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案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13.空城计》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空城计》教案篇1常绿树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
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空城计》教案

《空城计》教案语文:第13课(语文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疑难解析]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
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
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空城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精选15篇)《空城计》教学设计篇1黄玉芳总体构思《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同学进入学校后学的第一篇小说,由于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同学阅读。
教训这篇课文应当引导同学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把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同学阅读小说的爱好,培育同学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舞同学自主学习,发觉问题并乐观主动地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同学自主合作学习,擅长在学习发觉问题,并制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了解同学的已有学问)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
比如,肯定有许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知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化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老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行挡.。
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预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依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老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非常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预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当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二)方法指导1、先请同学扫瞄《单元说明》,要求同学阅读后猎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同学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作者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3. 对比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性格的差异和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word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13.空城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七年级语文上册《13 空城计》教案 新人教版

导学过程:
【导】(2分钟内)明确学习目标
【学】(15分钟内)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二、激情导趣
【解题】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释义
遁蜂拥隐匿失色骇然笑容可掬旁若无人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飞驰的战马)
B.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于是)
C.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随便地)
D.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跑,逃跑)
9.对第1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了西城的蜀军面临的形势,突出了一个“险”字。
B.本段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双方军士数量的对比突出了西城守军面临的危急形势。
D.远遁(dùn)谨慎(shèn)司马懿(yí)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分拨峰拥笑容可掬
B.凭栏旌旗忘行出入C.抚掌洒扫故作来自态D.塵尾焚香旁若无人
3.选词填空。
(1)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而来!
A.奔涌B.蜂拥C.奔驰
(2)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
A.目中无人B.若无其事C.旁若无人
2.学生讨论,明确预习2、3题答案。
(1)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2)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
四、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13课《空城计》word教案

2、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板书]兵力少无大将力量悬殊时间紧魏兵杀来难以撤退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教学难点: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为何摆?
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2、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3、学生自学。
4、交流反馈。[板书]知己知彼
五、评价诸葛亮。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拓展课文。
1、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班级:七年级科目:语文教师:
主备教案
副备教案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讨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

《空城计》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激发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静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听着这悠扬而凝重的歌声,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历史的画卷,走进了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了那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
这一个个的英雄讲述了一段段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士们斗勇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空城计》中,见识一下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吧。
二.听课文录音朗读,扫清文字障碍,熟悉内容三.复述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教师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本文虽是节选,但情节完整,按小说的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概括。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人物和情节的关系司马懿(逼)↓诸葛亮(释)→计↑(中)司马懿四.品析情节1.老师:同学们说这个故事写得好吗?好在哪呢?2.学生各抒己见,点评文章好处。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品析人物1.故事里出现了三个人物,重点刻画的是哪个人物?看插图,再看黑板上班上的小画家画的图,指着画中凭栏弹琴者问学生:这是谁?在干什么?旁边还有哪些人物?2.孔明的神态是怎样?请问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有关笑的词语。
3.孔明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你能揣摩出他当时的心理吗?请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4.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5.同学们各抒己见,还能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回答,而且说得有理有据,非常好。
那么孔明的对手司马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理解。
2. 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古代兵法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含义和作用。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古代兵法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感受。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后注释,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选择一篇与《空城计》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九、单元测试:1. 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空城计”意义相近的是()。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空城计》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空城计》的主题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从《空城计》中领悟到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空城计》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对文中寓意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空城计》全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空城计》全文;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小故事;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空城计》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空城计》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空城计》为例,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领悟智慧、勇敢、谋略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解决字词问题;(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空城计》的含义;(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4.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3)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空城计》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教材和参考书;2. 学生用书;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3.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能够领悟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对古代战争策略的了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内容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 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 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对战争策略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内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争策略的其他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课文中的智慧和勇气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空城计”写一个句子。
(2)选择一个古代战争策略,进行研究性学习,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二、新授(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

《空城计》诵读积累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唐·杜甫《八阵图》)[赏析]“三分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八阵图”指八卦阵图。
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赏析]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重点)2.学习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主要作品有《粉妆楼》《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
3.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列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两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生动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空城计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 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
临危不惊。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
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 ",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 ",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
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