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市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揭阳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________,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

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

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________。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

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________,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

今天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________。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萍水相逢浩如烟海宵衣旰食记忆犹新
B . 萍水相逢灿若繁星宵衣旰食记忆犹新
C . 不期而遇灿若繁星废寝忘食历历在目
D . 不期而遇浩如烟海废寝忘食历历在目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B .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 .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3)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人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美好。

B . 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C . 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尽管乡味已经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D . 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于是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

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

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

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

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

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

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

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

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

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

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

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

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英国都市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系列立法,从而逐渐承认工会的权利,保证工人阶级的基本福利,把劳工阶层接纳为城市共同体面的一分子。

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

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
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

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

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

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

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

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

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1)下列对“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进行交易时,喜欢与那些不断重复的交易伙伴们合作或游戏。

B . 在个人利益交往中,人们愿意与那些彼此熟悉的少数人打交道,以维持不断重复的交易活动。

C . 说明人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世界里,不仅与周围的人知根知底,而且要和这些人重复地打交道。

D . 说明人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世界里,与周围极少数的几个知根知底的人,要经常地打交道。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共同体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认为现代城市怎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视患者有多少?统计数据显示,6个亿!其中,更让人忧心的,是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

以上海为例,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是,2016—2017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7.2%,初中75.8%,高中达89.3%。

数据触目惊心,防控近视,十万火急。

为此,今年8月2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几年的综合防控目标。

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
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发布了本辖区未来几年的防控目标,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是,除了落实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限制作业时间外,北京东城区教委还表示,要继续增加学生们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确保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除了课业负担,手机等电子类产品的过度使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明,是造成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北京东城区教委对学校电子类产品的限制,实施效果值得观察。

(摘编自央视网《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防控近视刻不容缓》2018年9月14日)
材料二:
微观来看,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关系到下一代的学习质量和个人发展;宏观上看,近视并非“小事”,它折射的是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短板。

近年来,虽然“减负”和关停补习班的呼声不断,但部分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和家长依然过于看重学习的量。

素质教育应该看重的是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解决课外负担重是让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与高质量教学相匹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不要让“减负”只是一句承诺,甚至成为一块“心病”。

近视折射的也是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的“短板”。

互联网时代,当手机、平板电脑触手可及,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是不是都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不要把陪伴的时间“让位”给电子产品。

另外,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应该加强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无效、无用的信息“流入”青少年群体,让孩子从游戏机前、“小视频”前回归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

对近视这件小事的关心,体现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决心。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视力普查引发相关部门的担忧,因此推广的眼保健操,伴随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但这些年来,青少年视力问题却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对相关问题的“不够认真”,才导致了青少年的视力状况的“超乎想象”。

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暸焉”。

关注近视这件小事,便是“胸中正”的体现。

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都要直面防治近视的问题,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摘编自“浙江在线”《近视问题不能“近视”》,作者陈宁)
材料三:
在加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在每学期期末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校方的“爱眼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视力保护的重要性、用眼卫生的注意事项、定期接受视力检查的方法等内容。

由于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眼科是少数设有直接门诊的专科之一,家长可以根据校方的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定期的检查和治疗,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为孩子配眼镜,他们会为孩子验光,并配一副合适的眼镜,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另一方面,加拿大教育部严禁拖堂、补课等行为。

由于许多学生坐校车上下学,校车准时发车,过时不候,所以,老师一旦拖堂,只得自己开车将孩子送回家。

加拿大各中小学也不提倡多留作业,低年级基本无作业,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当堂完成作业,孩子们几乎从未把作业带回家。

加拿大教育部发言人称:“比起写作业,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去自然中探索体验,学校的许多作业都与观察报告有关,多探索多体验能让孩子们在写观察报告时有更多的思路。


(摘编自《各国为完善“近视迹象清单”做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近些年来对青少年视力问题的忽视,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且呈不断上升趋势,防控近视已经是刻不容缓。

B . 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因此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应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C . 在加拿大,家长可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眼科的检查和治疗,医生给需要配眼镜的孩子提供的验光及配镜服务都是免费的。

D . 近视问题看似小事,却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都要端正认识,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信息传播监管的缺失以及忙于工作的家长对孩子缺少足够的陪伴,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因素。

B . 学校要让学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解决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

C . 随着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实施,到2030年,我国儿童的近视率将控制在3%左右,青少年的近视率将低于70%。

D . 加拿大各中小学不允许拖堂、补课等违规行为,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因为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们探索和体验自然的能力。

(3)以上三则材料对青少年近视问题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12分)(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

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他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

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他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

鲁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鲁侍萍: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

我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母亲只给自己的儿子丢人么?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

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

(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可是你——
(节选自《雷雨》)
(1)选文中周朴园说的“好!”和鲁侍萍说的“好”各有怎样的心理内涵?
(2)简要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对比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其道一而已矣。

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

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

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① ,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与夫顦顇②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③间,勤不废经者,相去甚远。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于经,有大过人者。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经之荒亦已久矣。

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

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

于宽又何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

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其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徒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

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孔子不得位得位:得志
B . 勤不废经者废:停止
C .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乡:向往
D . 而与吾徒锄治之徒:弟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B . 其得力于经月出于东山之上
C . 殆不若向者都养赁作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D . 藏之名山,待其人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 . 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 . 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 . 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②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6. (5分) (2019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

伯父瑒,为世硕儒。

琛幼,瑒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

瑒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

” 瑒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自给。

闲则习业,尤精《三礼》。

初,瑒于乡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

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

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

”迁员外散骑常侍。

旧尚书衡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也。

顷之,迁御史中丞,参礼仪事如先。

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

俄复为尚书左丞。

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是时,高祖任职者,深害时政,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

臣所以当食废飧,中宵而叹息也。

辄言时事,列之于后。

脱得听览,试加省鉴。

如不允合,亮其憨愚。

”书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琛曰:“但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

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欲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

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

’如是献替,莫不能言。

”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复有指斥。

太清二年,迁云骑将军,中军宣城王长史。

侯景举兵袭京师,王移入台内,留琛与司马杨曒守东府。

贼寻攻陷城,放兵杀害,琛被枪未至死,贼求得之,舆至阙下,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开城纳贼。

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

明年,台城不守,琛逃归乡里。

后遇疾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梁书·贺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B . 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C . 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D . 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车,古代官署名,专门用于接待传送官府公文的人和等待皇帝征召的人。

B . 太清,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C . 贼,文中指造反的叛军。

古代还常用“盗”“寇”“匪”指造反的叛军。

D . 阙,帝王宫廷大门外两边的楼台,后常用“阙下”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贺琛天资聪颖,精于经业。

贺琛年幼时,伯父贺瑒教授他经学,他一听便能通晓义理。

贺瑒去世后,那些跟随伯父学习经业的人又跟从贺琛学经业。

B . 贺琛受到召见,得到器重。

贺琛在京城显露才华,高祖在文德殿召见他,与他谈论得很高兴,将他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后又允许他出任尚书时穿貂皮衣。

C . 贺琛主动进谏,受到斥责。

当时高祖任用的官员,妨碍时政,贺琛于是上奏言事,结果受到高祖的当面斥责,贺琛只能认错,不敢再有指斥。

D . 贺琛战场被俘,受挟持利用。

侯景领兵袭击京城,贺琛受枪击未死,反贼寻找到他,用车把他载到宫殿前,让他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他们开城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

②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2020·绍兴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时世行》两首
唐·杜荀鹤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两诗都反映百姓穷苦境况,共同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两诗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8. (3分)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9. (1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声调是指发音时贯穿于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

不同的声调分别具有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特点,________。

同一个人的不同的音高变化,________。

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

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声带先紧后松,________。

控制声带的松紧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高,从而构成不同的声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