闭,腹部压力和心肌舒张力也部分抵消,则血液流速较慢、振幅较低;当腹部放松扩张,此时恰好心脏膜瓣关闭、心肌舒张,腹部张力和心肌舒张力叠加(此时也是三股力的叠加),则血液流速最慢、振幅最低。
又由于毛细血管和细胞组织血液交换循环较慢,受到定向挤压快速流动的血液在这里被阻紧缩。
血液的这种在腹部张力与压力和心脏舒张力与收缩力的连续作用下非线性紧缩特点,使得高振幅处的波速大于低振幅处的波速,后加载的高振幅处的扰动将追上先加载的低振幅处的扰动,波形后缘变得愈来愈陡,最后在遇阻处形成阵面而产生液体中的激波,发生应力、密度和温度的突跃,这就是发劲或放劲。
水利科学中的水锤效应也是这个原理。
太极拳等内功锻炼看似慢慢吞吞,日久功成后却能伤人,而且被内劲所伤会有烧灼感,其原理也即此;功力深厚者可致烧灼状,俗称朱砂掌或铁砂掌,其他拳种功种也一样可以。
传统太极拳技击原理及应用

传统太极拳技击原理及应用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其拳术技击原理源自于太极哲学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太极拳技击原理的核心是运用力学、生物力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充分发挥人体的力量和敏捷性,通过身法、步法和招式的巧妙运用,实现对敌人的控制和打击,达到自我防卫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太极拳在实战技击中注重以意驭气、以气驭力、以力驭形,即通过意念调动气息,运用气息调动肌肉,再通过肌肉的调动牵引骨骼,形成动作,最终实现技击功效,这是太极拳技击的根本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太极拳注重“以静制动”,即借助自身的平衡和柔韧性,对敌人的进攻进行化解和反击,以达到自我保护和战胜对手的目的。
太极拳的技击应用主要包括武术比赛、搏击训练和自卫防身等方面。
在武术比赛中,太极拳运动员通过各种招式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变的身法步法,展现出太极拳的独特魅力,以实战技击的方式击败对手,取得比赛的胜利。
在搏击训练中,太极拳强调对肢体的舒展和柔韧性的培养,通过各种技术动作的多样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抗击打能力。
在自卫防身方面,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的原则,通过警觉和敏捷的身法和招式,对抗不法侵害,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实战价值。
太极拳的技击应用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动作舒展自然、柔和流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的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太极拳的拳谱、套路和招式等技术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灵敏度和敏捷性,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和品格,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和心理疗效。
总的来说,太极拳技击原理的应用体现了其特有的身法步法、气质调控、力量传导、节律变换等特点,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对提高身体素质、保护自身安全、陶冶性情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因此,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与应用在武术训练和实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的精髓。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有哪些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有哪些引言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身体技巧和气功修炼等方面,都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运动方式。
在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力学原理得到了运用,并深深融入到太极拳的技巧和动作中。
本文将从力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重心控制太极拳的动作注重重心的控制与转移。
通过合理地控制重心,太极拳练习者可以实现身体的稳定与平衡,从而使技击力量得到最大的发挥。
以下是几种重心控制的方式:•下沉重心:在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中,身体的重心会下沉到腰部以下,使整个身体保持稳定,增加抗推力和抗压力的能力。
•重心转移:在太极拳的技击动作中,重心的转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地转移重心,可以获得更大的爆发力,并使身体动作更加灵活流畅。
•重心控制与局部动作的配合:太极拳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通过控制重心的位置,配合手臂、腿部等局部动作的运用,可以实现力量的最大输出。
力的运用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通过合理地运用力量,使技击更加有效。
以下是几种力的运用方式:•内力的发挥:太极拳讲究发挥内力,即通过内气的运用,使力量发挥到极限,产生更大的能量。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通过呼吸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可以实现内力的聚集和释放。
•螺旋力的运用:太极拳强调以螺旋力击打对手。
螺旋力是一种旋转力,通过合理地运用螺旋力,可以使力量更好地传递,增加攻击力。
•顺势而为:太极拳主张顺应对手的力量,通过吸收、化解和改变对手的力量,使其失去平衡或被控制。
这种力的运用方式非常依赖于力学原理的应用,包括斜面力、摩擦力等。
动作节奏与平衡太极拳的动作节奏和平衡非常重要,力学原理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下是几种动作节奏和平衡的实现方式:•动作的连贯性:太极拳注重动作的连续流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合理地控制身体的每个部位,使动作之间的转换更加平滑自然。
这涉及到身体的平衡和力的调配等力学原理和技巧的应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引言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功夫,不仅具有独特的拳技和艺术价值,还有许多与力学原理相关的应用。
力学原理是物体运动和力的研究,太极拳通过运用一些力学原理,以柔克刚,使得拳法更加灵活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中常见的几个力学原理的应用。
1. 重心平衡原理太极拳强调身体的重心平衡,即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这是因为身体的重心位于人体质心,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重心的位置,可以使得力的传递更加流畅和稳定。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重心平衡原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清上下:太极拳中要求上身放松下沉,通过下蹲的动作,使得重心向下移动,身体更加稳定。
•腰腿发力:太极拳要求通过腰部和腿部的转动和发力,将力量传递到手臂和拳头上,这样可以保持重心的平衡,同时增加力量的输出。
•贴合地面:太极拳中的“贴”指的是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通过扎根和站稳,稳定身体的平衡,同时能够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2. 力的转移原理太极拳强调力的连贯和流动,做出柔化和转化力的动作,以应对对手的进攻和反击。
这要涉及到力的传递和转移原理。
以下是太极拳中力的转移的几个原理:•骨骼原理:太极拳中通过调整骨骼的位置和姿势,使得力量通过骨骼的结构传递出去。
例如,将力量从腰部传至手臂,需要通过脊柱的骨骼结构,使力量更集中和准确。
•内劲原理:太极拳注重通过内劲的使用来转移力量。
内劲是通过人体的内部肌肉和呼吸的控制,产生一种内部的力量。
太极拳中通过调整呼吸和肌肉的松紧程度,将力量转化为内劲,使得力量更连贯和有力。
•动力链原理:太极拳中追求整体动作的连贯性,通过一个动作引发下一个动作,形成一个动力链。
这种连贯的力量传递,使得太极拳的动作更加流畅和有效。
3. 力的分解原理太极拳中的一些招式需要将力量分解为多个方向,以实现在多个方向上的防御和进攻。
力的分解原理在太极拳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力的分向:太极拳中通过调整身体的方向和力的发力方向,将力量从一个方向分解为多个方向。
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力学依据

手快 胜 手慢 力 大胜 力 小 但 力 大手 快 者 也未必 能 完 全 避 免 损 伤
不 抢先 出 手
,
,
因 此 练太极 拳 者 习 惯 于 以 静 制 动 并
, 。
,
,
。
即 使 出手 在 先 也 只 是 引 人 出 手 以 便 在 接 触 中 探 知 对 方 虚 实 然 后 乘 机 而 动
。
, ,
,
,
。
太极 拳 的 击 法里 如
,
对 方 左手 击 我 右 肩 则 我 右 肩 应 顺其来 手 的 方 向转 身 避 让 使 对方 不 受 我 身 阻 力 而 继 续前进
。
同时 我
,
立 即 以 左 手击对方 的 右肩 无 须 用 力 很 大 就 能 使对 方身 体发 生 施 转
,
。
即应 在对 方 的力 势上 或 化 或
, ,
。
太极拳 的 出 手 总 是 在 接 触 对 方身体 以
。
。
大 家 都 熟悉 荡 秋 千 这 种 游 戏 你 用 较大 的力猛 推 秋 千 且 作 用 时 间 很
,
短 和 用 较 小 的 力 而 作 用 时 间 较 长 两 种 方 法 推 秋 千 你会很 明 显 发 现 后 者 的 作 用 效 果 比 较 显 著
,
时 为 了 不 使所 出 之手受 到 对 方 伤害 往 往抽 手 极快 以 致 打击 对 方身上 的 作 用 力 在受 到 对 方反 作 用 力 的
,
同 时 就消 失 了
,
。
因 而 这 种 击 打方法 只 能击 痛对 方 不 能 使 对方 移 动位置
, ,
,
,
。
力学原理在武术中的意义与应用

II貳釧I总第342期2019/02力学原理在武术中的意义与应用文:高汇源(河南)责任编辑:若愚物理学的力学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一切力学方面的问题:由于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产生.伴随而来的出现了运动生物力学。
该学科专门研究人体运动的一系列力学问题。
其中一些原理对武术的劲力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如肌群收缩及其方向若一化原理、力偶原理、杠杆原理、三大力学原理等。
1、肌群收缩及其方向若一化原理不同的拳术虽然套路形式或技击招法各异.虽然对力量或劲力的描述方式有别,但他们的力量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肌群收缩,离开了肌群收缩就没有力量可言。
而且参与收缩的肌群数量越多,力量就越大。
正因为如此.很多竞技性体育比赛,都是以体重划分级别的。
不论是少林拳还是太极拳,不论是爆发力、弹抖力还是整劲、寸劲、活劲等,岀拳者每打出一拳都需要肌群高度收缩。
没练拳的人打出的拳只是用到了臂部肌群,经过训练后就会延伸至背部、腰部、腿部乃至全体肌群参与收缩。
使劲力具有整体特征的方法是站桩.因此多种拳法都有桩功练法。
因为站桩能使全体肌肉若一,极易产生整体力。
(图1)欲使肌群收缩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就是使其收缩的方向若一化。
“肌肉协同”原理告知,如果全身肌肉向一个方向做力,产生的力量为20-25吨力量,但人体内部各骨骼、脏腑、肌群之间存在内阻,是不能达到这种惊人的理论值。
若能达到十分之一,就是2吨力量,二十分之一就是1吨力量,四十分之一就是1000斤力量;即使你能达到八十或一百二十分之一,也可产生500或300斤以上的力量。
如此最低限度的计算,完全可以至0达,而且对技击足以够用。
(图2)2、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要义:在没有外力的前提下:1、运动物体将以和原来的运动速度大小与方向一致的速度继续运动;2、静止物体保持静止。
此种运动特征称为惯性。
f人快跑时不能立即停下,就是惯性;我们乘坐行驶的车辆中,如果司机遇到突发状况.会紧急刹车,乘车者会自然向前晃动,或者.车辆刚启动时不会立即高速行驶.这都是惯性的作用。
太极拳发力动作的力学分析

一、太极拳发力的方向所谓力的方向,就是力在接触目标时的作用方向。
太极拳的发力不管有多少种,不管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力,力达目标时发力的方向不外乎这五种:水平方向的,斜向上的,斜向下的,垂直向上的,垂直向下的五个方向。
二、太极拳发力中存在的几种力在发力过程中,最终击打目标的力,是人体各种力量向同一方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也称为合力。
比如两个人往同一方向拉一条固定在一个物体上的绳子,一个人的拉力是50公斤,另一个人拉力是40公斤,那么拉太极拳发力动作的力学分析◎卢成贵绳子的合力就是90公斤。
如果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合力只能减小或者为零。
我们把同一个方向作用的力称为有效力,方向相反的为阻力。
人体在发力时有以下几种力的存在:1、人体肌肉收缩产生的力;2、快速出拳产生的拳头惯性力;3、身体或者肢体旋转产生的离心力;4、太极拳的弹抖劲(内劲)力;5、地面对身体的支撑力;6、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
这6种在人体发力时都存在,但是只有和发力方向一致的力才能起到对目标打击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合力。
弄清楚这几种力的产生规律,有助于我们对太极拳发力的理解。
在拳头打击目标时拳头是旋转着的;有一种旋转力,就像从枪膛里射出的子弹,接触目标时像子弹一样旋转着打向目标,力量没有增加但是穿透力增强。
所以后面对这种旋转力不再叙述。
1、肌肉收缩的力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肌肉的收缩来完成。
太极拳发力讲究用意不用力,这里讲的不用力是不用拙力,在发力部位接触到目标时瞬间肌肉收缩发力,形成有效的打击。
2、惯性力是指当物体具有一定速度时,物体具有的惯性会使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倾向,而要改变这种运动倾向,就需要一种外力的作用。
如一块静止的石块,要想把他扔出去,需要人用力加在石块上才行,也就是使劲扔石块;同样使具有一定速度的石块停下来,也需要有一定的外来阻止才行,比如石块撞到墙壁,墙壁对石块加以外力才使石块停下来。
同时石块会对墙壁以同样大小的冲击力,这叫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力学原理在太极推手中应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推手中应用一、合力原理应用合力也叫叠加力。
它的原理也就是避开对方攻击,顺着对方的力,加上我的力,两力作用于对方身上,是合力的应用。
在推手中就是以小力打大力,以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双方在盘手中,对方用双手推我胸部,我即落胯、下沉,两手下捋,同时转身退步,将彼前倾而跌地。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牵羊的道理。
又例如在盘手中,我双手推彼胸部,彼接我之力,后退牵羊,紧跟着我即上步前推,使对方失势后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推舟的道理。
使用此原理,要注意体现“柔”、“顺”、“随”三字。
柔就是柔化引动对方的重心。
顺就是顺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顺势顺劲而加力。
随就是彼走我应,人去我随,我始终舍己从人,跟随而去,得势而合,伺机取胜。
二、惯性原理应用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
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中叫惯性。
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例子,如人们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站立着,驾驶员突然急刹车,人们也就向前晃动,甚至发生跌仆。
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
利用惯性原理是太极推手顺势借力的理论依据,对对方的攻力,要讲究粘随不死顶硬抠巧妙地运用惯性原理。
既能减轻自己的体力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使对方陷入被动而失去平衡。
例如双方在推手中,我用意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认为时机已来就用猛力抵抗,只想推我出线,我即让步松手,使对方身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去而失去平衡,或对方用大力向我进击而来,我用掤劲接迎,他用更大力击我,我速松手,使对方向前而落空。
这就是惯性原理运用的具体体现。
又如,当对方全身向前运动时,我运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刹车”,并加大他上体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惯性,这时对方如不相应地动步相随,就会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后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才不致被对方利用我的运动惯性。
在推手中运用惯性可减轻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性必须冷静、沉着、恰到好处。
从力学方面看太极拳的节节贯串

从力学方面看太极拳的节节贯串一、一动俱动,不分先后很多读者、练者经常问起这样一个问题: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怎么操作?我总是习惯性地反问:你是怎么做的?答:让劲一节一节依次通过,节节推进。
问:从哪一节开始?止于哪一节?这一问的答案就很不一致了,五花八门,大部分说劲起于足,止于何处说不上,经哪一节说不上。
再问:你真的有节节推进的感觉吗?比画了几下后,总找不到节节推进的感觉。
我叫这些人完成一个过程:两手抱头蹲下,然后站起来。
边做边体会:踝、膝、胯三节,哪一节先动?他们反复做了几次,有快做有慢做有很慢做的,答案是相同的:三节不分先后同时动。
再让完成一个过程:面墙弓步而立,双手握拳,拳面紧贴墙面。
骤然发力,反复做。
边做边体会: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此九节,哪一节先动?答案也是相同的:九节不分先后同时动。
至此,他们对于“节节依次、节节推进”是一脑子的疑惑,个个一脸的茫然。
接力赛跑是“节节依次、节节推进”,每位运动员依次跑动,每“节”的起动轮流依次。
走架则全然不同,一动俱动,所有部位都是同时运动,就像电流的流动,所有电荷不分先后同时运动。
走架的一动俱动只是各部动的幅度不同而已。
在走架时,节节依次、节节推进之提法是缺乏科学性的,会误导练习者。
古典拳论只有“节节贯串”之说。
节节贯串与节节依次、节节推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节节依次与节节推进之说缘自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误解。
在技击时,双手按胸发力,发力者的身体有两点与外界接触,即足与手掌。
真的是力起于足底,由脚而腿而腰,最后到达手掌吗?若果然如此,则“起于”和“到达”必有时间差。
贴胸发力之刹那间,由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足底、手掌及脚、腿、腰,它们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不包括体重力)是相同的、时间是同时的,没有时间差。
没有时间差,何有节节依次、节节推进?二、匀缓走架与发劲不尽相同单操发劲与匀缓走架,情况有些不同。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推荐文章龟兔赛跑故事的续写热度: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热度: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学习太极拳的哪些方面热度:太极拳养生运动的新认识热度:力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要撬动一个物体就要寻找一个支点,其目的是为了省力,这就是杠杆原理。
再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骤然刹车也难戛然而止,这就是惯性原理。
对于力学原理的应用,在太极拳中也非常重要。
太极拳被称为圆的运动,其中的玄机蕴藏了许多力学原理。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我们知道,一个力对物体产生作用,必须符合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者缺一不可。
力量越大,对物体作用越大,但如果失去作用点,再大的力也是无用之力。
太极拳的圆运动和柔化作用,就是为了使来犯之力化为乌有。
正因为如此,在太极拳中,不论推手还是实战,我们总是设法先在对方身上找受力点,然后通过有效的招法将强大的爆发力施加给对方。
如果此力以发放力的形式作用于对方,对方必跌出无疑;如果作用于对方的力量是以穿透力的形式发出,此力必然伤及对方脏腑。
当然,如果寻求不到在对方身上的作用点,或者自身的招法被对方解除而失去作用点,我之任何力均如泥牛入海。
同样道理,为了不让对方在我身上找到作用点,我可通过肢体的触觉控制或身法调整将来势化解,使对方感到所施之招、所发之力如同作用于不停滚动的球体上,一旦触之即被弧形的切面化解。
事实上,太极拳乃至其他拳术的推手都是为了完成找力点的过程。
由此可见,只有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得到有效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防守和进攻的目的。
为此,必须遵循更多的力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一、牛顿第一定律在太极拳中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
在太极拳中,若能很好地将惯性定律加以利用,则可起到省力巧打的作用。
例如,对方以右拳快速向我冲来,我立即向左闪身,然后绕身于对方右侧,两掌以螺旋之力击其背部,对方的前冲惯性力和我的打击力必使对方扑地而倒。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太极的整个训练体系其实就是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
站桩、拳架、抖大杆、拧太极尺.发力等基本功是力量的培养,而推手、散手则是力量的运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1、推手中杠杆力原理的运用无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触,而在搭手的瞬间,在杠杆原理的权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占便宜还是吃亏等问题就会出现。
一般在双推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 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这种搭手形式显然是甲占了便宜的。
而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尽量用自己靠近肘关节处的前臂的后段去搭对方的腕部。
(2) 双方搭手以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那么此时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于乙方。
就如掰手腕一样,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亏,一目了然。
(3) 推手中,手臂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不可直线的去推、拧、压、抬。
因为直线运动产生的力是平面的绝对力量,而不是平衡均整的浑圆力。
正确的做法应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的杠杆运动推手力学原理要点。
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
以上三种情况就充分体现了杠杆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2、推手中斜面原理的运用在太极拳的训练过程,无论两臂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一定的身体安舒度。
两臂永远都是一个斜面的间架。
两肘始终保持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
因为一出现平面,就没有力量了。
如果非要抬平不可,那么我们就干脆将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则。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战的需要,当对方进攻时,如果我们以平面应对,因毫无支撑力所以很容易给对方创造机会,甚至承受对方百分百的力量。
而以斜面应对,由于斜面特有的支撑力,会大大降低对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量。
太极拳怎么打,掌握5个物理学原理

太极拳怎么打,掌握5个物理学原理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国术、国宝、国粹和国魂,她结合古代引导术和吐纳术,吸收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运动为基本运动形式。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与仿生学、力学原理等紧密相连,尤其是太极拳的劲力,要求在太极拳圆的运动规律引导下,做到由内向外,圆活柔顺,内外合一。
下面就太极拳与物理学原理的结合做一下浅析。
一、“力的三要素”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哪一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使力的作用结果发生改变。
下面就这三要素加以说明:(1)力的大小太极拳把这种力叫“劲力”,是太极拳演练中的一种特殊的活力,这种活力就是“掤劲”。
掤劲在太极拳演练中无所不在,所以太极拳称为“掤劲拳”,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掤劲、扌履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构成。
八门劲主要练的是掤劲,掤劲是一种绵软不断的“弹簧劲”,而这种弹性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要练出这种“弹性劲”,必须摧毁自身旧有的僵劲,旧劲不去,新劲不生。
所以拳论说:“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催”。
掤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放长,并在行拳过程中做到“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
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神聚气敛,才能加强掤劲的内在因素,才能做到连绵不断、节节贯穿,从而提高劲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方向在太极拳中就是运动的方向和方位。
历代太极拳大师在盘拳过程中十分注意方向和方位。
在盘拳时不可横抹、竖直,要走弧线,这是太极拳特性所决定的,如何将太极拳盘得圆活,走出弧线,并方位正确-太极拳先贤们都十分重视。
太极拳讲究“八门五步十三势”。
“八门”即北、东、西、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五步”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方向方位。
太极拳大师杨禹廷为使学生将太极拳盘圆活,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方向方位,创编了“八门线”,并被公认为布局周密、照顾全面、合理利用空间最好的拳艺功法。
用现代力学原理来解读太极图

用现代力学原理来解读太极图中国太极拳的先辈,真可谓聪明绝顶:从圆形水缸中搅动水,产生水波的漩涡,由此勾画出形象的太极图,同时,以此来引导太极拳的动作:从弧形运动轨迹中,充分参悟出虚实(阴阳)转换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规律,导致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气息)行力(劲)。
最大限度地激发身体、内在的、正能量,形成坚不可摧、威力无比的冲击力。
如此,无与伦比的发掘,却被,对于传统太极拳一知半解、所谓的“太极”大师和文人墨客,用“太极”理念,随心所欲地任意发挥,在毫无太极拳真功夫、根基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瞎解说,将太极图的真实内涵,引向了歧途,本末倒置地、彻底篡改了中国太极拳的先辈,形象地勾画出太极图,真正的用意和目的。
其实,试看天下,古今中外、满腹经纶、通晓周易、易经的汉学家,有几个,被人们由衷地敬仰,真正获得“太极”大师殊荣的?!可是,一些文人墨客,天真、无知地、将太极图,神话般地描绘成两条、头尾相交的阴阳鱼,两条鱼分别表示太极拳中的阴阳,两条阴阳鱼的眼睛,代表阴阳两方的核心,有这两点,引发阴阳、彼此间、各自大小变化的掌控。
阴鱼大了,阳鱼就小了,以此类推,引发太极拳整个阴阳变化。
同时,也引发出太极拳的动作,必须是画圆圈,大圈套小圈,外圈套里圈。
而且,这种奇谈怪论的太极图演绎,风行整个中国武术界。
至今,竟然成为主导现下,解读太极图的唯一版本。
正是可笑之极!其实,稍有一点现代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海啸、飓风;以致,一阵小小的阵风,卷起树叶、垃圾,形成的种种漩涡,总是呈现不规则的弧形,向某一个中心点席卷而去。
先是象锥子一样向中心点汇聚,猛烈地向下直插,然后,瞬间象原子弹爆炸一样,杀那间,形成蘑菇状、麻花形、绞花状地螺旋上升,同时,迸发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全方位散发的能量。
太极拳高手,在相当大的水缸里,用双臂不停地、飞快地搅动满满的一缸水,当缸里的水,飞梭翻滚形成水波时,呈现的是:大于九十度、向水缸中心倾斜的、弧形、波折。
详解太极拳的杠杆效应,这个关键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详解太极拳的杠杆效应,这个关键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太极拳是一门包含许多力学原理的拳种,比如摩擦角原理、杠杆原理、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等等。
特别是在太极推手中,这些力学原理的应用更是常见。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杠杆效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许多人都忽视了原来杠杆效应还有这个窍门。
太极拳与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应用,比如井的舀水装置,修理汽车用到的千斤顶等等。
什么是杠杆的定义呢?杠杆就是“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
它包括哪些力学要素呢?杠杆构成的力学要素一个完整的杠杆,包括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五个要素,而且缺一不可。
根据杠杆原理,人们如果通过特定的方法,使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就能达到小力撬动大力的目的。
这就是阿基米德能说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样不朽名言的原因。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可见,我们练习太极拳,特别是太极推手,要达到小力打大力的目的,就必须通过杠杆原理,使自己的动力臂长于对手施加的阻力臂。
许多常年练习太极拳的拳友,可能早已听说过杠杆效应,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他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本无法达成小力打大力的目的。
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学拳天赋不够,不能继续进步。
搞懂杠杆原理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杠杆原理必备的五要素,它们是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我们通过阿基米德的名言,不难发现,杠杆原理的难点在于寻找“支点”,而且之所以能成为“支点”,它必须具有不动的特性。
必须借助这个不动的支点,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延长动力臂的方法来撬动地球。
我们练拳时,最常见的谬误就是一动无有不动!当你这样练的时候,就意味着不动的支点不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制造出杠杆效应了。
野马分鬃我们拿“野马分鬃”一式来看。
我们右腿插入敌方双腿间,扣住敌方右侧大腿,此时我方右腿应该保持“不动”,形成支点,敌方的重心点与支点间距离形成阻力臂,我方右手接触点与支点形成动力臂。
太极拳中的杠杆原理,学会了,你就会四两能拨千斤

太极拳中的杠杆原理,学会了,你就会四两能拨千斤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杠杆省力的事实。
早在三千年前古埃及人建的金字塔,就是靠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的。
今人又巧妙发明了大吊车,千吨之物轻而易举就把它提起来。
太极拳技击也是巧用杠杆之原理的,它划圆缠丝的特点,正是杠杆的变形活用。
“四两能拨千斤”的省力技击,就是杠杆之作用。
研究太极拳怎样利用杠杆之理,须知杠杆的原理。
物理学讲的杠杆,即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运的硬棒。
杠杆的形成应具有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五个条件。
还要知道杠杆的多种形式。
省力杠杆和变形杠杆应当研究,省力杠杆是动力,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变形杠杆有滑轮、滑轮组合轮轴等形式。
下举例说明太极拳杠杆的妙用:太极拳杠杆的利用有主观和客观性两种,主客观是相互依存的,客观杠杆也受主观的支配,形成不同的杠杆形式。
主观性的杠杆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
这里指的是攻心战术,多采用“惊取诈败,闪战腾挪”,破坏对方心理状态的平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心态是平静的,好似相等量的杠杆天平,其重心、中心支点都在丹田。
如果人体两端受外力诱惑,心态随之就不平衡,同时,肢体也随之失去平衡。
这好似天平称的一端加重法码,另一端必然轻而高高抬起。
这就是技击前创设的主观性杠杆,有利于客观性杠杆的利用。
拳论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此理告诉学者应重视“引法”。
技击要求“不引不能空,不空不能击”的程序。
因此,练拳者要辩证地使用引法,要研究:“声东击西,打上击下,打右击左,横引直取,两虚一实”等引法含义,正确利用主观性杠杆,达到技击目的。
客观性的杠杆,是太极拳独有的特点。
划圆缠丝是杠杆的变形,实践可以证明它。
太极拳的杠杆,有以己为杠杆,有以彼为杠杆,还有两者杠杆的组合。
关于杠杆,应先定支点。
太极拳中的支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灵活多变的。
一般情况支点定位:上肢在肩,肘,腕,手指关节;下肢在胯,膝,踝,脚跟,脚指关节;中轴支点在丹田。
活动支点在于下肢的重心变换,支点在实腿的较多,两腿之间支点少。
太极与力学的关系

太极与力学的关系太极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与技艺,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舞蹈和竞技项目。
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深涵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传统道家养生术。
太极拳不仅符合用兵之道,而且具有力学根据。
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太极拳运劲与力学,丝丝入扣,发乎自然。
从来太极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至尽人发生疑义,今以力学释之,太极拳虽导原于哲学,且可证之于科学也。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与力学的关系。
太极与力学的关系1、拳势的弓步、半马步、虚步、川字步、仆步在定式和行步中都不能踏成两脚跟(底边)相距成为直线的步子,步型的前后两脚跟相距,宽距大约20至35厘米(视身高而定),这样练法会增加下盘底面积,提高身体站步的稳固性。
物理力学告诉我们:一个物体要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物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内。
二是重心离支撑面越低越稳定,但是人体不是物体,拳势下盘的步型站得过低就会使膝盖等部位出现僵硬,诸如虚实转换、刚柔相济的动作变化跟不上。
三是支撑面的面积越大越稳定,但是人体不是物体,步型的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身势松沉和重心稳定。
所以说,既要考究力学,又要练拳求中,求中是练拳的重要内涵。
太极拳技击讲究内外合力,拳势动作符合合力的原理。
这个问题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肢体自身的合力,如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说了。
另一方面是自己与对方的合力,徐致一先生在《徐致一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对这方面的合力指出:“在太极拳的击法里,凡是对方先出手向我攻击,最忌从相反的方向去用力抵抗,总是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的方向,加力于对方的力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陷于不利的地位。
这种击法,是以‘柔’‘顺’为主,与硬打硬进的方法决然不同,所以在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区别……练习太极拳者,总以静待动,并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引人出手,以便在接触中凭感觉去探知对方的虚实,然后乘机而作;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绝不冒昧进击,以图一逞。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应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应用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生活中有很多惯性现象,当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汽车里面的人向后面倾斜,这是因为汽车已经开始前进,人的下半身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而保持静止状态的缘故。
当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汽车里面的人向前倾斜这是因为汽车已经停止,人的下半身随车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以原来速度前进的缘故。
惯性定律是修炼人体内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穿梭式或叫斜四角,其过渡式是利用身体前后运动的惯性产生前后松弹劲,日积月累将使身体产生浑厚、松弹的内功。
在行拳中,利用身体运动惯性修炼内功的招式经常出现。
这种惯性规律在太极拳较技中运用起来非常之妙,对方被弹出去莫名其妙,旁人看起来好像假的。
首先要把自己练出一个太极身,意气鼓荡周身松弹,前后左右皆然,一句话,你的身体必须是荡得出去的,因为你的身体只有荡得出去才能产生惯性;第二、与人接触时,接触点不要动,手接触,手不要动。
肩接触肩不要动,而是通过内气的动荡而产生的惯性将对方击出。
翻开太极拳史,有人会做得出,但说不出,他不能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他只能说是内功,是内功不错,但没有很好地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太极拳实践,对于太极拳的发展、创新是没有好处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划船时,船工划船浆给水一个作用力,同时水给浆一个反作用力,使船前行。
人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时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这都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
牛顿第三定律在太极拳运动中也广泛应用。
例如,在行拳中,脚板和脚指轻轻地给地面一个作用力,地面给脚一个相当的反作用力,这个力由脚而腿而腰而脊,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作者:杨涛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02期
力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要撬动一个物体就要寻找一个支点,其目的是为了省力,这就是杠杆原理。
再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骤然刹车也难戛然而止,这就是惯性原理。
对于力学原理的应用,在太极拳中也非常重要。
太极拳被称为圆的运动,其中的玄机蕴藏了许多力学原理。
我们知道,一个力对物体产生作用,必须符合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者缺一不可。
力量越大,对物体作用越大,但如果失去作用点,再大的力也是无用之力。
太极拳的圆运动和柔化作用,就是为了使来犯之力化为乌有。
正因为如此,在太极拳中,不论推手还是实战,我们总是设法先在对方身上找受力点,然后通过有效的招法将强大的爆发力施加给对方。
如果此力以发放力的形式作用于对方,对方必跌出无疑;如果作用于对方的力量是以穿透力的形式发出,此力必然伤及对方脏腑。
当然,如果寻求不到在对方身上的作用点,或者自身的招法被对方破解而失去作用点,我之任何力均如泥牛入海。
同样道理,为了不让对方在我身上找到作用点,我可通过肢体的触觉控制或身法调整将来势化解,使对方感到所施之招、所发之力如同作用于不停滚动的球体上,一旦触之即被弧形的切面化解。
事实上,太极拳乃至其他拳术的推手都是为了完成找力点的过程。
由此可见,只有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得到有效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防守和进攻的目的。
为此,必须遵循更多的力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牛顿第一定律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
在太极拳中,若能很好地将惯性定律加以利用,则可起到省力巧打的作用。
例如,对方以右拳快速向我冲来,我立即向左闪身,然后绕身于对方右侧,两掌以螺旋之力击其背部,对方的前冲惯性力和我的打击力必使对方扑地而倒(图1、2、3)。
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操作:当对方的拳锋将至之际,我先以右臂■挡,再使右臂边外旋边向右弧形缠绕,目的是将对方之力引开,与此同时,左掌则向右后方拍打对方背部(图4、5、6)。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右臂迎挡时,不要以力相抗,否则就会阻碍了对方的惯性作用,反而不易使之向前跌出,我欲取得较好效果,左掌必须施以更大的拍打力。
此外,我还可以采用绊腿的方法,使其下肢“急刹车”,以此加大对方上体的惯性,使其跌出。
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到的作用力(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其数学表示式为f=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显而易见,如果要使对方受到较大的力而被放出或击倒,第一是要增加自身的质量。
俗话说,身大力不亏。
自身体重越大,所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当对方以力作用于我时,则很难使我产生较大的加速度。
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练拳而使自身体重无限制地增加,我们要做的就是使有限的体重得到无限的发挥,其方法就是通过盘架子或太极桩功来增加自身的重力感和下盘的稳固性。
第二就是在我以力作用于对方时,尽量提高自身的加速度,以使对方受到较大的作用力。
三、牛顿第三定律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其含义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发力时强调两足的根基作用,就是要通过地面而施给人体更大的反作用力。
推手时周身要松沉,两脚要蹬地,就是要通过双方肢体链的传导,使地面的反作用力更好地施加于对方。
当对方欲放我时,我两脚距离略微拉开,周身沉实,使对方推我不动,这样对方必受到一个反作用力而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我把握时机,顺势而发,对方必跌扑。
四、合力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合力原理在太极拳中随处可见。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称为合力的作用效果,这几个力是分力,其综合作用力即合力。
以二分力为例,它们的夹角越小,则合力越大,当它们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则力的方向相反,一旦二分力大小相等时,则物体不产生位移运动。
太极拳讲究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就是对合力的具体应用。
不丢是为了在触点感知对方力量的存在,感知其力量的大小与走向,其目的是更好地“听劲”和“懂劲”;不顶就是为了避免我与对方之力形成合力为零的效果,就是为了将对方之力再作用于对方身上,使其受到更大的合力。
合力的应用可包括顺势与逆势两个方面。
顺势应用以发放效果为主,即在对方原力的基础上,再施加一个与之同向的力,两个力的合力的作用会使对方摔出更远。
当然,如果此时是以高强度的穿透力击出,则对方既会被摔出又会深受内伤。
比如,我与对方搭手后,对方欲以前挂力作用于我,我并不急于挣脱,而是在触点黏合的前提下,前脚进半步踏其中线部位,后脚紧跟半步,待其挂力落空失重之际,两掌骤然向前发力;或者,在我与对方搭手的过程中,先在触点的局部给对方一个较小的前推力,使其误以为我要推之,对方若要借我之力而拉我,我可顺势上步将其放出(图7、8、9)。
此时,对方的挂力或拉力与我的发放力方向相同,夹角为零,合力最大。
逆势的合力应用则以重创对方为目的,并非要将对方发放出去。
此时合力虽然方向相反,但能量却聚集一点,如此能更好地将打击动能渗透到对方身体内部。
如对方右拳击来,当其拳锋将至时,我稍向后闪身,左臂由外向左下方缠挂其右臂,对方自身的冲力和我之挂力会使对方身体前倾,我右拳则迎着对方的身体猛击其心窝部位(图10、11、12)。
虽然未将对方击出,但巨大的冲撞力会使其内脏受损而瘫倒在地。
五、力偶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偶原理指的是:两个平行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为力偶。
力偶的作用可使物体旋转。
在实际的运用中,两力方向相反是绝对的,其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但其效果均会使对方旋转。
太极拳的■法即是对力偶原理的具体使用。
例如,敌左拳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腕外侧■挡,然后右腕内旋,以右腕内侧扣挂其左腕,在右腕继续向右下方挂敌左腕之际,左掌则由其胸肋部位向右上方发力,使其受到力偶作用而跌出(图13、14、15)。
六、平衡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平衡原理在推手或技击中也很重要。
在双方的对搏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平衡问题。
谁能把握好平衡,谁就处于不败之地;谁失去了平衡,谁就失去了主动权。
影响平衡的因素,除了自身功底素质外,还要善于破坏对方重心,同时又要化解来势以随时调整自身的重心。
例如,当对方右掌推我或以右拳击来时,我左臂上迎■挡,并不立即发起攻势,而是以右掌触及对方胸部,然后左臂与右掌向右做一个顺时针的螺旋动作,使对方重心向左后方发生较大的倾斜而失去平衡,我则迅速以弹抖之力将对方发出(图16、17、18)。
七、杠杆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在太极拳中,利用杠杆原理同样能起到省力的作用。
不论推手还是技击,在我接触对方处于防御状态时,或欲以肢体某个部位控制对方时,可尽量利用腕关节部位去缠拉或挫推对方小臂或大臂,如此可增大自身力臂。
当然,太极拳的整体“内劲”作用,则是将力臂延伸至肩部、背部、腰部、胯部乃至整个腿部。
比如,对方以双掌向我胸部推来,我两臂立即由外向内将其两臂扣住,然后在上身稍向后闪的同时,两臂向后滑动以延长力臂,将我腕部作为支点控制对方。
此时,我要充分感知对方力量大小、方向的变化状况,并根据这种变化准确无误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各种力学原理在太极拳的技击或推手中的应用并非孤立的,它们往往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有时在某一技法中会同时呈现。
尤其在“沾黏连随”、“不丢不顶”、“借力打力”、“舍己从人”等原则性要求中,惯性作用与合力原理会双双应用于某一实用技法中,对于诸多类似问题习者必须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