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02诗两首《雨巷》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作为“五四”后区别于传统诗词的新诗,《雨巷》仍然保留着古典诗词的 许多特征,如典雅的意象、音韵谐美的诗歌语言,以及高下抑扬、回环往复的内在情感 结构等,这些特征构成了本诗精致幽美、委婉悠长的独特韵味。 二、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诗词,了解诗词大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尝试诵读。 2、自学诗词,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3、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从而体会整体意境所呈现的朦胧幽婉之美。 2、了解诗中 “丁香”“雨巷”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文本象征手法的运用。 3、学会划分诗歌节奏,标出押韵,进行朗读训练并背诵全诗。 四、教学重、难点
(五)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 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
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 7 节,每节 6 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
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读法或吟诵法) 2、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发现)
六、教学课时:1 课时
1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 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独具江南特色的意象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我”追寻的对象,但并非真实的,而是心造的幻影。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 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 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 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 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 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 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请同学回答: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 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 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 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 阅读欣赏水平。
3、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 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 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 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 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第三个意象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 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作者 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 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 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全词是(屏显):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 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 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 的两个人物就是“我”和姑娘。除了几个意象和人物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 词。它们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课文赏析 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突破难点) 1、小组讨论: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 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与“我”有什么关 系吗?这个意象象征着什么?
2
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意象是雨巷。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
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 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 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 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 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1)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 1927 年,后来失败了。
(2)黑暗的现实: 1927 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 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 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 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 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5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
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七)课文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希望有
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
他的忧郁和伤情。
3
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 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方法提示:某事物象征着什么,往往是因为该事物与作者想传达的东西有着某种相 似点或契合点。要准确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先找出事物的显著特征。
屏显: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雨巷》最初发表在 1928 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 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
1、感知课文音画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播放《雨巷》朗诵视频。)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2、吟诵本诗,思考本诗的感情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屏显):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凄美,迷蒙。 (2)这样一种“凄美、迷蒙”的美是怎么营造出来的呢? 明确:几个意象,两个人物,一个愿望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 成了这一情境呢? 明确: “油纸伞”、“雨巷”、 “丁香”、“丁香姑娘”。 (3)这些意象是怎么营造出这样凄美的意境的呢?小组讨论,试着解读,遇到困难 可以向老师询问。 明确:第一个意象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 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 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 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 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 号。《雨巷》中那条悠长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像丁香 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 怀,给人一种朦胧幽婉的美感。
必修一
第 2 课 诗两首 雨巷
一、学情及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
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 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 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高中学生在 此前已积累了一定量的中国古典诗词,但诗歌的阅读,大多还只停留于读懂字面意思以 及熟读成诵的阶段,并未深入诗歌意境,用心体会诗人情感。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 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求之不得”的抒情模式(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 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4
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3、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
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4、复沓句式的妙用。
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 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 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5、叠词的运用
附: 板书设计
意 象 意义 与 情感
主题
油纸伞
独立消魂
雨巷
破败空寂
冷漠 凄清 惆怅
丁香
人生理想
理想幻灭
美好事物
人生空虚
六、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尽可能地从
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 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 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屏显):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4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 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 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 志的创作,并成为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 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 的特点。后期的诗,因受抗争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更为洗练纯朴。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 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相同的 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资料链接】如果没有象征效果会是怎样?
撑雨伞的姑娘
行走在
古朴的小巷 小巷深深 哀愁悠长 悠长
雨伞中的姑娘 常常 在想 如何
撑雨伞的姑娘 徘徊在 人生的路口
将一伞的忧抑哀窕淑女 思念情长 情长
撑雨伞的姑娘 总在 盼着阳光 等候着黎明的希望
思念 象长长的河流 一波又一波 心结 象串串的葫芦 一个又一个 忧伤
终于 在一天明媚的早晨 踏上了晴朗的旅途 拥抱了太阳 把整个的人生
照亮 照亮
象皱皱的眉头
一浪又一浪
(五)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 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
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 7 节,每节 6 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
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读法或吟诵法) 2、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发现)
六、教学课时:1 课时
1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 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独具江南特色的意象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我”追寻的对象,但并非真实的,而是心造的幻影。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 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 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 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 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 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 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请同学回答: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 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 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 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 阅读欣赏水平。
3、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 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 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 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 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第三个意象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 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作者 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 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 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全词是(屏显):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 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 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 的两个人物就是“我”和姑娘。除了几个意象和人物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 词。它们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课文赏析 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突破难点) 1、小组讨论: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 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与“我”有什么关 系吗?这个意象象征着什么?
2
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意象是雨巷。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
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 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 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 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 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1)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 1927 年,后来失败了。
(2)黑暗的现实: 1927 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 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 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 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 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5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
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七)课文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希望有
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
他的忧郁和伤情。
3
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 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方法提示:某事物象征着什么,往往是因为该事物与作者想传达的东西有着某种相 似点或契合点。要准确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先找出事物的显著特征。
屏显: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雨巷》最初发表在 1928 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 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
1、感知课文音画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播放《雨巷》朗诵视频。)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2、吟诵本诗,思考本诗的感情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屏显):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凄美,迷蒙。 (2)这样一种“凄美、迷蒙”的美是怎么营造出来的呢? 明确:几个意象,两个人物,一个愿望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 成了这一情境呢? 明确: “油纸伞”、“雨巷”、 “丁香”、“丁香姑娘”。 (3)这些意象是怎么营造出这样凄美的意境的呢?小组讨论,试着解读,遇到困难 可以向老师询问。 明确:第一个意象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 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 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 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 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 号。《雨巷》中那条悠长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像丁香 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 怀,给人一种朦胧幽婉的美感。
必修一
第 2 课 诗两首 雨巷
一、学情及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
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 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 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高中学生在 此前已积累了一定量的中国古典诗词,但诗歌的阅读,大多还只停留于读懂字面意思以 及熟读成诵的阶段,并未深入诗歌意境,用心体会诗人情感。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 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求之不得”的抒情模式(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 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4
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3、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
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4、复沓句式的妙用。
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 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 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5、叠词的运用
附: 板书设计
意 象 意义 与 情感
主题
油纸伞
独立消魂
雨巷
破败空寂
冷漠 凄清 惆怅
丁香
人生理想
理想幻灭
美好事物
人生空虚
六、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尽可能地从
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 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 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屏显):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4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 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 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 志的创作,并成为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 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 的特点。后期的诗,因受抗争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更为洗练纯朴。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 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相同的 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资料链接】如果没有象征效果会是怎样?
撑雨伞的姑娘
行走在
古朴的小巷 小巷深深 哀愁悠长 悠长
雨伞中的姑娘 常常 在想 如何
撑雨伞的姑娘 徘徊在 人生的路口
将一伞的忧抑哀窕淑女 思念情长 情长
撑雨伞的姑娘 总在 盼着阳光 等候着黎明的希望
思念 象长长的河流 一波又一波 心结 象串串的葫芦 一个又一个 忧伤
终于 在一天明媚的早晨 踏上了晴朗的旅途 拥抱了太阳 把整个的人生
照亮 照亮
象皱皱的眉头
一浪又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