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和品德的养成
一、概述
1、态度的定义:
2、对态度的理解:(3条)
3、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基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核心
4、品德的含义:
5、对品德的理解:
品德形成的后天性:个体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社会规范的体现
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偶尔为之的表现不能称为品德。
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行成。
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是人凭选择所习得的习性,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品德抉择的自觉性:表现在品德的形成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观念为基础,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能凭借一定的判断自觉自愿地、创造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6、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定义)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
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同一社会各阶段所共有
(3)道德的阶级性。
表现为各个阶级者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品德为转移。
7、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区别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B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存在和品德高低为转移,不同社会有不同道德标准;品德的形成不仅受社会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C道德是社会学或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8、品德与性格(个性)等的不同。
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性格则是指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
性格中既有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有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
因此品德与性格有重合的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
9、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当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并产生共鸣时,便会构成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道德动机。
即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实际上是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能动作用。
(4)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相同点:
区别:
(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态度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为:接受即注意,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等。
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己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二、品德发展的相关理论
1、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确立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思维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
无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阶段(2—8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
德。
又称为服从阶段。
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这一阶段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
这一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
(2)权威阶段(5---8)这一时期儿童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关于惩罚: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思维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关于惩罚: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此时才是真正达到了自律阶段。
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2、对皮理论的评价:
(1)在认知发民菜和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在儿童获得社会经验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控制不利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道德发展的条件使儿童接触和了解社会。
(4)不足:他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的协作,不是成人的教育榜样。
从而否定了榜样的作用。
(5)他虽揭示了道德认识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但忽视了行的因素
(6)皮所讲的成人的强制是一些切来自儿童外部的东西,没有区分成人向儿童灌输一定的道德规则同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儿童采取一定言行之间的差别。
因而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
3、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推测,而是由外在要求而定
A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
B朴素的利己主义: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
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
(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C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好孩子取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D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E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
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
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F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过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与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可能是自愿也可能是被迫。
被迫的服从叫顺从。
从众是自愿的。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是态度和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内化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性。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等和一致性的需要,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四、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如何做到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树立良好的榜样应注意什么问题?
3、利用群体约定
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4、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的阶段和过程是什么?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6、其他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