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比刘备更适合当大学校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首先我们想明确的一点事,今天大家来辩论的是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当大学校长,而不是谁比谁强,谁更优秀,毫无疑问,这两个人都是那个时代里当之无愧的豪杰,各自完成了不同的事业,但谁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呢?让我们回到现在,我们的当代教育发展了几十年,时至今日,高考恢复了36年,大学扩招13年,千万学子走出校园却尴尬的发现就业、创业、体制、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迫切的需要改革。
温家宝、李克强两任总理分别指出,高等教育要不怕艰难,改革创新,让懂教育的人来办大学,清华校长顾秉林说,学校里需要的是机制和决策的改革。
所以我们来判断谁更适合当大学校长的标准就是谁懂教育,谁能够真正去突破框架,改革创新,培养优秀人才,让大学长远发展。
说到改革,当刘备一心兴复汉室恢复旧制的时候曹操已经在废除东汉的恶政,屯田修学,推行法制,实行全面改革,说到培养,当刘备蜀中无大将的时候曹操已经培养了自己帐下百余名谋士和将领。
在最重要的教育上面,曹操立下修学令敦促百姓读书,他本人也与两个儿子并称三曹,在文学史上与三苏齐名,曹操对子女秉承因材施教,曹植爱书就修读诗书,曹彰练武就御马骑射,而阿斗最终就只是阿斗,曹操把曹丕送上了皇位,刘备在白帝城含泪托孤。
我们毫不否认刘备能够在乱世成大事,但他成不了今天一个好的大学校长。
故事里的曹操是乱世奸雄白面脸谱,故事里的刘备是忠肝义胆皇室正宗,而现实里的曹操20岁任校尉治理都城,35岁起兵讨伐,52岁统一中原,现实里的刘备47岁前颠沛流离,几经周折在众人扶持中入主蜀中,故事里的曹操冷血暴躁,故事里的刘备仁义忠厚,现实里的曹操抑制豪强,发展生产,现实里的刘备未等根基稳固意气用事贸然攻吴,国运衰败。
在我们的大学里,并不缺少关怀和支持,缺的是方向,缺的是魄力。
我们的困境时也许人们都看到了问题,却没人敢于解决。
如果真的要选择,我希望我的校长是懂得教育、注重全局,敢于开创的曹操。
对方辩友刚刚例数刘备的胸怀才德,也再次塑造曹操乱世奸雄的白面脸谱,其实真实的历史当中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成功者,德才兼备,但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在于谁更适合当大学校长,让我们回到今天的社会,恢复高考36年,大学扩招14年,整个大学教育走到今天已经到了急需改革创新,破冰前行的阶段,温家宝、李克强两任总理先后表示高等教育要改革创新,不断深入,不畏困难。
而这场巨大革新的主要动力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大学校长,所以今天我们的比较标准就是能否实现大学的长远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已经为我们的校长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首先就是眼界和大局观,做为大学校长必须以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为重,能够纵观全局、把握方向,这样才能真正让学校有稳固的根基,长远发展,曹操从开始就着眼中原,平定青州冀州步步为营,15年征战统一北方,刘备半生奔波流离,直到诸葛出山才选定蜀中稳固根基,两人最后都称雄一方,但是曹操的布局显然更胜一筹。
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突破创新的魄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敢,当发展陷入困局,形式变化万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魄力,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屯田开荒,推行法治,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
果断刚毅,雷厉风行。
刘备则一心兴复汉室,又曾因决策犹豫损失不小,在社会浪潮的推动当中,显然曹操才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适合者。
最后则是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对人才的培养,大学校长可以不专职研究,但是在学术应有所建树,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曹操除了军事政治还精于学问,以其为代表三曹更是开创建安文学,刘备虽为宗亲却家境贫寒,学识甚少,在对待人才时两人都求贤若渴,然而曹操则更为注重培养,帐下谋士层出不穷,刘备则在后期面临了蜀国无大将的尴尬。
曹刘二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豪杰,但是今天的大学校长,需要的不是正宗的出身,也不是单纯的仁德,更多的是对创新和发展的魄力和眼界,在这样的对比下,显然曹操更适合当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