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召开“石化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需求座谈会”会议纪要
—----—(石化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座谈会时间:2004年月1日下午
座谈会地点: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四楼会议室
会议主办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会议协办单位:中油锦州石化分公司人事处
企业与会领导:中油锦州石化分公司党委副书记裴宏斌
中油锦州石化公司副经理夏中伏
华锦集团副总经理王立仁
中油锦州石化分公司人事处处长谢学民
中油锦州石化公司人事处处长刘振勇
中油锦西石化分公司人事处处长艾良
中油抚顺石化分公司人事处处长刘文玉
中油辽河油田人事处处长李孟洲
中油辽河石化分公司人事部主任焦海波
中油锦州石化分公司人事处副处长哈志凌
华锦集团人事处副处长柳洪路
中油锦西石化分公司人事处科长李建东
新闻单位:辽宁教育电视台、锦州电视台、锦州日报
学院与会领导:党委书记王家夫、院长李居参、副书记张柏钦、副院长杨静生、副院长孙承志、纪委书记张颖华、职能部门处长、各系主任、各系党支部书记。

座谈会上,学院领导简单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主要是由与会的企业领导就有关石化
企业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座谈式发言,现将各位企业领导的发言整理如下:
一、省内石化企业的概况
与会的企业都与学院有着比较密切关系,企业的领导在座谈中谈到了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学院早期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等,大家感到非常亲切融洽。

中油锦州、锦西、抚顺石化分公司就是重组改制后的原石油六厂、石油五厂和石油一、二、三厂,学院的前身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有大批的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工作,是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担任企业处长、科长、主任的毕业生很多,企业对学院的人力支持表示感谢。

华锦集团是省属最大化工企业,在省直管29户企业中排第四位,下属1个上市公司辽通化工,职工1 万2千人。

主要产品是:化学肥料、聚丙烯、聚乙烯、工程塑料等。

从80年代起,接受了学院的前身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500多名毕业生,对企业的支持非常大,华锦集团的发展与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目前毕业生中2人为集团副总、1人为上市公司总经理,其他大多为中层或部级干部,毕业生中较多的是化机、仪表、工艺、分析专业的毕业生.
辽河油田属于上游企业,是省内锦州、锦西、鞍山炼化企业的原料供应企业,是华锦集团的天然气供应企业,是国内第三大油田、中油第二大油田,下属2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职工3万2千人,其他企业职工6万人.辽河油田的原油产量逐年下降,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南海勘探开发成功,开发面积8万平方米,勘探面积比现在的辽河油田大8倍。

辽河石化分公司是从辽河油田分离出来的企业,原名盘锦沥青厂、辽河油田石化总厂等,其生产特色是稠油、超稠油加工,主导产品是环烷润滑油、沥青,沥青为中国第一品牌,现正建设200万吨/年沥青生产基地。

该企业70年代接受了学院的前身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20多名毕业生,90年代接受了学院的前身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50多名毕业生,现在这些毕业生大多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员、主要生产车间主任、生产一线的骨干。

二、石化企业操作人员接续问题研讨
与会的企业领导均为主管人事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中层干部,他们对石化企业操作人员接续问题上的认识非常一致,共同的认识是:已面临或正在面临青黄不接;将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切腹之痛。

与会的企业领导均认为:
1.石化企业操作人员平均年龄偏高素质低
企业目前操作人员平均年龄:辽河油田:35岁;辽河石化分公司:34岁;抚顺石化分公司:36~37岁;锦州分公司:36岁;锦西分公司:37岁。

石化企业的特点是,一线操作人员45岁后就要陆续转入二线岗位,再过3~5年,所有的石化企业都将面临缺乏大量一线操作人员的困难局面,对学院而言,毕业生就业的潜在市场非常大。

石化企业目前操作人员素质现状共同之处是:员工又多又少,素质低的员工多,高素质的员工少,部分员工文化素质极底,甚至不会写字,与石化企业高技术装备不相适应.
2.原因分析
主要是用人机制的问题和中油总公司控制用工总量,造成企业用人出口不畅,毕业生年补量很少,只能靠自然减员。

近几年实行的操作人员只能解决安置军转人员、子女就业、接班、征地安置农民等政策造成操作人员素质下降。

3.企业对操作人员接续问题的认识
从座谈会讨论中,可以看出,目前石化企业的人事处长都已认识到操作人员接续问题的严重性,如锦州石化分公司认识处开展了操作人员接续问题调研,抚顺石化分公司总部开展了劳动力资源接续调查等,各分公司的主管经理对该问题认识的也非常深刻,高层决策领导也已意识到该问题.
4.企业已开始着手解决操作人员接续问题
企业认识到解决操作人员接续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又考虑到培养周期的问题,学校培养一般需3年时间,顶岗胜任需1~2年的时间,认为解决操作人员接续问题应越早越好。

石化企业在目前各企业的重组改制、减人增效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结合企业装置改造、新上项目
和企业自主用工,从2004年开始,多年中断的大中型石化企业接受毕业生定向为操作人员的工作有所恢复,如:华锦集团接受我院毕业生20多人,因计划下的比较晚,毕业生大多已签约,未能满足企业要求;抚顺分公司从重庆油校、承德油专、辽阳化专开始少量进人,50人/年,2004年从我院接受毕业生12人;锦州石化公司正在计划完成150人的焊工补员等.
三、企业对解决操作人员接续问题的用人规格认识
近几年通行的接受毕业生必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正在得到纠正,从企业的用人实践中,已形成共识,解决操作人员的用工最佳的选择是高职毕业生,企业领导提出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企业用人要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
企业要解决的是一线操作人员的接续问题,企业对这类人员的定位就是技能操作工人,经过实践提高,逐渐成为高技能人才,这与本科的培养目标明显不一致,与专科和传统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差距,与高职或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经过几年的变化,企业办的技校或中专已所剩无几,受行业的制约,社会办的技校或中专很少办石化专业的,且高职学生的生源和学制要好于技校或中专,所以在解决石化企业操作人员的接续问题上,高职学生为首选.
2.稳定性好
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和个人期望与企业对这类人员的使用和岗位相匹配,高职学生在企业可以实现用得上、留得住,稳定性好。

抚顺石化分公司近几年年进本科生30人左右,每年流失近一半,因为本科生在操作岗位上工作3年后,个人的期望是提升或进入管理岗位,否则很难安心在操作岗位继续干下去,初考研、调走外,还有一部分人当初同意安排操作人员就是为了做跳板,同时如果不能安心工作,也很难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热爱企业,钻研技术。

其他企业也都为此类事情所困扰.企业尤其欢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企业称其为“苦大仇深”的学生。

3.具有可朔性
石化企业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在培训员工上是舍得投入的,培训说明企业有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而培训对象的选择要求一是有较好的基础,二是培训后要能为企业服务,企业最不希望的就是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个人流动的资本,综合考虑技术基础和培训的投入产出,最具有可朔性的高技能操作人员是高职学生。

目前企业制定的技师、高级技师培养政策,对与操作人员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比走工程系列职称宽松,待遇与工程系列职称相同,高职学生走高技术人才的道路是宽广的.
4.实践证明
抚顺石化分公司近几年接受了少量的高职学生,由于基层单位多,对解决操作人员的接续问题是杯水车薪,但实践证明,非常受基层单位的欢迎,能要到一名学生都是好的,每年基层单位的需求是20~30名。

四、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
在座谈中,企业领导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归纳起来如下:
1.定位
学校一定要定位在高技能操作人才培养上,要从培养专业人才的传统观念中转变过来,不要追求升格,在企业人事工作实践中,普遍认为三本的学生或一般本科的学生不如好的高职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对企业更有用。

2.动手能力培养
各企业的领导均强烈要求学校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到企业就能用得上,上岗适应期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实践训练的比例、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校的品牌,是吸引企业来学校接受学生的引向标。

希望学生在学校完成化工特有工种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证,减轻企业再培训的压力。

3.订单教育与复合教育
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十分一致,一种意见是针对某企业生产实际,技术教育越实用越好;另一种意见是应充分利用学院多个系部互补的优势,复合教育,一凭多专业证,有利于在企业装置调整时调整工作.
五、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建议
在座谈中,企业领导对学校与企业校企合作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归纳起来如下:
1.加强联系
企业经常跑学校不现实,希望学校经常到企业走访,相互交流信息,也可以通过各自的网站建立沟通
2.在职培训
企业在职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开展,企业每年有工资总额1。

5%~2。

5%的培训费,每个企业各工种的培训人数有限,学校可以出面联系各企业后,组成班培训.
3.继续教育
学院应考虑企业对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毕业生到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后,实践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但理论水平可能又需要提升,希望学院能实现毕业生理论-实践-理论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继续教育
4.学院能否考虑开办石化行业上游专业。

六、石化企业用人意向
参加座谈会的部分企业提出了用人初步意向:
辽河油田主体工种(采油工、钻井工、作业工等)缺2000人
华锦集团100人/年,准备2004年预定2005年接受毕业生计划
锦州石化分公司50人/年
锦州石化公司200人/年
锦西石化分公司暂无
抚顺石化分公司50人年
大连石化分公司40人/年
此次座谈会开的非常成功,一是由于座谈的主题比较新、符合石化企业的现实需求,各石化企业的人事工作领导非常愿意来参加座谈会;二是得益于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的作用,锦州石化分公司人事处作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学院的教学管理干部在学习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企业的人事工作领导结合企业实际现身说法,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震撼,对高职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坚持教学改革信念更加坚定了。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7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