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阶段测试(五)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阶段测试(五)语文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
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
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
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
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
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
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向往同在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他们对于文化认同的方式、特点、途径等都逐渐发生着变化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立足传统文化,凸显时代特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供应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总结民族发展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特点,坚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给青少年提供最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认同是连续性的、发展式的,它要有效处理好守成与开新的关系,而不能变为一种停滞的保守。
所以,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应当体现时代气息,如果不能与时俱
进,传统文化发展就成了一件“古董”,只能用来把玩。
注重内在引导增强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是要有效提高青少年对文化客体的辨识能力,帮助其把握文化认知、发展和认同的规律,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二是要积极创新文化认同教育模式以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层出不穷的文化思潮与舆论热点,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而是帮助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蕴含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三是要鼓励青少年培养阅读习惯,且应广泛涉猎,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世界,使之成为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教育载体,既让其有比较的眼光来进行反思,又能够为其结合实践提供知识技术的支撑,进而寻找精神依托,增强自身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完善认同长效机制让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行之有效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哲学角度来讲,好的制度能够让人们思想积极向上,坏的制度却可能使思想积极的人逐渐沦落成为思想落后之人因此,做好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工作应当不断完善我国各项制度,推进法治建设,优化各类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为直接、关键的环境,特定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法律手段不断规范和净化教育环境,让每一个教育环境确实成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的完美“孵化器”。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文化认同意识,要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特征和规律,科学权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辩证地看待中国文化与西方及其他国家、地区文化,正确地分析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逐步实现青少年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摘编自辛棋、张彦惠《正岘和面对:加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认同,在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B.“古董”写出了传统文化发展时守成与开新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出现停滞的情况。
C.通过对文化认同教育模式的积极创新,可以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
D.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了解世界可以让青少年用比较的眼光来反思知识结合实践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设置分论点的论证乎法,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
B.第二段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从两方面来论证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C.作者在论证对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教育要完善认同长效机制时运用了因果分析法。
D.文章在论述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时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供应品质,我们应该立足传统文化,提取其精华并应用。
B.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品位,需要不断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客体的辨识和认知能力。
C.同一制度对人有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优化各类教育环境。
D.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国民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将来定会逐步实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 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就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手段。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诗集传序
(宋)朱熹
曰:“然则诗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①;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
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
曰:“然则《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注)①寖以陵夷:渐渐地衰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则亦刊.而去之刊:刻版
B.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被:受到
C.闵时病.俗之所为病:痛恨
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次:依次记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乐而.不过于淫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D.至于雅之变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在朱熹看来,诗有劝善惩恶以教化天下的作用,但自平王东迁之后,这一作用随着周朝的衰弱而被废弃,直到孔子出现,重新修订《诗经》,才又将诗的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
B.孔子虽然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是文化上却举足轻重——他以简约为原则,以教化久远为目的,以去重复、正纷乱为方法,重新编定了《诗经》,让后世学诗之人能师善改恶。
C.《诗经》中“风”,大多为民间创作,前期诗作主要是男女情歌;“雅”“颂”诗篇,往往是圣人之类的人所作,前期诗作都跟周王朝宗庙祭祀有关,这些诗作语言温和又庄重。
D.本文以问答形式结构全篇,前一问答结合历史重点说明诗的教化作用,突出了孔子在诗的教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后一问答则主要说明《诗经》中“风雅颂”各不相同的原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2)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
“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
诗意凄凉,字字酸楚
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
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孟子)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
(《离骚》屈原)
(3)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庄子)
(4)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范仲淹)
(6)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攘除奸凶。
(《出师表》诸葛亮)
(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_____________,善道也。
(《孟子》)
(8)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7、“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
不超过150字。
8、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
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
”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男子虽“抱布贸丝”,却是“来即我谋” 商量婚事,文中用来解释一字,没有当即答应有所拖延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
(2)在《劝学》中,作者通过例举借助“舆马”和“舟楫”分别可以“致千里”和“绝江河”的事例,从而引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3)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两句,记叙了作者在巴山楚水沦落年久的经历。
参考答案
1、1.C
2.AC
3.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