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生平简介
马克西姆

Maksim Marvica 马克西姆· 姆尔维察
Maksim
• 简介 • 星路历程 • 专辑介绍 • 代表作品 • 音乐风格
马克西姆·姆尔维察来自克罗地亚,从他的外表看, 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天才的古典钢琴演奏者。身高 2.07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庞,邪魅而又 有点玩世不恭的微笑,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 项链、纹身,瞧上去倒像个偶像流行男歌手。但是他弹 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 敲击琴键,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 脑后——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他是有名的“快手指”,享有“世界第一快手”雅 称,甚至曾完成过1秒钟弹出16个音符的壮举。与这个 惊人的速度对应的是马克西姆高超的弹奏技巧。
马克西姆甚至被邀请参加波林音乐颁奖典礼,这个 颁奖典礼被誉为克罗地亚的格莱美奖,并在开幕式演奏, 这个殊誉极少会给予一个古典音乐家;他在该次颁奖典 礼中囊括4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古典音乐奖。《手势》 在克罗地亚发售时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古典乐唱片之一。
• 《The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 方向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台 湾,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 作为嘉宾参加了“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 响好象旋风一般,可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 获得了成功。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张融合了现代流 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界专辑。
• 为了让自己电子化的理想更透彻,马克西姆还特别加录了第 二张CD,选出四首专辑中他认为能够更进一步舞曲化的乐曲, 把它们改编得更火爆。
代表作品
• 《克罗地亚狂想曲》
• 《出埃及记》 • 《野蜂飞舞》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高尔基

PART 04
人物评价
CHARACTER EVALUATION
人物评价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 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 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 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 们的浓厚兴趣。在刘易斯的《巴比特》对“刻板的市侩” 的描绘中,可以看到与高尔基的《苦闷的王国》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在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创作中,也可以看 到高尔基诸多方面的影响。
PART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 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 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部分,描绘了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 海时的壮丽场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 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 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 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PART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创作特点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 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 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 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 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作家简介
AUTHOR PROFILE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下面由yjbys就由XX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个人简介中文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外文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别名(字) 马克西姆·高尔基民族俄罗斯职业作家血型O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国籍前苏联出生地下诺夫哥罗德信仰共产主义人物生平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马克西姆

演奏者——马克西姆
马 克 西 姆 · 姆 尔 维 察 ( Maksim Mrvica ),克罗地亚钢琴演奏家。 他的作品多将古典钢琴作品与现代 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并受到广泛好 评。代表作有姆的成长
• 马克西姆出生于1975年,家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 的小镇。他9岁开始练习钢琴,仅仅三年后,他就和交响乐团一起合 作表演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但是他和 他的导师玛利亚.塞克索都坚决的认为应该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尽管当 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是在萨格勒布获得了生涯中第一个比赛大奖。 随后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的教导下在萨格勒布音乐学院度过5年 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 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 受业于伊格.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 赛首奖。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了媒体关 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明快的节奏中,却奔腾如浪涌,使人感觉到愤怒和抗争, 急切和追赶,信心和热情。小提琴在这两种感情中起到连 接和牵引的作用,使整个音乐完整而自然,感情充沛,酣 畅而有力。
谢谢欣赏
马克西姆与克罗地亚狂想曲
• 《克罗地亚狂想曲》是马克西姆(Maksim)的头号作品,是Tonci Huljic特别为马克西姆而作,是马克西姆(Maksim)每次音乐会上 的必弹曲目。该作品曲调激昂却不失稳重,同时也展现了马克西姆( Maksim)对自己的民族的热爱和依恋。 • 除了《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之外, 《蜂鸟》 (Kolibre)和《出埃及记》(Exodus)也是马克西姆(Maksim) 的成名之作之一。 • 若是谈起马克西姆(Maksim)的成名之作,当然也不能落下了《野 蜂飞舞》。该作品改编自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歌剧 《萨旦 王的故事》中的插曲,在马克西姆的演绎之下将古典和流行完美的融 于一体。
高尔基的人物简介

高尔基的人物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是20世纪俄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俄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1868年,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姆诺维奇·佩什科夫(Alexei Maximovich Peshkov),父亲是
木工,母亲是洗衣工人。
他的家庭非常贫困,自幼便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
高尔基在青年时期曾经是一个流浪汉和小偷,但他后来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的作品展现了苦难、贫困和社会不公,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期俄
罗斯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人生》、《母亲》等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他深刻的社会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高尔基也是俄国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理论家,他长期致力于为工人和贫苦农民争取权利和利益。
他与列宁等革命领袖有过接触和合作,也曾经是苏联政府的重
要人物。
然而,他对斯大林主义的批评和反对最终导致了他的离开和孤立。
他于1936年逝世,享年68岁。
总之,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俄罗斯文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西姆的介绍

“钢琴界的瑞奇·马丁”
代表作:
《出埃及记》
《克罗地亚幻想曲 》 《野蜂飞舞》
《克劳汀幻想曲》
《河》
从2009年起,马克西姆一年一度的 中国巡演便成为不少中国“马克 杯”(马克西姆乐迷)每年冬季翘 首企盼的盛事。
【2009.12 .4】中国巡演(八站)。 为了回报中国的粉丝,他在来中国演 出之前,特意改变排练了一首令中国 观众倍感亲切的《黄河》,这首歌在 保留原作恢弘气势的基础上,马克西 姆借助特有的超快指法,注入活泼、 时尚的元素,使其更能触动年轻人的 音乐细胞。
2014-1-5
今年的巡演适逢马克西姆 新专辑发行,新专辑《电 影》中集合了《教父》、 《加勒比海盗》、《碟中 谍》等多首由电影音乐改 编成的跨界钢琴曲。为了 给中国的乐迷们带来全新 的现场观感,马克西姆特 地在新专辑面世之后调整 了演奏会的曲目编排,加 入多首新曲。
钢 琴 玩 家
马 克 西 姆
基本信息 钢琴学习历程 弹奏风格 音乐代表作 中国巡演
2014-1-5
马克西姆·姆尔维察来自克罗地亚,从他的 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天才的古 典钢琴演奏者。
身高2.07米,有着典型东 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庞, 邪魅而又有点玩世不恭的 微笑,染发,一身休闲劲 装,加上耳环、项链、纹 身,瞧上去倒像个偶像流 2014-1-5 行男歌手。
【1999 (24岁)】Maksim转到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 乐学院深造一年,后在“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 中获冠军
【2001 (26岁)】 赢得巴黎庞拓斯 钢琴大赛冠军
马克西姆与时代步伐结合得 相当紧密,他的弹奏风格别 具一格,与以往我们对钢琴 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从他 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力 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
马克西姆生平简介

马克西姆生平简介马克西姆Maksim Mrvica来自克罗地亚的欧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身高近2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庞,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瞧上去倒象个偶像流行男歌手。
但是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出埃及记”(Exodus)。
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电影配乐了,不过电影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
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电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电影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
该作真是足够气魄,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
亚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马克西姆简介战火纷飞的音乐之路一个在和平世界生活的人是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战火纷飞岁月的凄惨的,但一个引领时尚风潮的伟大的钢琴手便在这样枪林弹雨的日子中完成了他的艰辛音乐路。
马克西姆,1975年生于克罗地亚的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叫做Šibenik的小镇,九岁开始学习钢琴,随即展现他在钢琴演奏上过人的天赋。
9岁获邀参加演出,3年后就能够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
1990年战争爆发,马克西姆和他的老师Marija Sekso决定继续坚持他的音乐课程。
他虽被困在地窖八天,但仍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宛如电影“战地琴人”剧情。
谈到这段经历,马克西姆说,当年战乱发生后,很多地方都很危险,音乐学校也停课两年,他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专心练琴。
现在看到“战地琴人”这部电影,会觉得很感伤,因为那段战乱的岁月又浮现上来。
“我们的小镇里到处都是枪弹,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你必须生存下去。
高尔基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他的死亡始终是一耶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在高尔基4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8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殴、鞭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会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惨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高尔基的简介10字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佩肖科夫(Alexei Maximovich Peshkov),生于1868年3月28日,逝世于1936年6月18日,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下是高尔基的主要生平经历和成就:1. 早年生活: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木工。
由于家庭贫困,他早早辍学,开始在各类工作中谋生。
他的早期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他对社会不平等和劳工阶级的命运产生浓厚兴趣。
2. 文学生涯:高尔基的文学生涯始于1892年,他开始以笔名“高尔基”(意为“苦行僧”)发表小说。
他以《儿童们》、《我的大学》等作品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主题涉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描绘了他们的艰辛、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母亲》:1906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母亲》。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位普通妇女的奋斗历程,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公正的渴望。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性的关怀。
4. 革命时期:高尔基是俄国革命前夜的重要人物,他支持并参与了1905年和1917年的两次俄国革命。
他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具有强烈的社会和政治色彩,成为鼓舞人心的革命文学的代表。
5. 苏联时期:高尔基在苏联成立后继续活跃在文学和政治领域。
他成为苏联文学界和文学联盟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随着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文学审查加强,高尔基与政府发生矛盾。
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性,但在政治上仍然受到了限制。
6. 逝世:高尔基于1936年逝世,享年68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可能是被政府迫害致死的。
然而,确切的死因至今仍存在争议。
马克西姆·高尔基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对人性的关怀和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而为人们所铭记。
他的作品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国际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尔基生平

高尔基生平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
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
他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因外祖父破产而辍学。
他从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当学徒、做童工、在轮船上做仆役、在戏院里当配角等。
一八八四年,他离开故乡到喀山,做工之余,勤奋读书,并接触到民粹派和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工人和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为沙皇政府所监视和逮捕。
他曾两度在南俄和乌克兰一带流浪,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了解很深。
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初次发表作品,一八九五年参加报社工作。
一八九八年,他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集》出版,引起文坛重视。
高尔基早期的中、短篇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表现理想,一类偏重描写现实。
前一类作品有1892年写的《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1895—1898年写的《鹰之歌》等等。
高尔基早期偏重描写现实的作品有《叶美良•皮里雅依》(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莽撞人》(1897)和《因为烦闷无聊》(1898)等。
其中,《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的简介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的简介高尔基生平简介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非常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高尔基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三岁丧父,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居住。
高尔基十一岁的时候便开始独立谋生,曾做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公认等活,1883年开始流浪,曾在喀山参加过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后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被捕,获释后仍受监视。
1892年,高尔基在《高加索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方面,创作了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在底层》等。
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在美国时期,高尔基创作的《母亲》与《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这两部作品成为了俄国出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1921年,高尔基因病出国就医,在意大利居住了八年,期间一边养病,一边创作,发表了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与特写《列宁》,完成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1928年,高尔基回国,1931年,定居莫斯科,1934年,高尔基被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高尔基是个怎样的人首先,高尔基的写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高尔基毕生花费了无数的精力去创作,大部分都宣扬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赞扬了工人阶级,并且大部分的作品都得到了列宁同志的高度赞扬。
由此可见高尔基的写作水准和他的思想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都是值得称赞的。
可是再睿智聪颖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高尔基晚年突然信奉了造神说,遭到了列宁同志的批评。
但事后高尔基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修正了自己的思想,因此证明高尔基是个理智的人,不会轻易迷失或者偏向道路,懂得及时修改自己的错误。
高尔基的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亚历山大·马克西莫维奇·佩索克(Alexei Maximovich Peshkov),俄罗斯作家、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工人作家之父”。
他的作品主题涵盖社会现实、人性、自由、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是20世纪初期俄国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高尔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和祖父母靠着打鞋和卖鞋底为生。
高尔基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在各种低收入的工作中努力谋生,例如当过钦差大臣的侍卫、油漆匠、搬运工、水手和铁路工人等。
他的职业经历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作品,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贫穷和社会的不公。
高尔基的文学生涯始于1892年,他的第一篇小说《什么人》发表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此后,他在俄罗斯和欧洲各地写了大量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包括《母亲》、《暴风雨》、《太阳的孩子》、《小市民》、《临门一脚》等。
1.《临门一脚》(1898)这是高尔基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卖艺者的故事,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视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一。
2.《卡斯廷和阿克希》(1902)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来自贫困的家庭,为了生存而在俄国社会中摸爬滚打。
这部小说描绘了人性中的美好和丑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不平等。
《母亲》(1906)这是高尔基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帮助儿子参加革命运动而被迫与儿子保持距离,并最终接受了儿子为革命而牺牲的现实。
这部小说是高尔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它被视为对母爱和家庭价值观的讴歌,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4.《太阳的孩子》(1915)这是高尔基的自传小说,讲述了他从童年到成年的故事,揭示了贫苦人民生活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展现了高尔基对自由、民主和人类尊严的追求。
高尔基的大学

1楼高尔基简介(一)前苏联作家【生平简介】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苏联作家。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文学创作】1、早期生活与创作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
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
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
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
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集的短篇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高尔基生平简介

•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 阿列克谢·马克西耶维奇·彼 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 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 基城)。父亲是木工,在高 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 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1 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 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 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 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 子秘密学习小组,1888年 开始过流浪生活。
•
1922年高尔基出国养病,病中完成长篇小说《阿尔达 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 1928年回国后,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 情高涨。晚年除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特写、政论、评论 文章外,还著有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1925——1936)。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 当选为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68 岁。他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 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 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 起国内外广泛注意。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 有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 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 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 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切尔卡 什》《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 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 阶级世界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 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 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马克西姆生平记事Microsoft Word 97 - 2003

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 Mrvica,1975年5月3日-),克罗地亚钢琴演奏家。
【1975】出生于克罗地亚的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叫做Šibenik的小镇【1984 (9岁)】开始学钢琴, 同年即开独奏会展现他在钢琴演奏上过人的天赋【1987 (12岁) 】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 (15岁) 】战争爆发,他虽然被困在地窖八天,仍坚持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Maksim: 我们的小镇到处都是枪弹,但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
我必须生存下去,钢琴就是我的唯一【1993 (18岁)】在萨格勒布的钢琴比赛中得冠军Maksim:我认为这在我整个事业中是最大、最难忘的胜利【1994 -1998(19 –23岁)】在萨格勒布音乐学院追随Vladimir Krpan教授五年(Krpan 是Arturo Benedetto Michelangeli的学生)【1999 (24岁) 】Maksim转到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深造一年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冠军【2000 (25岁)】定居巴黎,师事Igor Lazko【2001 (26岁)】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冠军Maksim在克罗地亚非常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他在故乡发行的克罗地亚现代钢琴小品专辑《Geste/Gestures》成为2001-2002年畅销的古典跨类专辑. 此作品是乐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作品,并为他拿下了有「克罗地亚的格莱美」之称的博灵。
【2002 –2003(27 - 28岁)】Maksim发行他的超重量级专辑The 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2003 (28岁)】在伦敦举行演奏会到访东南亚等地(包括香港,台湾)宣传The Piano Player专辑【2004 (29岁) 】开始亚洲各地展开演奏会,足迹遍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2004.7月】马克西姆为奥运演奏的曲子Olympic Dream收录在《心连心》2004雅典奥运指定专辑中【2004.9月】第二张专辑Variations Part I&II(玩家变奏曲)全球发行,并于日本举行世界新歌网络发布会【2004.11-12月】在亚洲各地进行新碟宣传(11月24日~台湾;11月28日~曼谷;12月3日~马来西亚;12月7日~新加坡;12月10日~香港;12月13日~汉城;12月17日~马尼拉)【2005.3-4月(30岁)】2005 亚洲巡回演奏会(演出地点包括:台湾、日本、首尔;雅加达)【2005.7.2】Maksim在出生地克罗地亚举行一场演奏会【2005.8.1】妻子Ana为Maksim诞下一名女婴,名为Leeloo Mrvica【2005.9 】第三张专辑A New World(玩家新世界)全球发行【2005.9 】Maksim在新加坡举行一场A New World 新碟发报演奏会【2005.9】Maksim在日本东京举行一场A New World"新碟发报演奏会【2005.10-11月】2005 冬季亚洲巡回演奏会,在日本各地举行21场演奏会【2005.12月】2005 冬季亚洲巡回演奏会在台湾各地举行7场演奏会【2005】冬季亚洲巡回演奏会,在首尔和马尼拉各演出一场【2006.3-4月(31岁)】在日本各地举行演奏会(共12场)【2006.6.8】Maksim在出生地克罗地亚举行一场演奏会【2006.6.10】Maksim在波黑举行一场演奏会【2006.9.9-10】Maksim9月会在韩国首尔举行2场演奏会【2006.10.16】Maksim发行第四张专辑Electrik(电音玩家)【2006.10.23-29】Maksim在日本(东京、爱知县、大阪和京都)举行4场演奏会【2007.4-6月(32岁)】在世界各地(包括韩国、日本、伦敦)举行15场演奏会【2007.8.26】参加北京第十二届华表奖颁奖典礼,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Dance Of The Baroness等曲目。
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简介

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简介说起钢琴界的大佬,马克西姆·姆尔维察,那简直就是音乐界的一股清流,用他那双魔幻般的手指,在黑白键上跳起了“钢琴芭蕾”。
这家伙,简直就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钢琴王子,每次演出都能让听众们的心跟着音符一块儿飘起来,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梦幻的世界。
马克西姆啊,他可不是那种规规矩矩坐在钢琴前,穿着燕尾服的古典绅士。
他一身时尚打扮,有时候甚至带着点摇滚范儿,一上台,那气场,简直了!就像是告诉全世界:“嘿,准备好了吗?我要带你们飞啦!”然后,指尖轻触琴键,一场音乐盛宴就此拉开序幕。
他的演奏,那叫一个激情四溢,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带着火焰,直接烧进了听众的心里。
你听他弹《野蜂飞舞》,那速度,快得能让你的心脏都跟着一起狂跳,就像是被一群野蜂追着跑,紧张又刺激。
但转眼间,他又用《克罗地亚狂想曲》带你走进一个悲壮而又美丽的国度,那旋律,就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
马克西姆的音乐,不仅仅是技巧上的炫技,更是情感的传递。
他能把一首曲子弹得既有力量又不失柔情,就像是他自己就是一个故事的主角,用琴声在讲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每次听他弹琴,都像是在跟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节奏走,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
而且啊,这家伙还特别有创新精神。
他不像一些传统的钢琴演奏家那样,只守着古典曲目不放。
他敢于尝试新的东西,把古典与现代、流行与摇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
这种跨界尝试,不仅让他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了钢琴这个古老的乐器。
所以啊,马克西姆在钢琴界的地位那是杠杠的。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全球乐迷的喜爱和尊敬。
每次演出结束,观众们都会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就像是在告诉他:“你做到了!你就是我们心中的钢琴之王!”总之啊,马克西姆·姆尔维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才华横溢的钢琴演奏家。
他的音乐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个渴望美好与梦想的心灵。
童年高尔基人物介绍

童年高尔基人物介绍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Aleksei Maksimovich Peshkov),是一位俄罗斯作家、剧作家和政治活动家。
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以其对社会不平等和劳工权益的关注而闻名。
高尔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下贝尔罗斯省的一个贫困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常年外出工作,而母亲则是不学无术的家庭主妇。
由于家庭的贫困,高尔基的童年并不幸福。
他亲眼目睹了贫穷、饥饿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这极大地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和文学创作的方向。
在高尔基的作品中,他经常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描写童年生活,这也反映了他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通过童年印象的复原和重塑,表达了对贫穷、苦难和社会困境的思考和批判。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成名作品,这些作品都以自传体呈现,讲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于1913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留申卡为中心,通过他的视角来回忆童年的种种经历。
阿留申卡的童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但他对生活保持着乐观和向往。
小说中描绘了他在贫民窟里的生活、与父亲的关系、与一位神秘人物的相遇等等。
这些情节中既有童年的天真无邪,又有现实的残酷,展现了高尔基对社会现实的独到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人间》是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于1916年出版。
这部小说延续了《童年》的主题,以阿留申卡的少年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他怀着梦想和追求自由的心态进入社会的经历。
在社会上,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通过描绘阿留申卡与各种不同的人物、社会的不公正以及他对之的反抗,高尔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革命的渴望。
在《我的大学》中,高尔基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期,讲述了他如何开始接触到政治运动、参与革命活动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这部小说更加明确地反映了高尔基的政治立场和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

高尔基的代表作高尔基的代表作有《海燕》、《在人间》、《鹰之歌》、《母亲》、《我的大学》、《春天的旋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小市民》、《意大利童话》、《在人间》、《俄罗斯童话》等。
人物介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
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创作特点:作品主题: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
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高尔基: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

高尔基: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佩舍科夫,是20世纪苏联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尔基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一、高尔基的生平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出生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则是一位洗衣女工。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他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去世,母亲也因病早逝,使他不得不辍学谋生。
他曾在鞋店当学徒,做过搬运工、洗碗工等各种工作。
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使高尔基对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892年,高尔基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名为《马卡尔·楚德拉》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展示了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此后,高尔基的作品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二、高尔基的创作特点1.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尔基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通过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唤人们的良知和正义。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尔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语言简练、质朴,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3.广泛的表现题材高尔基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的小说作品有《海燕》、《母亲》、《童年》等;散文作品有《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戏剧作品有《小市民》、《底层》等。
这些作品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高尔基的代表作品1.《海燕》《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谊和信仰的故事。
主人公阿廖沙和安娜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最终赢得了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西姆生平简介
马克西姆Maksim Mrvica来自克罗地亚的欧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身高近2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庞,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瞧上去倒象个偶像流行男歌手。
但是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出埃及记”(Exodus)。
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电影配乐了,不过电影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
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电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电影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
该作真是足够气魄,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
亚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马克西姆简介
战火纷飞的音乐之路
一个在和平世界生活的人是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战火纷飞岁月的凄惨的,
但一个引领时尚风潮的伟大的钢琴手便在这样枪林弹雨的日子中完成了他的艰辛音乐路。
马克西姆,1975年生于克罗地亚的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叫做Šibenik的小镇,九岁开始学习钢琴,
随即展现他在钢琴演奏上过人的天赋。
9岁获邀参加演出,3年后就能够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
1990年战争爆发,马克西姆和他的老师Marija Sekso决定继续坚持他的音乐课程。
他虽被困在地窖八天,但仍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宛如电影“战地琴人”剧情。
谈到这段经历,马克西姆说,当年战乱发生后,很多地方都很危险,音乐学校也停课两年,他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专心练琴。
现在看到“战地琴人”这部电影,会觉得很感伤,因
为那段战乱的岁月又浮现上来。
“我们的小镇里到处都是枪弹,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你必须生存下去。
钢琴就是我的唯一”。
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他,在他于克罗地亚小镇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之时;甚至在克罗地亚战争爆发之时,
虽然四周充斥着枪弹声,他还是坚持在音乐学院的地下室里练琴。
直到现在,他对信念的坚持仍然是他获得这么多成功的关键。
掌声响起来初试身手一鸣惊人
艰辛的努力并没有白白的付出,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止他追求理想的脚步,
马克西姆在1993年赢得札格拉布音乐比赛钢琴大奖。
“我一直认为这在我整个事业中是最大、最难忘的胜利”。
之后的五年他在札格拉布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再前往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了一年。
在那段时期(1999年),马克西姆赢得鲁宾斯坦钢琴大赛最高荣誉。
2000年他定居巴黎,师事Igor Lazko。
2001年又获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第一名。
这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
当马克西姆回到克罗地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断的电视录影和采访。
他不久就推出了Gestures专辑。
2000年举行了盛大的唱片首发公演,剧院里座无虚席。
整场表演汇集了激光束、干冰、电视墙…等视觉效果,
半数以上的观众都是低于30岁的。
马克西姆说:“我总是希望能有新的突破,但是一旦音乐开始,
我不会允许有任何东西影响我的表演和人们的欣赏。
当我开始演奏的时候,激光停止。
我只是希望借此营造兴奋的环境”。
在下半场表演中,马克西姆则放弃了激光和电视墙,而身穿礼服,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钢琴炫翻天
Maksim外在的魅力与独特的表演氛围吸引了克罗地亚知名的音乐家、也是作曲家Tonci Huljic
(他曾帮辣妹写过好几首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经纪人Mel Bush(同时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让Mel惊为天人,立刻与马克西姆签下合约,并交由EMI Classics全球发行他的超重量级专辑
《The Piano Player钢琴手马克西姆》。
马克西姆(Maksim Mrvica)曾以他当时在故乡发行的克罗地亚出版的现代钢琴小品专辑《Gestures》为荣。
他原以为这张唱片只要能够象其他一般的唱片那样能够陈列在唱片店里就满足了。
然而他错了。
这张专辑成为
克罗地亚2001-2002年最畅销的古典跨界唱片,获得了被誉为克罗地亚格莱美的博灵奖(Porin)颁发的4项大奖,
包括最佳古典专辑奖。
马克西姆甚至被邀请作为博灵颁奖盛典的开场表演嘉宾――这是一项有史以来从未被
授予一位古典音乐家的荣誉,他的演出获得了轰动。
Exodus 《出埃及记电影主题曲》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
主打曲,“出埃及记”(Exodus)。
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电影配乐了,不过电影中“出埃及记”
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
本
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电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电影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
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
马克西姆充分展现他神奇魔幻的诠演才华,让整张专辑充满的无限的惊喜。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马克西姆演奏古典的钢琴曲目时,展现出来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沉稳内敛风格,
向死忠的古典乐迷证明他洗炼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样叫人低回沉醉。
最现代、最流行的风格
马克西姆的音乐是最具现代感的跨类音乐,不再将音乐传统严格地定律在某一范围内。
他演奏的是古典音乐的曲目,但表现的不是古典音乐,演奏方式和内在感觉都是一种现代音乐的气质风范。
其中尤以根据里姆斯基・克萨克夫改编的《野蜂飞舞》最为旋律化,在听到这样的音乐响起时,会感受到他指尖跑动的速率和身心所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个脉搏都有种律动感。
马克西姆与时代步伐结合得相当紧密,他的弹奏风格别具一格,与以往我们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从他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
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难怪被称作为“钢琴界的瑞奇・马丁”。
酷、帅形象、时尚服饰引领潮流
追求时尚、动感、魅力是现代每一个都市人的生活内容,马克西姆可以说将这种前卫个性化的潮流发挥到了极致,是真正完美的统一。
他的音乐酷,他的人更酷。
通常的钢琴家(包括克莱德曼在内)大都以燕尾服的绅士装扮亮相,而这位身高近2米,有着典型欧洲男人棱角分明的俊秀脸型,挑染的长发,一身休闲的狂野劲装,加上耳环戒指项链等独具特色的饰物的陪衬,瞧上去倒像个流行歌手,酷味十足。
他帅气的外形下包藏着的是惊人才华。
时尚前卫是他个性化前沿的表达,技巧纯熟是他实力派的表现。
马克西姆说无论做音乐还是做人,他都要成为一种潮流的引领者,要有自己个性化的东西。
正是这种很鲜明化的个性才使马克西姆在众多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
最动听乐曲最炫技法
这是马克西姆精湛的弹奏技巧的总结,他突破了钢琴演奏是一个听觉的艺术,应该说把听觉和视觉更完美地结合起来。
他所演奏的乐曲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流行曲子,曲目也比较广泛,早到亨德尔、肖邦、李斯特,晚到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主题曲,在演奏方面他运用了超凡的钢琴技巧,这正是他远远超越理查德・克莱德曼之处。
另外,他还更多地加入了一些视觉元素、表演上的可视性,更多的是欣赏的音乐形式,他让你在听觉的享受上有一个视觉的冲击力,真正的是一种欣赏音乐,而不是听音乐,用“炫”字来形容真的不足为过。
高科技包装钢琴演奏会
马克西姆的所有编排设计都是为了适应现场的演出,一些高科技设备专门从英国运来。
因此你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会得到很大享受。
十二位美女同台演出会
马克西姆“颠覆钢琴”演奏会的最后一大看点便是帅男配美女的绝对另类结合。
十二位美女的穿着个个性感迷人,这种形式也许在流行界是司空见惯的组合形式,但对于古典界则很难将这种极为养眼的形式很夸张地结合在一起。
马克西姆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始人,他的这种演出形式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他不仅仅在音乐上将这种古典与流行结合得完美无缺,更将这种形式的具体体现结合得相当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