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白衣苍狗的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白衣苍狗的历史故事
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是中国古代名人之一,它不仅有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他的诗词也衍生了不少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
成语白衣苍狗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白衣苍狗的历史故事
杜甫乐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无着,只有用诗来帮助别人。
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的艺人,深得唐玄宗喜爱,王公贵人也经常请他去弹唱,他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
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又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声,写诗夸奖他艺术高超,说:“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又能巧遇你这位老朋友:看看这美好的风景,想想真挚的友谊,也许可以忘记你心中的悲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王季友是唐代诗人,生活贫困,以买草鞋为生,但他安贫乐道,闲暇之余读书赋诗。
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贫苦,离他而去。
别人对他闲言闲语。
杜甫写了首诗安慰王季友,说:“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会就变成了黑狗。
古往今来的事情都是这样变化无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会遇不到呢?”
“白衣苍狗”比喻人世间变化无常。
(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和《可叹》)
白衣苍狗的成语解释
“诗圣”杜甫的故事
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
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
巩县。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
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
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
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
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
诗坛双星,相见甚欢。
他们一同游览了梁(今河南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并会见了善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
第二年,杜甫又与李白再次相见。
他们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一带逗留了好几个月,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
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
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
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
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
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玄宗要举行三个祭祀大典。
杜甫抓住机会,写了《三大礼赋》,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又经过集贤院的考试,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参军的职位。
困守长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渐认清了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使他在思想上、创作上更接近人民大众。
公元755年秋天,杜甫离京还家。
在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
可是回到家中,他才知道自己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了。
正是秋收季节,他大小还是个官,孩子竟然饿死。
这对杜甫的刺激太大了,再联想到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困苦。
于是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这
首长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警句。
安禄山叛乱时,他被困在长安,公元757年才从长安逃出,在凤翔见到了已即位的唐肃宗。
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
这是个皇帝身边的谏官,但官阶比七品芝麻官还小。
任职不到一个月,就遇到唐肃宗罢免宰相房之事,杜甫上书进谏,为房辩护。
谁知触怒肃宗,下令审问杜甫。
多亏新任宰相张镐等人说话,才使杜甫免除处分。
公元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在华州,他更多地看到了百姓们在战乱中的悲苦生活,看到了战争给劳苦大众带来了多少人间悲剧。
由此,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诗歌史上的不朽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六首组诗中,《石壕吏》更以白描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官吏们强征兵,造成了百姓们家破人亡的悲剧,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第二年,杜甫放弃官职来到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边筑起了几间茅屋。
这就是至今都很著名的“杜甫草堂”。
在成都,杜甫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但仍很穷困。
一年秋天,大风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草。
他由自己的困苦想到了更多没有归所的文人学士,因而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成了传诵至今的名句。
公元765年,杜甫的老朋友、镇守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故。
杜甫失去依靠,于是携全家沿长江东下。
他先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在那儿生活了两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南下,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漂泊生涯。
他先后到过江陵、公安、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原打算投奔老朋友、潭州刺史韦之晋,可韦之晋已去世,加上潭州发生兵乱,他只好带领全家沿湘江而上,去郴(chēn)州(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投靠舅父崔伟。
但船到耒阳(今湖南莱阳)时,江水猛涨,船不能行驶,只好停泊在方田驿。
他们在方田驿挨了五天饿,幸亏耒阳县令得到消息,派人送了酒食,总算没有饿死。
由于无法南行,他们只能返回潭州。
他原打算以潭州再北上襄阳、
秦中。
但此时杜甫已经病得很重。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小船上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诗后不久,便病死在船上了。
时年五十九岁。
当时,家人把他葬在岳阳。
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才把他的灵柩归葬在河南偃师。
一代大诗人的晚年后事,竟如此凄凉。
杜甫身后为我们留下了诗作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现实主义的手法,他对劳苦大众所寄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儒家的仁爱风范,因而获得了“诗圣”的美名。
他的作品又大量而直接地描绘了动乱时期的真实社会生活,所以被誉为“诗史”。
千百年来,不少人试图评比李白、杜甫的高下。
其实,他们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家,但对诗歌创作的贡献是同样巨大的。
正如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