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中浅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陶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词中浅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陶冶
作者:张磊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1期
摘要:爱国主义即人们对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以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
大学生是我国优秀青年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绪宋词陶冶方法
1.爱国主义情怀概述
1.1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即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以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
爱国情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
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而奋斗。
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1.2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政治内容。
但无论何时,爱国主义永远都是一面具有巨大号召力的旗帜。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
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优秀青年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以不同时期的宋词代表作为例,谈谈如何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不同时期的宋词代表作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欧阳修等。
2.1承平之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在结束五代纷乱的时局后,通过中央集权制和改良科举制度等方法,进一步巩固政权。
自檀渊之盟后,北宋经济得到了飞跃,边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国家安定富强,人民生活安乐,从北宋初期的宋词中得以反映。
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清明游词有柳永的《木兰花慢·其二》,反映了北宋之初,上下晏安的景象: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
这是一首描绘汴京清明节都人游玩盛况的词。
清明是游乐宴赏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不论贫穷富贵,倾城而出,车马塞路,四野若狂。
柳永长期生活在汴京,清明节也常到郊外游宴,这首词颇能再现当时清明节汴京的风貌。
词的上片,先点明时令、交代环境。
“倾城”三句,写游人之众:全城的男女老少全都往郊外去踏青游春、寻幽访胜。
“风暖”二句,既是实写春风和暖,又是虚喻乐声之繁急。
词的下片,则由远景推近到局部,分别写士女尽情嬉游和男子郊游宴饮的情景。
一队风姿绰约的女子,盛妆华饰,络绎不绝于郊野。
她们或是在芳郊绿野中嬉游,或是采集各种花草来玩斗草的游戏,纵情欢度清明佳节。
由于游玩得十分尽兴,所戴的玉簪佩环纷纷散落在路旁,随处可见。
男子面对芳郊秀野,情绪欢畅,纵情饮酒。
不管明朝整日酒困倦卧,只图今朝一醉方休。
柳永的这首节序词,形象地反映了宋初“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的景象。
这类描绘祖国山河的锦绣风光、人们幸福生活的词,大多作于太平盛世或诗人年轻气盛之际,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字里行间都渗透对美好山河的热爱。
诵读治世词人的作品,心中总能增添几分豪气,进而生发奋发图强、报效祖国之情。
2.2流落之南宋
每当外族侵略、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就会出现一大批的爱国诗人,他们以简练而鲜明的笔触,或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或伤叹朝廷将帅无能,痛斥投降派的失策误国;或表达自己在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对故国乡土的深切忧念。
2.2.1朱敦儒、李清照
北宋末年官吏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宋江、方腊等人的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
同时,辽国被金所灭,金灭辽后,转而南侵。
经历过动荡不安的北宋末年和妥协屈辱的南宋初年,很多词人的词风都发生了改变。
靖康二年,北宋亡国后,纷纷南迁的词人们似乎无兴于游,而更是怀念故国。
朱敦儒可谓南渡初年词风转变的一个“标本”。
他的前半生是在北宋王朝的西都洛阳度过的,这一时期的词充满浪漫旖旎的气息。
靖康之变来得太突然,是很多北宋士人没有意料到的。
朱敦儒从鸳鸯蝴蝶梦中惊醒,发出“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的呐喊。
面对国土沦丧和家园亲人的流离失散,词人们往往将内心的苦痛诉诸笔端,以作派遣。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也是大家熟知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中与清明有关的有一首《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古人有上巳修禊的习俗。
在上巳日这天要召宴亲友,临水插花,拔除不祥。
但这次的“上巳召亲族”是在“永夜恹恹”之际。
这里的“永夜恹恹”象征国家一蹶不振、黯淡无光的局面,由此引出“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沉痛语言。
这里的长安指代北宋首都汴梁。
自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孤身漂泊,再无力召饮亲族,该词当创作于建炎二年或三年春季。
那时,汉族人民掀起抗金高潮。
李清照固然有乡关之思、恢复之志,但在长夜漫漫、乡梦沉沉的情况下,权且遵守习俗,聊作应节之宴。
“报”和“宜”透露出作者强颜欢笑之苦。
作者的亡国哀思,已与北宋人民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
2.2.2黄孝迈
南宋末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整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而南宋统治者仍一味偏安,社会上充斥淫靡的风气。
爱国文人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在作品中抒发着内心深处的哀恸。
黄孝迈的《湘春夜月》是一首极具时代性的清明词:近清明,翠禽枝上销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
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陂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黄孝迈的作品传世不多,这首词可谓代表作。
虽然表现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伤春附上别”之情,却对时令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
大多数人只有到了绿暗红稀的暮春才会伤春,而黄孝迈在春天刚返人间不久就已感到春之可伤了。
春天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喜悦。
深悲积怨,触目惊心,便是这首词的基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代文人几乎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济世建功的愿望,这就是爱国之情。
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面对祖国山河,生发盛衰兴亡之感,吊古伤今之忧。
社会动荡不安,祖国山河满目疮痍,怎能不引起赤子的切肤之痛?如今的大学生虽身处治世,但不得不承认来自世界各国的威胁还是隐隐存在的,因此,体会乱世词人字里行间的乱世之恸,居安思危,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6.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武晔卿.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考[J].时代文学,2008,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