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_百雀林_的佛学意蕴

合集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作者:周开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苦难意识;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23-02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 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1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

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

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作者:张榕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迟子建是游弋在东北世界中的精灵,她的文学作品中始终保留着一份炙热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宗教情怀,这构成了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也是她创作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重点对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迟子建;文学作品;乡土气息;宗教情怀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和别具风情的宗教属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研究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我们时刻能够被其真挚的情感和思想所折服,那种朴素真实的生命意识和布满真善美的人生态度,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悲悯意识,散发着温暖的希望之光。

一、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来源于其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让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从而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迟子建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她与生俱来的“童话生活”。

她的出生地北极村,便是童话的象征,她在北极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那里有河流、山川、明月、清风,这都给她的美好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迟子建对自然万物都有着极强的感知能力,她对故土的热爱在作品中有多处体现:比如《赫尔古纳河右岸》中这样描写故乡的河流,“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

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中的支流”。

又如,“我生于一个月光稠密的地方,它是我的生命之火。

我的脚掌上永远洗刷不掉月光的本色,我是踏着月光走来的人。

”可见,迟子建对故乡的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感知力和热爱。

第二,迟子建作品的乡土气息是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

迟子建的出生地漠河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既有本土人的风俗,同时还有少数民族的存在,更有外来人的冲撞,这都让迟子建笔下的乡土气息变得愈发浓烈而多元。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迟子建秉承和穿越了同为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创作,并指向另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其小说创作运用多种艺术元素,凸显出作家别具一格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取向。

一、小说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视角——童年视角视角,作为一个叙事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它是作家通过具体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展示内心世界的特殊角度和方式。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出现在我们面前。

……视点问题是具有头等重要确实是事实。

”[1]追溯上个世纪中国小说史,采用童年视角作为展开叙述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法。

从鲁迅《孔乙己》开始下承废名的《桃园》皆是优秀之作。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采用儿童或少年视角叙事更是不绝如缕,何立伟《白色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等,而“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方方更是以一个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婴儿的眼光为叙事视角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风景》,更加透露出人性的丑恶。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动、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2]可以说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为小说艺术的成功注入了活力。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延续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

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里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论迟子建作品中的庄禅文化因素

论迟子建作品中的庄禅文化因素

Ke od : C ij n Z nB d i utr; a r;i el yW rs HI -i ; e u d t l e n t e ler m Z a sc u u f a
在 当代文 学领 域 , 子建 是 一 位 具有 独 特 个性 迟
的来 说 ,迟 子建 作 品 中的庄禅 文化 因 素表现 在 以下
基 调等 创 作特 色进 行 了较 为深 入 的分析 , 并未 注 但 意到迟 子建 形成 自我创 作 个性 的文 化心 理积 淀 。作 家创作 个性 的生 成总 是会 受到 本 民族传统 文 化 的影 响 。 统 文化 背 景在 某 种程 度 上 已经成 为 作 家创 作 传
的一 个 先 在 的基 础 , 子 建 自然 也 不 能 例外 , 由 迟 又
t e ̄l wig a p c s F r t , o n b wi au e a d p ru d a i e l o a mo iu ;S c n l , f r t e o d n r h l n s e t . i l h b o t n t r n u e i e ll e r a m h r n o s e o d y af m h r i ay o sy h s f f i l e a d p ru d a i e l o a u l e s a d s l ufce c ; hr l , d r e ii g m d p r u d a i e l o i n u e i e l e r am fc s an s n e f f in y T i y a mi f el n a u e i e ll e r am f f s l f s i d er v s f ce r e s o r l ,a mi h r e- eff e ig n u e i e l l e r a m h t c mp is w t h a u e o i n la s ;F u t y d r te tu s l e l s a d p mu d a i e l t a o l i t e n t r f l e a d n h e n f e h f c e s o e h r hlv . i

残缺的完美——读迟子建新作《百雀林》

残缺的完美——读迟子建新作《百雀林》

作者: 徐阿兵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28-40页
摘要:在当下的小说创作当中,迟子建无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她用自己鲜明的风格赢得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虽说她长期偏居东北一隅,但她的文字全然没有感染过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粗糙,反而总是源源不断地流淌着脉脉温情,细致而又温暖,潜流暗涌却引人深思.即便是以风雨飘摇的"文革"为背景的《花瓣饭》,也仍然散发出温热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近日读到她的新作《百雀林》,我又得以重温了那种久违的感觉.。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

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

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迟子建这位从漠河踏雪而来的年轻女作家将城市的喧嚣抛在身后,持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将目光投向一个个遥远的北国村镇,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片纯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温情真挚的冰雪世界。

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不为文坛潮流所动摇。

迟子建小说中的思想与道家的反智主义思想、福祸相依思想和自然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道家思想使得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标签:道家思想;反智主义;福祸相依;自然主义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一派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给忧国伤感,粗狂激昂的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一种舒缓宁静之风,同时也带来了飘逸洒脱之美。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正是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所以迟子建一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塑造她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

《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采浆果的人》、《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边境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恒常与变动、寒冷与温暖,风格质朴,充满性灵感。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迟子建的小说世界总是飘荡着浓郁道家思想的空气,她的许多小说人物、情节乃至主题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对迟子建小说的道家色彩的勾描无疑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迟子建的文学秘密,也可以促进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反智主义思想人类总是在不停的追寻着人世间的各种知识,他们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知识,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都是一把双刃剑。

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弊端。

老子和庄子更早的预见了事物存在的这种特性,因此在道家的思想中存在着“反智主义”的思想。

余英时曾指出:“反智论,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

认为“智性”以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都是有害的而没有利。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

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备受推崇。

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在迟子建看来,生命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迷惑的存在,而他对生命的观念也因此而显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试析迟子建的生命观,从他的作品中探索出他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解读他眼中的生命之美以及生命的意义。

迟子建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命深刻的感悟。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常常面对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定地活在世界上,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他们或是对生命的渴望,或是对生命的感悟,都体现了迟子建对生命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态度。

正如他在《游荡者之歌》中所写:“我要坚强,笑看生世,至死不泄,谁人也不能使我屈服。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无疑是迟子建生命观的一部分,也是他作品中最为令人敬佩的品质之一。

迟子建的生命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探索。

他对生命的感悟不仅仅来自于他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

在他的作品中,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元素在其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这也为其生命观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迟子建的生命观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生活的节奏也日益加快。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常常产生疑惑和困惑。

迟子建在其作品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通过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挣扎和求索。

在《狐步舞曲》中,他写道:“所谓中年,是生命的转折。

这个转折对于我而言,实在太诡异了——它使我置身于一个未知之地,一个迷惑中的城市,狂浪汹涌的城市,它(生命)终于把我拖向不安全的处境。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迟子建对当代社会中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质疑,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

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

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导语: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注重对自然之美的挖掘和表现。

她的小说总是以清新舒畅的笔调来描摹大自然的美丽、纯净。

以下我们一起来浅析一下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

在迟子建的笔下,美丽的故乡总是和大自然保持着无比亲密的联系,作者笔下的人事也无不浸染着黑土地那原始、自然又极富生命力的血液。

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地赋予了乡村生活以诗意的内涵和韵味儿。

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和崇敬,使作家的全部创作都离不开这个终极乡土的精神家园和艺术世界。

自然,也成为迟子建创作中的核心艺术源泉。

具有着丰富的精神维度和深刻的思想深度。

首先,对自然的热爱和赞颂成为贯穿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美学经脉,它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担负起了叙事要素的职责。

在迟子建的多部中短篇小说中,都可以见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乡间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一股潺潺流淌的溪流渗入到了她的故事中,情感真诚而朴素,极富特色。

迟子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乡间生活的画卷。

在她的笔下草原、渔村、窑洞到处充满着梦一般纯净、美好的景致。

她以女作家特有的温婉、平和的基调为读者铺开一幅幅美丽又充满民间乡土气的生活截图。

我们先来看《日落碗窑》中的一段:“土地真是奇妙,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

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有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就生什么。

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的一触即破。

水灵灵的萝卜也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每逢这种时刻,大地上人欢马嘶,羊叫狗吠,一片沸腾。

”从这段描写秋天蔬菜成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股生动、纯朴、热腾腾的.土地的芬芳。

本来极其普通的东西只因和故乡、泥土有了联系便一下子在迟子建的笔下生动起来。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自然往往成为作家抒情状物的载体,同时传达着质朴、真挚的情感。

如《草原》中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象征着草原牧民们宽广的胸襟和纯净的人性,同时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和感恩的途径;在《白雪的墓园》中,反复出现的白雪为整个作品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雪是纯洁的象征,是大自然神圣的赐予,作家用白雪来映衬整个墓园的静谧,同时也传达着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缅怀;“月光”同样是作家经常使用的意象,自古以来,月光总是与思乡联系在一起,在《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等作品中,迟子建反复写到月光,在她的笔下,月光又有了新的寓意,静谧而深邃的月光象征着宽容的父爱,同时也象征着作家对故乡人事的怀恋。

真善美的颂歌——迟子建小说创作论

真善美的颂歌——迟子建小说创作论

:零嚣罢勘茸砚珥杀现露杀明墨哿甲明斜茸士申Y卓厢也‘拳觋身琅耗占曩砰群茸章。

豳叫#禺哿碑晕罂杀勘茸观珥杀牢擎冀的革朝毁醣上刨现茸‘凿鞘琶抱鲷疑擎髯鞲鱼群豸翟脚衅珊茸哇Y珊号回业‘蟛华孵明鞭磋唑瑕掣相睥暗#翱中茸识。

酱翠延抱明畚i}碍鲻土畚群蛳台翠Y卓瞽茸现珥杀驹覃吾坷:韶凄Y卓的覃羽魍戳茸歇码杂盖,。

一:飘Y:粤甭:匦璐姜。

弩碰半罪明狮晕艴甜阜首、留到,隘丰Y捌七b鼹、f/明鼙士礤群著善芎晕堕:氢斗略斟明随亚、骣鲜、琵琶扭中鼹、弘翠琶士承群吾鞴目群明七b茸砚躺牢。

¥弩霉罾一‘滔目群瞽一:擗按雨啤半堡华山盟y,f瞽娶¥Z科琶髟遐三髻。

驾牢明璐Y瞽乒斟智朝揖姜翟晕币罂¥母、晕覃、缮斟马面蕈壬饕瞽肖‘芎疆卿Y明夹卓罂型兴器晕、器蜒罨蜒单毋‘当群明显羁Y壬艇阜毋七b骢、p朝裂士哥翠‘显朝中珊Y雠Z晕单器士承晕粕晕业箕霹普可‘罨章科Y署群琵壬承。

承识半堡华少盟晷司葵明驾章瞠堡雾驹飘YW著哂晏Z羁Y髟僻=髻。

瑕¥翕士哇皇辨摹蕈明牮淋型甭明璐摇骺髓椠暮戳.Ⅱ(}髦龋谣佝副诲华昆、翠骚勒暂取翟士哥群瞽诲聚粤苇硷卫业2兽鼎¥明甭鲻吊谰召娑甭粜曰朝辅旦藓品裂甄‘瞬覃刨酱翠宾瞽轴胖娶甭幽椠暮粤童¥计茸瞠专猜目馨醯辅翠鼙壬哥粜吾戥甭粜目璐*戥蟛。

誊掷半堡华专丝暮诲骚粤甭硷卫瞠县甭粜曰瑕¥W瞽蕈Z粤雨髟堰一髻。

¥Z刊,¥、娶Z科Y、蕈Z粤甭明印醢百蟛勘阿觏、f/朝琶壬饕收断暗髟‘髟烬山三椠髟茸砚躺牢‘日斟明姜器蕈上磁勒丁摹碰、鳍千、肇掣翠勤舟鼹、f/明鼙士哥蚤堡!}●P、·_望叫霪譬AbstractChiZijian’Snovelscreationinthecontent、themeandformembodiesthecharacteristicsoftrueness、kindnessandbeauty.Thispaperconsistsofthreeparts,ChiZijian’Snovdsshowthetruenessoflife、kindnessofhumannatureandspiritualbeauty.Thefirstpartisoflifedailylifeandfacefromattentionbothlifemaimedreading.So·-calleddailylifeChiZijianattentioninhandlingreferstotheAnti-·JapaneseWarandculturalrevolutionwhenthiskindofhistoricalsubjectisstandingonfolkposition,throughthedailylifeofthecommonpeoplereflectsthebackgroundofthehistory;Andfacelife‘maimedphysicallyhandicappedChiZijianreferstointelligence,GuanGuaGuDusuchdefectsaswellasthelivingconditionofthedisadvantagedgroupssuchasportrayalpeaceattention.、~Thesecondpartisgoodinthehumanfacetsofhumanityandnatureofthekindthattwoaspectstodiscuss.ChiZijianbelievesinthegoodnessofothers,butthisdoesnotmeanthatChiZijiandeliberatelyignorestheevilofhumannatureinthenovels.Evilhasalsorevealedabouthumanity,goodandevilalsocoexistcharacterimages.ChiZijianbelievesthatfraternity、toleranceandfaiththesekindsofgoodcharacterisreallyhumannature.twoaspects:oneissupernaturalcommentarialThethirdpartspiritualbeautyfromanalysis,theotherisimaginativebeauty.ThispaperreferstothesupernaturalinChiZijian’Sfictionsissorcerer、soulanddreamespeciallywriting;AndimaginativebeautymeansChiZiJian’Snovelshavesubjectivefeelingandspecialmeaningartisticimage.Keywords:Life;Humannature;Spiritual;Dailylife;Kindness;ImageII目录摘要……………………………………………………..IAbstract...................…....…....:j.........…….......…..II引言………………………………………………………1一、生命之真…………………………………………………..2(一)关注日常生活……………………………………………2(二)正视生命残缺……………………………………………6二、人性之善………………………………………………….12(一)人性的多面…………………………………………….12(二)本质的善良…………………………………………….15三、灵性之美………………………………………………….2l(一)超自然………………………………………………..21(二)意象美……..…………………………………………25结语……………………………………………………..27参考文献……………………………………………………..28致谢……………………………………………………..30III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迟子建,这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中国的最北端的北极村的东北女作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并在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时至今日,迟子建坚持文学创作已经将近三十年。

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导语:生态美学在新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而随之出现的有关生态的文学创作也活跃在当下文坛,迟子建就是其中一位富有生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之美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

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

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

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拯救民间文明和唤醒人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就成了她此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

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以描写东北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学作品。

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以及稍后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等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边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镇生活。

即使她移居哈尔滨后,对大自然的热衷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

她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

论迟子建散文的生态审美意蕴

论迟子建散文的生态审美意蕴

论迟子建散文的生态审美意蕴刘桂萍【摘要】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ultures,some literary themes reflect the human that love the nature at the new period,Chi Zijian a female writer writ a highly ecological bosom love,whose essays are rich in ecological aesthetic implication.From the general Chi Zijian's prose works,we can see that she is on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unique aesthetic pursuit;Chi Zijian's prose refl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soak the poetic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feelings.%在生态文化视野下,新时期有些文学主题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女作家迟子建就是一位极具生态怀情的作家,她的散文颇有丰厚的生态审美意蕴。

纵观迟子建的散文作品,可以看出她对生态审美的独特美学追求,迟子建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浸透了诗学意识和文化情怀。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迟子建;散文;生态审美【作者】刘桂萍【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浙江宁波315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在当代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个有着生态文化观的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建构她心中的生态信念。

迟子建文学中的诗意浪漫与人生哲学

迟子建文学中的诗意浪漫与人生哲学

迟子建文学中的诗意浪漫与人生哲学关于《迟子建文学中的诗意浪漫与人生哲学》,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研究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必须对浪漫主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对浪漫主义作了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三种显着的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强调浪漫主义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第三,“回到自然”.由此来看,迟子建的小说无疑是充满诗意的浪漫,这种浪漫渗透着一种深刻的人性关怀,是对家园故土北方漠河小镇那化不开的精神守望或追求,迟子建本人也说过,“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对我而言,故乡和大自然是我文学世界的太阳和月亮,他们照亮和温暖了我的写作和生活。

”[1]因此,她的作品中永远带着漠河北极村的风土人情,充满漠河的地域乡土特色。

迟子建这种对大自然以及故乡土地的钟爱,是那么地执着,因而,这方面是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一、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浪漫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从乡村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其作品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都不在少数,本文主要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迟子建的小说,当然这不单纯只是涉及她小说中的浪漫色彩,更多的是透过这种浪漫的气韵去看待迟子建的人生哲学。

(一)诗意的自然环境迟子建的小说充满诗意的气韵,这种气韵来自故乡黑龙江漠河风土人情和作者本身的古典文学教养。

首先,单看其小说的题目就充满古典诗意和浪漫,如她的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向着白夜旅行》《清水洗尘》《逝川》《雾月牛栏》《北极村童话》等。

只从题目的字眼来看,有着一种诗意的画面感。

“云层”“白夜” “清水”“逝川”“雾月”“北极村”等意象,真的如童话一般。

同时,这些语词是带有颜色和气味的,北国的苍茫和心中故园的微妙情绪弥漫在这些诗意的画面当中。

其次,在北极村的白雪黑土之上长大的迟子建,最能感受到大自然最本真的存在和乡民们质朴、纯净的一面。

论迟子建《百雀林》的佛学意蕴

论迟子建《百雀林》的佛学意蕴
谛 。” 4 L I
世界一切事物都是 因缘和合而生 的, 都受条件原因的制约 ,
因而都处在生起 、 变异 、 坏灭的过程 中, 迁流不停 , 没有 常住 性 。” 【 J _ 在早期佛教看来 , 人的欲望是无 限的 , 一种需求得 到
明瓦在经历生活 的曲折之后 , 好运也随之 而来 , 面对生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3 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e . S e i )
Vo 1 .3 4 No. 5 Ma v201 3
满奇异幻想 的童心和博大 、 宽容 、 悲天悯人 的人道 主义情 怀
精心构建着独特 的文学世界 ; 更值得 注意的是 , 在她 的小说
世界里 , 呈现 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 小说《 百雀林 》 就透露 了浓郁的佛学意蕴。《 百雀林》 细腻地刻画 了主人公周 明瓦
在经历人生无常 , 却用与众不 同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 , 到最 后超越平庸 的现实寻找到心灵 的归宿的历程。由此 , 小说 的
现 实 意 义 给 人们 在 现 实生 活 当 中提 供 了一 种 自我 审 视 的机
会, 让人们在久违 的感动之余 , 思考如何对 待生活当 中的无
常。

纷执著于这个没有恒常 自体的 肉体 ,才会产生人 生的无量
无 常 论
诸苦。” 翻 人生是变化无 常的 , 无明的人却要把一切的无常当 作有常 , 并不切实 际地追求执著 的无 常的东西 , 这 就不可避
论迟子建《 百雀 林》 的佛学意蕴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作者:林慧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3期内容摘要:通过梳理迟子建创作及其人生经历,找到迟子建早期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表征及其演变,另外从整体上把握迟子建早期小说对“悲悯情怀”的践行和坚守,并尝试从中发掘“悲悯情怀”推演出的种种丰富蕴涵。

关键词:迟子建早期小说悲悯情怀构建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的作家,自20世界80年代步入文坛以来,迟子建便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为指归,以故乡漠河为支点,执着于白山黑水间的乡土书写。

特别是她早期的一系列小说,一直关注故乡那些劳苦于中国底层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及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他们生活中的“美”和人性中的“善”。

对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善良与丑陋、高尚与卑鄙,迟子建更多的是报之以悲悯的态度,并给予温情的抚慰,展现了一个女作家独特的悲悯情怀。

一.迟子建早期小说悲悯情怀溯源“悲悯”一词,较早见于清·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悲悯情怀就是心系苍生,关心他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它是作家的良知与民间、底层或苦难相遇时所产生的真诚而深切的精神活动。

在迟子建几乎每一部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身上,都流露出了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深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种情怀源于作者的自身经历、个性特征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1.迟子建悲悯情怀缘自黑土地的滋养。

东北作家迟子建诞生和成长于寒冷的北极村,在她的自述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中,就明确谈到环境本身深刻地影响其创作: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1]北极村一年有大半时间被冰雪覆盖、温度最低达到零下四十度。

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的艰苦,形成人们坚韧达观的品格。

人们更加豁达地看待生老病死,他们并没有高深的理想追求,而是凭借着坚强、执著的信念努力创造生活。

和谐之美——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意蕴

和谐之美——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意蕴

和谐之美——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意蕴
杨琴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4
【摘要】生态小说研究是近几年文学研究界的热点.迟子建小说大部分都涵有深刻的生态意蕴,不仅有对恶化生态的批判与对和谐生态的赞美,也有对人性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探索.迟子建还努力在文本中构建一个人类得以生活的、幸福的心灵栖息地.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杨琴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迟子建小说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分析r——以《酒鬼的鱼鹰》《芳草在沼泽中》为例 [J], 朱志乐
2.和谐之美的陶瓷艺术——论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 [J], 何毅华
3.原始风景中可爱又偏执的生命群--论迟子建小说中的风景与人物 [J], 孔喆
4.迟子建小说中的变异修辞现象分析——以《酒鬼的鱼鹰》《芳草在沼泽中》为例[J], 朱志乐[1]
5.和谐之美——《儿子与情人》生态意蕴探析 [J], 隋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子建散文的意境美

迟子建散文的意境美

迟子建散文的意境美迟子建散文的意境美迟子建散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散文意境。

散文被称为“美文”,是因为它情感真挚,诗意盎然,思想深邃,有着隽永浓郁的意境。

“有境界则成高格”①优美的意境是散文作者执着追求的写作最高境界。

散文的写作艺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意境的营造艺术。

迟子建就是一位善于营造优美散文意境的作家。

对自然执着的抒写,对故乡永恒的爱恋,对生命深沉的思索,让她的散文独具特色。

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描绘出宁静悠远、温馨朴素、情味深长的艺术世界,营造出情感真挚、感伤凄美、思想深邃的散文意境。

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其散文的意境美,使读者产生联想与想象,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迟子建散文意境美的营造艺术。

一、温馨情感中表达“诗的意蕴”意境,是散文作者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的显现。

“迟子建的所有美学在她的散文里有一种超水平的显现和优美的表达。

”②“诗的意蕴”是迟子建的美学追求在散文中的体现,用平凡朴素的事物,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心灵世界。

营造散文意境的关键是作者主观的“内情”与客观“外物”相融,在“物”、“我”交融中,抒发自己浓郁的情感,这情感在迟子建的散文中表现为浓郁的诗情,是散文中荡漾着的温馨情感和诗意氛围。

1.融情入境,抒发温馨的情感迟子建散文中的风景人物,无不呈现着北国自然风光唯美的特色,浸透着至善至美的诗性情怀。

故乡的原始风景、风土人情、动物植物、父老乡亲,都被摄入到散文的艺术境界中,这些物象融注着作者真挚而细腻的情感,成为心绪外化的物质载体,带有一股淡淡的温馨之气。

这种真挚的温馨情感,是生命的温暖和人间的爱意,迟子建把它融注到客观物象中,物象就带上了她感情浸染的印记,成了物态化了的意,是境中之情。

表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客观景物成为主客观相融合之景,有情之景,显得情深意浓,达到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融合。

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1说实话,刚开始看《迟子建散文》时,我读得并不仔细,只是随便挑了几篇文章快速浏览。

可是在浏览的过程中,除了感觉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种莫名的悲伤与孤独萦绕在心头。

我有点诧异,便沉下心认真阅读起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悲伤与孤独,坚韧与平静,是我们人生各种际遇中会面临的生存状态与选择。

首先是悲伤。

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情绪低落,行为失控,严重的还会丧失生存的意念。

可是,这是弱者的选择,所以,当灾难发生,悲伤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自己该何所为,何所不为。

当我看《龙眼与伞》时,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会责怪作者的自私与不快,一会又为作者的羞愧与道歉而欣慰,但是刘老师儿子的离去让我更心痛。

作者的字字句句,让我明白,珍惜眼前的亲人与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舍弃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孤独。

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每天都被喧嚣与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困扰,只有当夜深人静或是身心疲惫之时,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而人是不怕个体孤独的,最怕的是精神与心灵的孤独。

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精神与心灵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义所在。

《两个人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现实中的掌声有多热烈,演员的出镜率有多高,但没看头的东西永远只是耍热闹而已,只有能丰富精神、净化心灵的东西才会被永远传承,永不孤独。

迟子建,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她所经历的悲伤与孤独,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在悲伤与孤独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伤,直视孤独——这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更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

因为,现实的生存环境与竞争,就如《红绿灯下》,即便是绿灯亮起,人才起步,就会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

迟子建祝福翩翩迟子建

迟子建祝福翩翩迟子建

《迟子建祝福翩翩:迟子建》摘要:在当代群星璀璨的女作家当中,迟子建无疑是独特而引人注目的,《百雀林》《第三地晚餐》《西街魂儿》都是迟子建笔下底层人物命运交错中酸楚而又温情的表述,这些故事虽然忧伤、不幸,甚至悲惨与不堪,但迟子建讲述的时候,洋溢在人物之间朴素的爱意,遮蔽了生活本相中的庸冗和不幸在当代群星璀璨的女作家当中,迟子建无疑是独特而引人注目的。

前不久,她以令人信服的创作成就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这是她第三次获此殊荣,也是目前为止惟一蝉联过三次“鲁迅文学奖”的女作家。

而迟子建很淡然地看成似“一阵一阵风吹过脸庞”一样,淡定又从容。

从容的她面对一片如潮的赞扬声时,却悄然地回到既充满了幸福与温情,也留下过疼痛和悲伤的地方――故乡塔河。

这个从东北走出来的才情女子,并没有被突然失去挚爱亲人的厄运所击垮,这几年,她反而以坚韧与柔弱的性情坚持“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并将写作当成她生命中的最爱,于是,从悲伤中走出来的迟子建写下了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一系列反响强烈、震撼读者的小说佳作。

迟子建,就是这样一位心中充满着爱与温情的女子。

这在她2006年、2007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得到明证。

这两年间,她先后创作了《野炊图》《第三地晚餐》《西街魂儿》《福翩翩》《花�子的春天》《百雀林》《起舞》等,这些作品篇篇精湛,异彩纷呈,每个故事都好读、耐读,隽永无穷。

我不知多少次被这些作品深深打动,在编辑这部中短篇集时,我和迟子建在不约而同的时候,都想到了用《福翩翩》作书名,这个拙朴喜庆而又令人浮想联翩的书名――《福翩翩》,似乎还散发着年的味道,在2008年春节前推出,也算是一本年味十足、福至心灵的贺岁书呀。

正如苏童所说的那样:每年春天,我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

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的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

性格明朗热烈而且刚强、端庄美丽且善良如初的迟子建,携着这本贺岁书《福翩翩》款款向你走来时,一定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温暖、春天的祝福也翩然而至……这是一本温暖的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4 卷 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4 No.5 May 2013
论迟子建《百雀林》的佛学意蕴
谢菊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明瓦进城里生活开始到长大成人,他在永望村村民 和亲戚们的眼里,虽然“交了好运”了,但生活给他的考验并 未停止,在庸常的生活中仍然遭遇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最初只是养父母极力反对自己的婚事,继而是哥哥姐姐的 世故和势利以及工作的不顺,诸多变故使明瓦逐渐失去了 兴致和热情。最后,也导致明瓦对庸常生活的厌倦,而想要 “逃离人群”了。但也恰恰是这最后的“逃离”,他重新找回了 生活的热情和心灵的归宿。
明瓦在经历生活的曲折之后,好运也随之而来,面对生 活的残缺,心中不曾放弃对拥有的渴望。由于明瓦没有执著 于生活带给他的种种不幸,而是用一颗平常心接受生活里 的残缺,因此,他并未觉得人生的“无量诸苦”,才最终经受 住了“无常”的考验,最终得以在“百雀林”的鸟叫声中寻回 内心的平静。正如佛家所言:破执可以去苦,放下可以求安。
欣 赏 ,2008(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 162 -
摘 要: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颇为深远,迟子建小说《百雀林》中就透露出了浓郁的佛学意蕴。在小说中,作家迟子 建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了人物在经历人生的无常,却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到最后超越平庸的现实寻找到心灵的归 宿的历程。本文从佛家思想中的无常论与业报说来探讨人物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并总结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作家的慈悲情 怀,以及其创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
佛家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这是基于因果报应原理而确立的。按照因果报应理论,人生 的命运、前途完全受因果律的支配和主宰,善因得善果,恶 因得恶果。
三、对世事的超脱,理想的 人 生 状 态— ——作 家 大 慈 大 悲 的情怀
“佛教是一种彻底与现实的主义和一种慈悲为怀的生 活道路。”[8]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为伦理道德的出发 点,大慈,即同情一切人之喜乐;大悲,即同情一切人之忧 苦。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遇,和中 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对中国文 学的影响很深。
种种的痛苦,但他最后的精神归宿,让他飞翔的心灵超越和 扬弃了平庸的现实,使他在内心拥有了一种更为内在的动 人幸福。明瓦的选择正是用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命运。
在塑造明瓦整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作家 迟子建悲悯慈悲的宗教情怀。就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 一种超脱、豁达,超越善恶,包容美丑,对人间万物一视同 仁,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给予万物生灵的挣扎与生存以 普遍的怜悯”[9]。对明瓦个人际遇的同情更好地体现了作家 的宗教情怀。比如,明瓦娶妻,他一心想要娶一个“有奶味” 的,最后娶了文秋。关于“避世”,明瓦想,人要是能一个人过 日子,脱离人群该有多好啊!最后,机会来了,他进了“百雀 林”养鸟,天天与鸟为伴,在鸟的叫声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虽然他远离了人群,而他会常想起他的父母、养父母和亲戚 们。他想“一个人过日子,脱离人群”,结果他都如愿了。作家 让“百雀林”的鸟叫声弥补了心头那份遥远的缺失和遗憾 感。
一、无常论 佛学里,“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就是阐明人生变化无 常、生死轮回的过程。无常,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认为 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都受条件原因的制约, 因而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没有常住 性。”[1]在早期佛教看来,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种需求得到 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但是这种无限的欲望在现实当中 必然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会使自身永远 陷于需求难以实现的痛苦之中。另外,“对生活有所要求是 人之常情,人都希望美好生活能够保持恒常不变,但是,保 持恒常不变的愿望和变化不居的现实之间就有矛盾,矛盾 得不到解决,就会招致痛苦。”[2] 《百雀林》用平和的语调讲述了主人公周明瓦在平凡的 生活当中遭遇的一系列看似偶然却在情理之中的变故。周 明瓦没有朋友,他打小就“不爱说话”,“蔫头蔫脑的”。无疑, 这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他 9 岁时,失去爷爷,他“身上的魂儿 就不全了”,11 岁时,因母亲文春在城里烫发,父亲愤怒之下 无意造成母亲的死亡。失去双亲的明瓦,正接受着生活带给 他的一系列变故:哥哥和姐姐相继有亲戚收养,而明瓦却因 为不够机灵被亲戚推来推去。但也恰恰因为这样,明瓦被王 琼阁收养了,也因此进了城,而此时,永望村的人都说,小没 交好运了。从明瓦失去家庭的温暖,到重新获得关爱,正印 证了佛教中所说的:生活在常态的同时也总是有变数的。
关键词:迟子建;《百雀林》;佛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61-02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自创作以来,用一颗敏感、善良、充 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和博大、宽容、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精心构建着独特的文学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她的小说 世界里,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小说《百雀林》就透露 了浓郁的佛学意蕴。《百雀林》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周明瓦 在经历人生无常,却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到最 后超越平庸的现实寻找到心灵的归宿的历程。由此,小说的 现实意义给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提供了一种自我审视的机 会,让人们在久违的感动之余,思考如何对待生活当中的无 常。
- 161 -
功、入党、复员、就业、转干等。他虽然经历生活中无常的变 故,但在生活的残缺里,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用善 意对待身边的人。
明瓦参军时只是个后勤兵,做着在别人眼里又脏又累 的活儿—— —养猪,明瓦却因此而记了一次三等功。23 岁那年 复员,因为在部队里立过功又入了党,因此得到了一份好工 作。明瓦的生活虽历经了波折,但也因为他善良的品质,在 苦难的生活中品尝到一次又一次的幸运。可以说,明瓦的生 活是祸福相倚的。他的生活过得起色的时候,亲戚们纷纷投 靠,明瓦便成为亲人们头上遮风挡雨的“瓦”,他的家也成了 亲戚们的免费庇护所。后来因为工作的事情,明瓦过得越来 越不如意,最后,“周明瓦的干部身份被撤消了,沦落为工 人,工资减了一半,在单位做清扫员。”[6]这些遭遇,虽然令他 万分苦恼,但无法割舍的亲情让他默默忍受着。
佛教的“心不执著”与轮回报应说,可以给逆境中或欲 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以精神的安慰与向往。正是这种善意与 宽容,拉近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距离,文学更好地执行了它 的社会功能。作家迟子建自觉担当起净化人们心灵的重任, 让我们透过她的作品,看到一颗慈悲的心。作家王蒙说过: “小说不管写成什么样,哪怕写得很残酷、很黑暗,但是我们 总希望在里面看到作家的一颗仁者的心,一种对人类同情、 理解、良善的愿望。”[10]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迟子建悲悯仁 慈的心。
二 、缘 起 论 — — — 业 报 说 佛教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善恶判断,是与其因果报应说 相关联的,善恶的行为与业报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善的 思想言行必然招致好的果报,而恶的思想言行则必然招致 不好的果报”[5],业报轮回是与善恶报应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在佛教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铁律。在《成实论》卷七 中说:“业报有三种,善、不善、无记;从善、不善生报,无记不 生。”意为善业必招致善报,恶业必招致恶报。 小说中的明瓦,重视亲情,他从小“不爱说话”,“蔫头蔫 脑”的性格缺陷,成为他的灾星。家破之后,村里人“嫌他不 机灵,将来是个累赘”,没人愿意收养他,凄惶得叫人心酸。 熟料,否极泰来,周明瓦从此福星高照,进城、读书、当兵、立
付出总有回报,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明瓦整个人物形象在性格上存在着缺陷,但一颗善良的心 弥补了这一缺陷,他在忍受生活带给他的不如意的同时,却 还是能将善意传达给身边的人。因此,才有了他躲进“百雀 林”后亲人们的探望和回赠— ——“小没便仔细打量亲戚们送 来的其他物件,最后他确定:这些东西无一不出自他家啊。 只不过拖鞋穿得旧了,褪色了;而茶叶罐里剩下的茶,陈 了。”[7]当年,亲戚们投靠在明瓦家里的时候,总是从家里拿 走一些东西,明瓦最初心里不愿意,后来还是让亲戚们带走 了。在他落魄的时候,亲戚的看望与将物件归还,是对明瓦 当年的感恩与回报,虽然,这回赠显得有点叫人啼笑皆非, 但,毕竟是温暖人心的亲情。而事情的完结,正是由于明瓦 种善因得善果的最好报答。
大 学 出 版 社 ,2003. 〔9〕刘 传 霞 .迟 子 建 小 说 创 作 论 [J].黑 龙 江 社 会 科 学 ,1999(5). 〔10〕王 蒙 .王 蒙 新 世 纪 讲 稿 [M].上 海 :上 海 文 艺 出 版 社 ,2005. 〔11〕徐 阿 兵 .残 缺 的 完 美 — — — 读 迟 子 建 新 作 《百 雀 林 》[J].名 佛 教 思 想 与 文 化 [M].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9. 〔5〕洪修平,陈红兵.中国佛学之精神[M]上 海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2009. 〔6〕〔7〕迟 子 建 .百 雀 林 [M].钟 山 ,2007(4). 〔8〕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 结[M].北 京 :北 京 师 范
迟子建是个擅于写温情的作家,她不至于让人的灵魂 无处可安,而是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化解人生的苦难,这也是 佛教认同苦难,又寻求对苦难的解脱与超越。《百雀林》也不 例外,周明瓦这个小人物,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生际遇和惊心 动魄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繁琐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小说很 容易流于平庸。可是,迟子建拒绝平庸。笔者认为,这一方面 得益于作家作为女性特有的温情,一方面得益于作者深厚 的文学修养。明瓦的现实生活虽然存在着各种缺憾,历经了
佛说,“芸芸众生由于愚昧无明,看不透造化的无常,纷 纷执著于这个没有恒常自体的肉体,才会产生人生的无量 诸苦。”[3]人生是变化无常的,无明的人却要把一切的无常当 作有常,并不切实际地追求执著的无常的东西,这就不可避 免地陷入痛苦。“只有根除无明,认识到人生现象的实相不 过是如十二因缘一样的变化流转过程,才能获得人生的真 谛。”[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