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明代名臣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选段。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心学文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应有格物和目的论的含义,后三个部分阐述了致知和知行并进的关系。
通读全文,发现本文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实践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阳明的思想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目标:1.通过对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2.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下面的图片,大约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批判性思维: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
让学生对中国书法的审美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出示文章,并引导学生做“读前思考”活动,鼓励学生在读之前先花两分钟时间,列出自己想到的问题或者思考点。
读完全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述练习。
让每个学生口述自己的理解,以此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思维拓展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两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成语及其含义。
2.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出“知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实践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这个思想的核心表述。
通过对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巩固固有内容使用“语文小故事”环节,向学生介绍一些心学家,理解心学家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小故事的传递,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可以自己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格物致知’一段经历”的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汕头市超过濠第三中学邱传东师:同学们,大家请看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生鸡蛋,一杯400ml清水和一杯400ml饱和盐水):生鸡蛋放进清水中,鸡蛋怎么样了?生(再分):鸡蛋下陷。
师:生鸡蛋放进盐水中,大家观察鸡蛋又怎么样了?生(合):上浮。
师: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入相同的两杯水中可以发生两种全然相同的结果呢?(学生思索一会儿)这是因为:清水的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下陷;盐水的密度减小(比清水小),使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下浮。
因此,必须以获取崭新科学知识、崭新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获得。
今天我们必须自学的课文《理应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主要阐释实验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课题:理应格物致知精神)师:首先,大家一起来了解作者――丁肇中(出示幻灯片,学生边看教师边介绍)。
师:课前大家已经搞好了充份的复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复习情况:丁肇()中迷茫()...生1:丁肇(zhào)中.生2:迷茫(pánghuáng)..师:解释下列词语:?彷徨?、?齐家?、?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生3:迷茫:走来走去,犹豫不决,无人知晓何处回去。
生4: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生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提插手或帮助。
生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不好。
接着,恳请大家一起来认知课题:哪位同学来说说道,?在《小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生: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科学知识。
师:?格物?和?致知?分别是什么意思?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赢得科学知识。
师: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跟今天丁教授所说的目的和含义会不会一样?生:不能。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请大家勾图画出来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
师:课文中阐明?格物致知?的意义就是什么?生: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存有想象力、存有计划,无法消极地袖手旁观。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
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2、重点词语补充: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意义;2. 能够理解“物”的概念,了解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3.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观肯定、客观否定原理,明确认识知识、文化的局限性;4. 能够理解哲学思维方式,运用哲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1. 在探究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过程中增强对现实的敏感性;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思维品质与学习方法》第一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学习哲学的入门单元,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观肯定、客观否定原理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3.1 概念定义法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探究“物”的概念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们的影响,接着将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进行概念定义,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故事比喻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喻的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
3.3 问题解答法在学习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上,通过区分知识与认识、本体和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认识和本体的认识。
3.4 推理辩证法在学习辩证唯物主观肯定、客观否定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推理辩证法,以批判的思维态度反思自身认识,明确认识知识、文化的局限性。
四、教学手段4.1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图表、影像、录音等资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直观的图像世界,增强教学效果。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论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
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
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说理方法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
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
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
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
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
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二、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
(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
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⑶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三、拓展迁移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4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⑴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⑵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⑶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⑷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及步骤:确定主题──查询资料──概括结论──交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做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它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今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格物致知精神。
而该精神实际上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完美诠释:通过启发学生发现世界与自我的不同之处,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奥妙,最终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思考、创新和贡献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2、探究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和应用价值;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4、培养学生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热爱学习、勇于探究和创新。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0分钟)(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认为格物致知是什么?(2)老师解释格物致知的概念和涵义,引导学生了解该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2、知识介绍环节(20分钟)(1)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格物致知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完成格物致知的笔记,形成框架式的思维导图。
3、应用拓展环节(30分钟)(1)老师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研究格物致知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关于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价值的小论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
4、教材拓展环节(20分钟)(1)老师引领学生开展课堂调研,总结和梳理现代教育的格物致知教学模式和运用案例。
(2)学生集思广益,完成教学模式和案例的统计表格,以便后续复习和应用。
5、课堂检测环节(20分钟)(1)老师通过赛马赛的形式、抢答、表演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2)根据学生的表现,老师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深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同时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四、教学形式和要求1、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课堂调研、赛马赛、抢答、表演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课堂反馈与调整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
0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判断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
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收集学生意见
02
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或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
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质量。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 习和探究,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自 主学习能力。
课堂互动与讨论组织
小组合作与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 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
力和沟通能力。
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回答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互动游戏
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游戏,让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02
CHAPTER
课文内容解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介绍
作者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致力于高能物理学研 究。
作者成就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特别是在发现J/psi粒子方 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题思想解析
强调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实验 中的重要性。
结合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 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 富多样。
强调实践与应用
通过设计实际情境和案例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 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实验与观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本次课程主题: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意义以及对学习和生活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格物致知吗?”二、讲解(15分钟)1. 什么是格物致知?教师通过例子和轻松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了格物致知的概念: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对问题和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知识、提高人生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
2. 格物致知的意义教师让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指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原始材料,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而格物致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问题、反思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素养。
三、演练(25分钟)1. 实践-走进自然教师带领学生上户外,参观郊外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生机和力量。
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深刻体会,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回归教室,学生对自己所得的体验、感悟和观察结果进行提炼、总结和归纳,并与班级分享。
2. 做好自我检讨教师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与进步的方向。
结合班级规则和学习计划,提高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明确未来的目标和计划。
四、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格物致知精神,并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体现。
同时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肯定。
以上就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
易产生共鸣。
02
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章通过阐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表达
了作者对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视。这种思想内涵对于培养读者的科
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03
美学价值的体现
虽然本文是一篇论述文,但其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创新等科学精神
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些精神不仅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艺术性
评价学生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 和审美价值,是否能够以美的 形式呈现“格物致知”的精神 追求。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课程总结:回顾本次课堂教学内容和成果
教学内容
本次课堂主要围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主题,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结合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实际意义。
重点讲解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 剖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思考引导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文章主题及现实意义。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开展课堂讨论
•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增强课堂互动性。
•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 课堂讨论:围绕文章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引用名言或故事
教学成果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对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 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察、实验、分析等。此外,学生们还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展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格物致知,乃是中国古代孔子推崇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
它强调通过实践与观察来获取真知,并将所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现代教育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意味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通过教学实录的方式,介绍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帮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现实生活中。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第一节: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第一页,跟我一起来学习。
[学生翻开书本]学生1:老师,格物致知的意思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对吗?老师:非常好!你已经掌握了基本概念。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二节:实践操作的引导]老师:现在,让我们进行一次实践操作。
请大家将桌上的杯子取来。
学生们纷纷取来杯子,放在桌上。
[学生拿起杯子]学生2:老师,我们拿到杯子了,现在要做什么?老师:很好!现在,请你们每个人仔细观察这个杯子,发现其中的特点和问题,并记录下来。
[学生们开始观察杯子并记录]学生3:老师,我发现这个杯子有一个疏漏的地方,会漏水。
学生4:我发现这个杯子的柄设计很巧妙,很容易握住。
......[第三节:讨论与总结]老师:同学们,现在请将你们观察到的问题和特点与大家分享。
学生们轮流发言。
[学生发言]学生5:我观察到这个杯子的底部有一个小凹槽,应该是为了增加稳定性。
学生6:我注意到这个杯子的材质很坚固,不易破碎。
......[总结]老师:同学们,通过这次实践操作和讨论,我们了解到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
这种思维方式将帮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
[结束语]老师: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
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
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
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指导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⑴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⑵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⑶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3、了解作者:丁肇中(1 9 3 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 9 3 6年1月2 7 0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 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 9 6 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 9 6 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 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4、检查预习:⑴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⑵释词: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⑴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⑵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⑶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⑴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⑵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⑶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⑷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⑸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 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 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 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⑹归纳本文结构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I〜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 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1 引用论证法: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 举例论证法: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3 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一一丁肇中五、作业:1、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个“格物致知”例子。
2、完成《导学手册》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学生积极举手,教师指明学生回答)生读:丁肇中……师:丁肇中先生在1999 年来到中国科学院作报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是他的报告的一部分.下面, 我们大家放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 看一看, 大家能不能找到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师:读了课文,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生(甲):我觉得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 没有实践能力, 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生(乙):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 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 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偏向与抽象思维, 而不愿意动手, 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学生鼓掌)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性地说明以下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生(丙):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只重视人们的理论,只重视思考,而不重视人们的动手能力,因此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师:好,你总结得非常好。
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 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生: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师:文章中有没有解释?请告诉大家。
生:有,在57 页。
师:中国寻求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生(齐答):是主动的。
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生(甲):我觉得中学生缺少的就是实践精神,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生(乙):我觉得文章中已经告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生(丙):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这个论点的:道理⑴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⑵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⑶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