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对意义指称论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指称论的批判
摘要:通过驳斥“意义指称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为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维特根斯坦主张语
言的逻辑图像论,承认意义指称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识到逻辑图像论的困境,提出了“语言游戏”,对前期思想进行继承批判。
关键词:意义指称论、逻辑图像论、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
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研究》的序言
中说明了前期著作中犯了严重的错误.后期维特根斯坦既反对意义的指称论,也
反对意义的观念论,提出了意义的使用理论。
一丶对意义指称论批判:逻辑图像论中词类的用法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奥古斯丁所描绘的人类语言本质的特
别图画是“语言中的单词为事物命名——句子是这种名称的集合”。
他指出,
奥古斯丁没有认识到词类的区别。
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所有的词类都是按照名称一样发挥作用,即名称一旦
确定,其他词就好像各归其位似的。
但是通过考察语言的具体使用,在《哲学研究》中提到让某人买五个红苹果的例子中,“苹果”为名称,店员从标签中找
出“苹果”可以找出对应关系,但是“五”这个数字和“红”这个颜色是如何
处理的呢?它显然不是像“苹果”这样的名称发挥作用。
“苹果”是实体名词,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叫苹果的物体。
“红”和“五”则不然,现实世界中找
不到与之对应的物体,它分别表示一种颜色和一定的量,是描述事物的属性。
因此,这三个词不能一概而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奥古斯丁描述的过程只适用于
孩子习得“苹果”这样的实体名词,不适用于“红”和“五”这两个词。
那么,一个词的意义是什么呢?“苹果”的意义仅通过指称一个近似圆形、带核、红色的可食用物体就能说明吗?维特根斯坦对此似乎并没有否定,因为
他认为指物识字的过程可以适用于“苹果”这样的词。
但是,一个词的意义不
仅是它与外界相应事物某一次的联系。
譬如,大人告诉孩子摆在面前的物体是
苹果,下次孩子看到图画书里的苹果、照片里的苹果、电视上出现的苹果,甚
至是镜子里的苹果,也一样可以指认出那是苹果。
更何况,“红”和“五”等
很多词根本
看不到,何来与外界事物的一一对应?
词语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是和我们的日常活动交织在一起的,随着我们生
活活动的多变,词语的使用方式也是不停地变化,也就是说,词语的使用法是多
种多样,植根于生活形式当中。
维特根斯坦把语言和那些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
所组成的整体称为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本身包括游戏规则,即语言用法。
游戏规
则是一种内在构成规律,规则构成游戏本身。
而人们只有学会某种语言的用法,
才能学会某种语言。
在语言游戏中,维特根斯坦认为词语作为工具并且指出“我们无法给工具的
用法以统一的界定” 。
在图像论中,语言的用法是确定的。
而日常语言不具有
逻辑的严密特征,正如他所言,我们在游戏时,可以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
这就
意味着语言的用法是动态的,多样的,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学会词的固定不变的
用法和意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意义。
二、对意义指称论批判:意义与语言相分离
语言的使用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语言的用法是唯一的,确定的,在这个框
架下,表现出意义存在于字词之外,独立于它使用。
因此,指称论认为一个词的
意义在于它所指的对象。
如何把一个词解释给别人?前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指物定义和语言定义。
所谓语言定义是指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例如查字典,用一个表达式替换
另一个。
指物定义是就是说一个人问我苹果是什么,我把苹果那给他。
但是在
指物定义中,可能会存在着误解。
例如对方问我什么是苹果,我拿出一个苹果
对方可能认为我在说“红” 。
我又拿出一个青苹果,对方可能认为我说的是一
样的形状。
当我说出苹果是一种可以吃的水果的时候,可能会消除这种误解,
对于苹果的解释是否要用的“水果”这个词,取决于他人所理解的“苹果”是
否和我他们希望所理解的相同。
但是就算是消除了这种误解,那水果这个词该
如何解释。
维特根斯坦曾说”一个棋子只有在一个棋牌上的位置确定了,才能
够解释这个棋子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只有学会棋类下法,才会学会某种棋类活动,这也就是说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语言用法,人类只有学会某种语言用法,才
会学会某种语言。
意义指称理论认为,意义存于字词之外,独立于它的使用。
但是维特根斯坦
发现许多字词意义的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获得,即使是用于指称性表达
的名词的理解,在不同的用法中也是不同的。
所以意义不在于指称什么,而是基于不同的场景的使用。
回到开头苹果的例子,消除误解的方式是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这个词,在使用方法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名称甚至是最不要紧的。
意义的观念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与这个语词相联系的观念,语词是
作为观念的标记出现于思想交流之中的。
于是意义被认为是一种与语言相伴的
心理意指活动。
正是这种意指活动赋予了语言以生命和意义。
这种意义的观念
论又分为以洛克为代表的主观观念论以及和弗雷格为代表的客观观念论,它们都
是通过利用词语以外的东西来给予词语意义。
意义的观念论认为,所谓一个词语的意义就是与这个词语相关联的观念,语
词是作为观念的标记出现于思想交流之中。
于是意义被认为是一种与语言相伴的
心理意指活动。
正是这种意指活动赋予了语言以生命和意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没有什么把意指称为一种心理活动更为荒谬的了,除非他
的目的是制造混乱。
维特根斯坦强调说,不要把意义置于形而上学的迷雾中,认
为它是一种心理活动。
在意义指称论和意义观念论中,他们都认为意义与语言相分离,认为意义是语言之外东西,是一种观念或者实物。
维特根斯坦在后来的意义使用论中认为,语言与意义不在分离,意义是寓于语言中的。
这里的使用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既语言游戏。
对于意义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在讨论字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
维特根斯坦后期意义即使用的理论是语言游戏观下的必然转变。
只有实际的运用才能赋予表达式以意义和生命。
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功能”、“目的” 和“用途”是一些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