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司马懿形象的比较分析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而被翻牌成电视剧就有几个版本,相信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给朋友们留下了极为深刻之印象,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阴险狡诈的曹操等。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刘备: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周瑜: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吕布: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曹操: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马谡: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摘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形象——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操这一形象跃然于纸上。
且为人所熟识。
罗贯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各自表现出不同性格的特点,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
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操是颇为奇特的,一方面他承载着历朝历代卫道士们的谴责与鞭挞,同时也为人们认清生活中“操式的人物”的诡诈与奸险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他的“包藏宇宙之机”与“吞吐天地之志”,不知开启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干。
本文分析了操文学形象的演变与特点,并且与历史形象进行了对比,综合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对于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关键字三国演义操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手法目录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31.研究背景32.研究意义33.文献综述3二.操的历史形象4三.操文学形象的演变41.两晋时期操的文学形象42.唐代操的文学形象53.宋代操的文学形象54.近代操的文学形象55.现代操的文学形象6四.操文学形象的特点61.生性多疑62.求贤若渴73.才华过人7五.操文学形象塑造的三阶段71.“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72.“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83.“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8六.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81.操文学形象英雄面的塑造手法81.1通过情感描绘塑造操之雄81.2通过语言描绘塑造操之雄91.3通过人物行为塑造操之雄92.操文学形象奸雄面的塑造手法102.1通过一种“式”塑造操之奸102.2用人物自身的“言”、“行”塑造操之奸雄102.3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塑造操之奸11 七.总结11参考文献12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3)

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3)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虽身受重用,但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魏文帝病重托孤嘱托后事,他嘱咐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等人要悉心辅佐太子,共保社稷,并颁诏给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3]但这里的“三公”似乎并不包括司马懿,这种尴尬的处境使他如坐针毡,于是司马懿以退为进,以西凉无守、练兵为由,请求外调。
这时的司马懿一方面脱离权力斗争的漩涡,另一方面又以实际行动去树立自己的声威,但他的政敌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曹睿的猜忌丝毫不减其祖曹操,他始终认为司马懿是不可饱食的猛虎,饱食则伤主,于是蜀军一个拙劣的“离间计”就使得司马懿险些命丧曹睿手中。
被困于魏帝车驾之下的司马懿,没有像韩信那样鲁莽,他自愿交出兵权,对天盟誓,换得了暂时的平安。
虽然曹睿有所迟疑,但外敌的窥伺,使得他最终允许司马懿回乡养老。
但时势造英雄,蜀军兵锋直指中原,为了保住江山,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这又给他再次展露军事才能的机会。
司马懿这时人生规划的重点是用显赫的功勋巩固政治地位,同时,又“养寇以自重”,慢慢蚕食魏国的军政基业。
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皆大多凋谢。
“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
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4]总之,在与曹氏诸帝的较量中,司马懿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锋芒内敛,韬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节与曹魏官僚集团的较量在司马懿仕宦历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充当“书记员”、“秘书”之类的角色,其原因是曹操的一句评价:司马懿“有狼顾相”。
他便一直隐忍,不敢展露锋芒。
太尉贾诩也认为司马懿久非人臣,而对他处处限制。
这时司马懿人生规划的重点就是“韬光养晦,蓄敛芳华”,他也抓住了曹操重才、忌才、疑才的双重性格,便公而忘私,勤于吏职,史书上写他“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5]不难在曹操这样乱世奸雄手下办事要多么小心。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是众说纷纭的: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多,争论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一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我认为:曹操这一形象是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反思于一体的形象,是智慧卓越的能人,是品质优秀的强人,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
一、曹操是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政治文化反思于一体的形象作为生活在元末明初时代的罗贯中,与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大环境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方面都处在朝代更替、战乱连年的动荡年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要生存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质,于是,罗贯中就选定曹操作为浓墨重彩的对象。
罗贯中为什么选定曹操?这有历史的原因。
从历史来看,曹操在先秦、两汉时期,是少数受人们关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刘备、孙权,这主要是由于他几十年生涯中的所作所为及其巨大影响;率兵镇黄巾大起义,东征西讨,统一北方;实行“屯田”、“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他采用“唯才是举”招揽人才,把天下豪杰集于帐下,听命于他;特别是他在文坛上的巨大贡献,促进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有力地体现了曹操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质,是有真正雄风的王者。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罗贯中有同曹操一样的理想和抱负,都豪气千云地要在世上干一番大事业。
罗贯中从小就是“有志图王者”,并且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密切关系,可见,他是一个志向远大,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
然而,作为投身于农民起义队伍的他,不同于举孝廉而进入官场的曹操那样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由于张士诚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罗贯中不得不离开他,而元朝统治正四面楚歌,岌岌可危,致使罗贯中“图王”的理想,成了“乌托邦”。
政治上的失意,使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的他,开始专心著起书来,并把“有志图王”的理想,寄托在笔下曹操这一形象上,这样,便在《三国演义》中,有了正史中所没有的关于曹操的诸多情节:发檄文讨伐董卓,爱贤才招收许褚,酌美酒赠赐关羽,煮佳酿谈论英雄……这些都是罗贯中以自己的理想,为尺子给曹操量身定作的“衣裳"。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徐庶生来就是个孝顺的儿子,一听这话,便含泪弃了刘备,投曹操而去。
虽说这种手法奸诈,的确不是英雄所为,但这样恰恰可以体现出曹孟德的爱才之心啊!二、性格特点之二心胸狭窄,血腥残忍,疑心过重,具体事例:1、曹操妄图杀死董卓而未得手,还赔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刀,心中很是悔恨,他想起兵灭了董卓,可势力远不及董卓的`一本。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汉语言文学三班程秋霞201106424314摘要: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三国中热闹大多都在前半部,舞台上的风光,都被最早的角色抢光了,他显得不那么光彩出色,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他是一位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夺得胜利并且是最了不起的大赢家。
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三朝元老的托孤大臣他始终坚持自己韬光养晦的生存之道,与曹爽明争暗斗十余年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落下帷幕。
Abstract: Simayi play lat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 doms, was a mysterious figure,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m ost busy in the first half, the scenery on the stage, was the earliest picked up, the role of his excellent less gl orious, but, i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e is a patient, t he tactics, witty, cruel, and win the victory and is the m ost amazing big winners. Simayi associated with cao wei regi me, as minister of the same entrust an orphan to he always adhere to its survival, more than 10 years of competition with Mr Eventually ended in GaoPingling coup.关键词:三国演义;司马懿;形象;不得已反抗;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mayi. Image;To resist;引言在《三国演义》(后简称“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如奸诈诡谲的曹操,忠厚仁义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还有人格魅力几乎接近完美的赵云。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核心人物

《三国演义》核心人物
《三国演义》核心人物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小说中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
2、司马懿:
字仲达,由于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3、刘备:
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小说中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4、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第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这位隐居隆中十年的“卧龙”,到小说第一百零四回离世。
5、孙权:
字仲谋。
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
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1。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1. 司马懿- 性格特点:谋略高超、心机深沉、忠诚、精明能干。
- 故事情节:司马懿是曹魏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如火烧连营、水淹七军等。
他有卓越的智谋和政治手腕,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司马懿还通过挑拨孙权与蜀汉的关系,使吴蜀两国矛盾激化,为曹魏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最终导致自己和曹魏走向衰败。
2. 关羽- 性格特点:忠诚、勇猛、正直、仁义。
- 故事情节: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曾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斩杀了华雄,因而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
关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尤以赤壁之战和定军山之战为著名。
他对待部下仁爱有加,对敌人则忠勇善战,众人敬仰不已。
然而,在曹魏围攻下的汉中之战中,关羽被张郃偷袭,最终遭到失败和背叛,不幸战死。
3. 刘备- 性格特点:仁义、宽厚、谋略高超、能屈能伸。
- 故事情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蜀汉的创始人。
他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在战略和政治上都表现出色。
刘备聪明而机智,能得到众人的敬仰和支持。
他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一起共同事奉君主,携手抗敌。
刘备不仅重视军事力量,也注重人民的福祉和治理。
然而,尽管有着伟大的事业,刘备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4. 曹操- 性格特点:智勇双全、权谋高超、谨慎、狡猾。
- 故事情节: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武,智勇双全。
他以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手腕,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强大的曹魏。
曹操的权谋高超,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获胜。
然而,曹操也因其无情和残忍的一面而备受批评。
他在征战中对敌人残酷无情,导致了许多人的流离失所和不幸。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悲壮命运。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周天晨

学年论文(设计)题目:《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分析学生姓名:周天晨学生学号:1302010443学院: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7届指导教师:田宏宇目录前言 (2)一、曹操的“奸诈” (2)(一)、狡猾多疑,滥杀无辜 (2)(二)、骄盈自满,过于轻敌 (3)(三)、欺君弄权,窃国谋逆 (4)(四)、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4)二、曹操的“雄才” (5)(一)、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5)(二)、胸襟开阔,宽宏大度 (6)(三)、善纳良言,从谏如流 (6)(四)、严明军纪,爱护百姓 (7)三、曹操形象的复杂性 (7)(一)、奸而能 (7)(二)、真而伪 (7)(三)、宽而猛 (8)结论 (8)《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分析学生:周天晨(指导老师:田宏宇)(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摘要:曹操的形象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有深度、性格心态复杂的艺术典型。
罗贯中在小说的开头就将曹操的形象定型为“乱世之奸雄”。
奸雄者,集奸诈与雄才于一身也。
作者将其置于代表封建正统的刘备的对立面,企图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反面的角色,但也正是因为作者对曹操的贬抑的立场,才造成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艺术领域的成功。
抛开书中的“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我们发现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层次、立体化和复杂性的特征。
在曹操身上,无奸不称其为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我们能够真实可感触到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非关羽那样忠勇无双的义人,非刘备那样大奸似忠的伪人,也非诸葛亮那样智谋超人的妖人。
本文拟通过《三国演义》中一些具体的事例,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曹操奸诈与雄才的统一,让我们走进曹操,了解曹操,审视曹操。
关键词:曹操奸诈雄才复杂性Analysis of the Image Cao cao of “The romance of TheThree Kingdom”Student:Zhou Tianchen(Facultu Aduiser: Tian Hongyu)(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bstract:Cao cao's image is shaping up the most successful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depth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ypical complexart.Luo guanzhong in will be the image of Cao ca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novel, finalize the design for "gone with the biography".The biography, setin the intellectual and treacherous one also.The author puts it on behalf ofthe feudal orthodox the opposite of Liu bei, trying to Cao cao as a negativerole, but also because the author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Cao cao, caoto hold this until the success in the field of art characters.Put aside in thebook "the Liu Cao" feudal orthodox ideas, we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s, Caoca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andcomplexity.On Cao cao, no rape is not referred to as male, male is difficultto give its rape, rape, male, male and rape, we can true feelings to cao cao isa man of flesh and blood, rather than a brave one like the righteous guan yu,the Liu bei as pseudo big rape the loyal people, nor zhuge liang hadsuperhuman demon people like that. This article through some concreteexample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a dialectical point ofview, to analyze the unity of Cao cao treachery and intellectual, let us intothe Cao cao.Key words:Cao cao False Intellectual Complexity前言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人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直观印象是:“奸诈狡猾的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坛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虽仕途经过大落,重回官场后却靠着自身能力和隐忍牢牢地将军权控制在手,古稀之年靠‘装病欺骗曹爽,迅速夺取魏国政权,为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打下基础。
军事上他能屈能伸,和诸葛亮交战数次,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即使受到诸葛亮的多次侮辱,也一直走自己谨慎而不露锋芒的路线,正確分析敌我,凭借粮食战和持久战逼得诸葛亮退兵,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司马懿生平简介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生于东汉末年,208年结束隐士生活任文学椽,后力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220年任丞相府长史,226年任曹睿辅政大臣,230年任大都督,239年任曹芳辅政大臣,249年发动高平陵事件,251年得病去世。
二.善于洞察、隐忍的政治家
纵观司马懿一生,可以归纳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智慧和隐忍显得格外突出。
论《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

论《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懿形象
王 孟
( 哈 尔滨师 范大 学国际文化 交流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自古至今 , 人们 多受到尊刘反 曹的正统思想的影响 , 对 曹操 以及其手 下的人物 多有 轻蔑之 情 , 其 实不然, 司马懿 熟读兵 法, 善 于审时度 势 , 后期唯 一可以和诸 葛亮抗衡的人 , 也是决定三分归一统的奠基人 。在小说 中, 作者塑造的司马懿形 着重在于 突出司马懿性格 中的 多疑 , 善略和果断。本文意在从文 学角度重新审视 司马懿。 关键词 : 善谋 ; 多疑 ; 果断
《 三国演义》 又名《 三国志演义》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 是我国小说史 懿的多疑, 来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当诸葛亮知道“ 大势去矣” 时, 马 上最著名的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历 匕 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 但是由于战事发展十分迅速 , 司马懿引大军十 史题材长篇章 回小说的佳作 , 塑造 了众多丰满鲜活 、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五万 , 望西城蜂拥而来; 诸葛亮手下本来人数不多, 别无大将 , 只有一班 象。在这部乱世群雄的颂歌与悲歌 中,有一个人物在前期几乎默默无 文官, 所引五千兵 , 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 只剩下两千五百军在城 中。 闻, 基本上没有发挥他的作用 。在后期却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上 , 与诸 形势万分危急。此时诸葛亮开始其有生以来了精彩的表演 : “ 将旌旗尽 葛亮进行 了殊死博弈。 让诸葛亮为了对付他下足了功夫。 这个人就是司 皆隐匿 ; 诸君各守城铺, 如有妄行 出入 , 及高言大语者 , 斩之 ! 大开四门, 马懿。 而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和《 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有很大区别。 所以 没一门用二十军士 , 扮作百姓 , 洒街扫到。如魏兵到时, 不可擅动 , 吾自 要正确分析《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懿形象。就要从书中对司马懿的每一 有计” 。诸葛亮 自己是披鹤氅 , 戴纶 巾, 引二小童携琴一张, 于城上敌楼 次描写去剖析人物形象。 前,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这一幕的上演 , 让司马懿“ 看毕大疑” , 没有丝 1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毫的停顿, 马上“ 教后军做前军 , 前军做后军 , 望北山路而退。” 这是很少 纵观整部小说 , 诸 葛亮无疑是罗贯中在《 三国演义》 中倾 注最大心 见 的场面。回看前面司马懿所表现的冷静 , 理智 ; 而再看现在 , 西城城 血描绘的人物之一 , 为 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 前期是周曹操和周瑜 , 而 下 , 带兵十五万, 在取得街亭之战胜利的大好时刻, 竟然选择撤退 。 如果 后期就 是 司马懿 。 从 《 三国演义》 这部小说的整体情节 发展来看 , 司马 懿 换 成 别人 守城 , 以如此 强 大 的部 队进 军 , 不会 马上 做 出如 此 的 反应 , 而 虽与曹操 、 周瑜 同为衬托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但其活动的主要情节都设 面对诸 葛亮 , 司马懿 如此 小心 , 多疑 。 错 失了一 次绝 佳 的机会 。 司马懿认 置在后期 , 故司马懿虽在前期 出场不多, 但是细细品读司马懿的每次出 为“ 亮平生_ i 堇 J 滇, 不 曾弄险。” 再看到大开城门, 料定必有埋伏。害怕中 现, 都被设置在关键时刻 , 他成功发挥了与众不同的作用 。而通过这些 计 , 所以退兵; 而诸葛亮也是正确看到了司马懿用兵之道 , “ 此人料吾平 场面的描写。笔者归纳出他的两个 陛格特点 : 善谋和多疑, 下文所要阐 生谨慎, 必不弄险 , 见如此模样 , 疑有伏兵 , 所 以退去。” 但是诸葛亮也补 述的内容就从这两方面说起。 充道“ 吾非行险, 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 司马懿撤退后 , 在路上又听见喊 1 . 1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 善谋。善谋的特点在其首次登场就有所体 杀连天 , 鼓声震地 , 在j 比 加重了他的疑心。他怎会想到这是诸葛亮的精 现, 表现 出其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 。建安二十年 , 曹操亲统大军 , 收张 心部署?故不得不退 回街亭。事后 , 他引兵复回西城, 知道了所有的 晴 鲁, 占汉 中、 东川 , 可谓士气正盛 , 而刘备 刚刚从刘璋手中夺取西川 , 自 况, 只有悔之不 已, 仰天长叹日: “ 吾不如孔明也” 。曹操在和刘备交锋中 领益州牧 , 立足未稳 。当时官居主簿的司马懿立即向曹操建议“ 刘备以 失败而常说 : “ 又中诸葛亮之计也” ,司马懿却欣赏和佩服对手的才略, 诈力取刘璋 , 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 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 这是一般敌对双方之间难得的场面。 可见司马懿 比曹操更有大将风范, 之, 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 , 时不可失也” 。 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这是司马懿身 匕 所具有的一般武将不具备的优点。 属于文官 。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汉朝 , 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 , 即起草一些 2《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 比 文件 、 管理档案 、 以及权利各种印章等 , 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中 小说中写人手法多样 , 以对 比最为突出, 说起对 比描写, 本 书中无 央机关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 以典领文书, 办理事务。可见此时的司马 处不在。 例如鲁肃和周瑜 , 周瑜和诸葛亮, 关羽和张飞。 本书主要的核心 懿并不是曹操当时的手下重要谋士。 他看到了此时局势的微妙变化。 考 人物之一就是诸葛亮。 而作者在书中有关司马懿的描写 , 一定要和诸葛 虑到了全局的战略部署, 所以提出这个乘胜追击的建议, 目的是一举统 亮 的—举一动作 比较 , 因为描写司马懿要突出诸葛亮的形象。 这是本书 西南 , 并消灭刘备集团。我们要知道 , 曹操集团曾今多次放走没成气 宗 旨的需要。 也是后期对比描写的精彩之处 , 笔者就书中的精彩描写来 候的刘备 , 现如今刘备集团已有规模。 而当下有机会消灭之并且可以为 分析二人 , 探究作者对司马懿的描写。力求将人物形象分析透彻 。 在小 统天下扫除一大障碍 ,就连曹操当时的重要谋士刘晔也支持司马懿 说中, 双方第一次谋略的交锋 , 正是小说对二人对比描写的最佳写照。 的建议。认为“ 今举汉中, 蜀^ 、 望风, 破胆失守, 推此而前 , 蜀可传檄而定 蜀汉章武三年夏 , 刘备伐吴 , 被陆逊火烧联营 , 大败而归 , 病逝于 白 今不取 , 必为后忧。” 然而, 司马懿的意见并未被仍然沉浸在胜利喜 帝城。曹丕欲乘蜀汉新败 、 刘备托孤之机兴兵讨伐。司马懿献计 : “ 羌王 悦中的曹操所采纳 , 他感叹说“ 人苦不知足 , 既得陇, 复望蜀耶?” 放弃了 轲 比能起 辽西 羌兵 十万 从旱 路取 西平 关 ; 蛮王 孟获 起兵 十万 攻 打益 州 、 乘胜南下 , 挥师入蜀的 良机。不久 , 刘备集 团的势力在西川 I 得到巩固之 永 昌等四郡 , 以击西川之南 ; 再遣使人吴修好 , 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J I l 后, 乘机兴兵夺取了汉中和东J l l , 这使曹操对 自己当时做出的错误决定 峡 口, 径取涪城 ; 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 , 西攻汉中; 大将军曹真出为大 追悔不已。 这里把司马懿直接与曹操相对照进行描写, 更加突出了司马 都督 , 提兵十万 由京兆径 出阳平关取西川 , 五路大军, 共五十万 , 五路并 懿的远见卓识。 第一次登场就有着从观全局的战略眼光。 这为以后的出 进, 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 安能 当此乎?” 此时的司马懿显现 出他 比之前 场 起到 了很好 的铺 垫作用 。 更加具备了纵观全局 、 运筹帷幄的战略设汁能力。 他充分考虑到了当下 l _ 2司马懿 的. 陛格耗 : 多疑。说到多疑, 大家所最熟悉的就是“ 空 战局的主要矛盾一 吴蜀犹亭一战, 双方关系破裂 , 且蜀国元气大伤, 有利 城计” “ 空城计” 这个典故, 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 但却并非诸葛亮所为。作 于趁机梢 灭蜀国; 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一 蜀 国处于少数民族国家的包围 者出于本书的主旨倾向,不想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以纯粹的失败而 下 , 且降将孟达所在地理位置有利 于出兵伐蜀 , 再加上由大将军曹真为 告终, 故而移花接木 、 张冠李戴 , 将“ 空城计 ” 算在诸葛亮的帐上 , 似乎为 主力 , 全线 出击 , 这样 的战略部署可谓意义深刻 , 而且相互呼应 , 从各处 出祁山的收场增添了不小的光彩。其实, “ 空城计” 是三十六计中“ 败 有力的地理位置向趁蜀国刚刚大败 ,刘备病死 ,托孤刘禅于诸葛亮之 战计” 的一种 , 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 诸葛亮使用“ 空 际 , 可谓是 占尽 了天时地利人和。小说中出尤其描写到��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1. 刘备:忠勇仁义,待人宽厚。
他以德服人,拥有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品德,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
2. 关羽:武勇威猛,忠心耿耿。
他是位忠义勇武的大将,对兄弟情义深重,是忠义两全的楷模。
3. 张飞:勇猛直率,粗中有真。
他个性豪爽,敢作敢为,言行一致,是个正直爽朗的战将。
4. 诸葛亮:睿智过人,机谋高超。
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 曹操:雄才大略,富于权谋。
他是一位英明睿智的君主,胸有大略,善于用人,被誉为"霸王"。
6. 司马懿:阴狠奸诈,心术不正。
他是一位狡猾多谋的政治家,手腕高明,善于权谋算计。
7. 周瑜:风流儒雅,才华横溢。
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将领,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雅诗人。
8. 孙权:富于谋略,小心谨慎。
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君主,善于权衡利弊,处世稳健。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成为
这部史诗巨著中最为耀眼的人物画卷。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司马懿荀彧形象剖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司马懿荀彧形象剖析曹操、司马懿和荀彧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瞩目的三位重要人物。
他们在文化内涵、性格特点和角色定位上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对曹操、司马懿和荀彧的形象进行剖析,以展现他们在这部经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一、曹操形象剖析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关键人物,展现出了雄才大略和非凡的智谋。
他是一个精于政治和军事的卓越统帅,以其过人的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战略眼光而闻名于世。
首先,曹操的智谋深不可测。
他善于利用人,擅长诱敌深入,用计打败对手。
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商分析战场形势,用计谋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筹帷幄,将敌人逐渐困于桃园之中,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果实。
其次,曹操形象展现出了一种魅力。
他既能够根据情况做出冷酷无情的决断,也能够展示出善于择善而从的一面。
他尊重技术和才华,领导下的治下繁荣有序。
曹操不但能够与众多能臣谋士合力,更因其多才多艺而备受赞赏。
最后,曹操也有一些负面形象。
他以征战闻名,英勇且忠诚,但往往显露出过于独断与对手缺乏宽容。
曹操的形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角色,既有崇高的一面,又有人性的弱点。
二、司马懿形象剖析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展现智谋和谋略的重要形象。
他是曹魏后期的权臣,不仅具备过人的智谋,还拥有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策略能力。
首先,司马懿非常善于研究和运用历史典故。
他通过学习历史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思想和策略。
司马懿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战场,因此他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等多次出色表现。
其次,司马懿的形象展示了一种谨慎和沉稳的特点。
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冷静思考,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他善于分析形势,抓住机遇,以巧妙的策略和手段掌握政治权力。
最后,司马懿形象上也有一些缺点。
他对权力的渴望和控制欲望较强,有时会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无论如何,司马懿作为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是丰满而成功的。
三、荀彧形象剖析荀彧是曹魏末年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高尚品德的政治家和谋士。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简析

作者: 刘玉慧
作者机构: 咸宁市教育局,湖北咸宁43710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61-6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司马懿;深谋远虑;忍待天时;“鹰视狼顾”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得丰满鲜活、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之一,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
他深谋远虑、“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以通晓军事而自傲的曹操与他比起来也显得略逊一筹:他能屈能伸,忍待天时,最终专权朝政,为儿孙植晋根基;以忍与诸葛亮抗衡,最终取胜。
另外,他平息孟达的反叛、诈病从曹爽手中重夺兵权---表现出“鹰视狼顾”之态。
在外战内争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成熟的政治家,堪称一代枭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司马懿形象的比较分析作者:刘腾杨宝万根徐君辉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0期摘要: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司马懿二人形象的相似、相异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二人并非脸谱化的扁平人物,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复杂形象。
作者塑造人物时受到了三类读者群,即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另外作者的主观视角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笔下的人物。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司马懿;形象;比较对《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研究批评历来不衰,众说纷纭。
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批评其人物形象有扁平倾向,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其实是很复杂的。
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曹操。
而为司马氏统一中国打下基础的司马懿,在小说中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通过文本的细读,我们发现曹操和司马懿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就提供了对二人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另外,二人性格中又有一些迥异的差别,而通过这些差别的分析,我们似可窥见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这就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一、二人形象相似点曹操与司马懿都是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野心家,能立于乱世之中,称雄于列强之上,正说明二人都有着出众的谋略。
在剿灭黄巾军中,曹操虽“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却“斩首万馀级”(第一回),表现出其军事统帅能力。
在“谋董贼孟德献刀”中,曹操孤身一人携带七星宝刀欲行刺董卓,不料被董卓从镜子里看到,“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第四回)这一出献刀计则很好地表现了曹操的勇敢与机智。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的战略眼光、战术安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战争指挥艺术,而与许攸交流粮草问题这一细节更是将曹操精于谋略的形象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司马懿最大的艺术形象也是善于谋略,而且在后期一出场就得到表现,展现出他较高的军事素养。
如在第六十七回中,曹操打败张鲁占领汉中后,便欲会师,但“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
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这一建议大胆且中肯,表现出司马懿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
两人在性格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多疑,这其实是因为处于乱世而谋略过人形成的特点。
在三国群雄逐鹿时代,稍有疏忽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为求自保后取胜,不得不用怀疑的心态来待人接物。
小说第四回,曹操在谋杀董卓失败逃走时与陈宫来到自己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家里借宿,当吕伯奢为二人买酒去后,曹操忽闻庄外有磨刀声。
就对陈宫说:“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两人潜入草堂之后又刚好听到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听到后更坚信吕伯奢要害他,于是与陈宫拔剑冲出,把吕伯奢一家全杀死,最后在厨房却看到一头猪被绑缚着,这才明白误杀好人。
司马懿的多疑在“空城计”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表现。
小说第九十五回,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分析以上二例可以看出,二人多疑都源于一种身处乱世的恐惧心理。
曹操恐惧为人所害,司马懿恐惧“中其计”,正是这种恐惧导致了他们不得不全面思考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多疑。
曹操与司马懿第三点相似处,是二人最终都权倾朝野而皇帝成了摆设。
曹操与司马懿在位卑权轻时都有忠君爱国的表现,特别是曹操,斩黄巾、斥何进、谋董卓、号诸侯这些事迹都是曹操忠于汉室的铁证。
司马懿的表现远远没有曹操这么激进,但是在关键时刻往往可以提出正确的建议与决策。
在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统、威震华夏时,曹操惧其锋芒,打算迁都,但被司马懿劝住,使得曹操与孙吴联盟,最后害死了关羽;在关羽被擒被杀后,孙吴方面想把杀关羽事件嫁祸于曹操,但也被司马懿识破。
而在两人逐步掌握军事大权之后,各自的野心也就暴露了出来。
曹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把握朝政,对威胁自己政治权力的人实施杀戮政策,其中甚至包括汉献帝的董贵妃,曹操所表现的是越来越肆意妄为。
而司马懿所表现的却是处处小心翼翼,用谋略来与政治敌人周旋,司马懿在诈病赚曹爽一回中,表现出那种“汤流满襟”的病态,全是为了麻痹曹爽,使曹爽失去防备心态,最后落入司马懿手中。
曹操与司马懿二人也都没有向篡权的那一步继续迈进,但作为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怎么会不懂自己如何能走到这一步?所以,曹氏后人称帝与司马氏后人称帝在当时与现在的人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两人形象不同点曹操与司马懿均为乱世枭雄,所以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出身等原因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其中最大的不同便是性格上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导致了二人为人处事的不同特点。
首先说曹操的豪气,曹操刚出场时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舍生取义的形象,显现出曹操青年时期血气方刚的英雄气概。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语),可见在尊刘抑曹思想倾向严重的《三国演义》中也有对曹操英雄一面的赞赏。
曹操谋杀董卓、号召诸侯,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在长江“横槊赋诗”,与关羽“灞桥赠袍”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曹操英雄豪气的一面。
其次是曹操的杀戮性格,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又把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一并杀死;曹操在其父曹嵩被陶谦手下将领误杀后,下令夏侯惇、于禁、典韦等将领“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以雪父仇”;在官渡之战中,“所杀八万馀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可见,曹操在战争中不仅仅杀死敌对势力士兵不计其数,更对普通无辜百姓大肆屠杀。
在曹操所杀的人当中,有许多都是他的政敌,如吕布、董承、吉平、伏完等,但还有一些不是政敌,甚至是部下或帮助他的人,如杨修、蔡瑁、张允、孔融、娄圭、崔琰、华佗、吕伯奢等,由此可见曹操的杀戮本性。
其三是曹操的奸诈,第一回就说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假装中风离间父亲与叔父;为防有人趁他休息时加害于他,编造“梦中好杀人”的谎言;官渡之战时粮食紧缺,借杀王垕来稳定军心等等。
这些都是曹操狡诈奸猾的表现。
但司马懿却不同,主要表现是隐忍。
小说的前半部分司马懿出场次数较少也与此有关。
司马懿曾做过主簿,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另一位做过丞相主簿的人,那就是杨修。
杨修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被曹操所杀?也就是因为恃才放旷,屡犯曹操忌讳。
总而言之,就是不懂得隐忍之道。
而司马懿如此善谋,当然知道在曹操手下应该如何做事。
所以,小说前期一直不见司马懿表现,而在关键时刻,司马懿总能提出好的建议使得曹操对他佩服。
其实曹操也看出司马懿有野心,曹操评价过司马懿,说他“狼顾鹰视”,但是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一直低调,使得曹操也没理由对他下手。
在诸葛亮欲引司马懿出军进行主力决战时,将妇女衣物送给司马懿以激怒他,但司马懿却不为所动。
这一切都是司马懿隐忍性格的表现,也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司马家族的大业。
这也恰恰与曹操的张扬个性形成强烈反差。
在谋略上,曹操与司马懿二人也有差别。
曹操在决策时往往依靠身边谋士的重要参考意见作为依据,曹操身边的谋士有: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他们每每在关键时刻为曹操提出中肯的意见。
而司马懿则擅长独谋,每次遇事也只是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商议。
三、作者塑造曹、司形象的意图《三国演义》是在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主要有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这里专指皇帝本人)。
作者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创作时首先要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但作者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另外两个阶层诉求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尽可能找到作者塑造曹、司形象的意图。
其一,普通民众需要的是一个仁君。
这个仁君在小说中是刘备,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中,老百姓拖家带口宁死也要跟着刘备走,就是这种“仁君”心理的明证。
曹操正好相反,如上文论曹操杀戮性格时所引的例子,小说中还用到“杀戮人民”、“杀戮百姓”(第十回)等词,很容易给人一种暴君的印象。
对于生的渴望,是人的动物性本能,所以但凡是正常人,绝对不会选择暴君来统治自己。
其二,知识分子需要的是明主。
在以儒家思想统治天下的时代,正统知识分子都是有其政治理想抱负的,要想实现自己的报负,个人才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有人赏识。
刘备就是这样的明主,“三顾茅庐”的桥段正是这种心理的折射。
相比之下,曹操差远了,上文亦有详尽论述。
曹操不仅不会“三顾茅庐”,而且还疯狂屠戮知识分子。
为了让徐庶为己所用,甚至采用了欺骗的卑鄙手段,最终致使徐庶终生不出一策。
这背后隐喻的是才华的被埋没,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曹操。
这种对人才的摧残,甚至比被屠戮更让知识分子寒心。
最后,统治阶级需要的是能臣。
而能臣不仅“能”,首先应该有的品质是“忠”。
曹操忠吗?把汉献帝当作傀儡,实在让人看不出忠在哪里。
司马懿忠吗?赚杀曹爽,独揽大权,也没太把统治者放在眼里。
在封建社会的权利博弈中,最后胜出的只能有一个人,统治阶级当然愿意最终“出线”的是自己,可是曹、司二人却“越位”了,自是不讨人喜欢。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普通民众、知识分子、统治阶级看作是读者。
经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这三类读者群都不喜欢曹操、司马懿。
作者无形中受到了读者影响,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望明主,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正统思想的影响。
小说中一再强调,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第一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刘备才是正统。
其他如曹操也好、孙权也好都是奸臣贼子的叛逆者。
司马氏篡了曹氏政权,而曹氏政权篡自汉朝,这就是说司马氏也是汉朝的叛徒。
那么司马懿当然也成了正统的批判对象。
为了维护作者心中的正统,曹、司二人必受批判。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知识分子需要精神寄托,这个寄托就是诸葛亮。
怀才不遇者多矣,为了有一个前进的动力,必须有诸葛亮这个成功的典型支持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后世有那么多咏叹诸葛亮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
塑造司马懿很好地衬托了诸葛亮。
无论是才干,还是道德,司马懿都逊一筹。
小说中描写了司马懿的专权,而诸葛亮有的仅仅是对刘禅的谆谆教导。
作为传统忠君思想的延续,这种道德上的完美比才能更重要。
通过以上从读者与作者角度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塑造曹操、司马懿二人分别是为了衬托刘备和诸葛亮的。
但是相对于曹操,司马懿的形象要单纯些。
小说中曹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坏的一面为主,而好的一面主要是为了表现他的虚伪。
如第十六回的“哭典韦”,无非是为了收买人心;再如曹操封魏王时,荀攸不同意曹操称王,但曹操“怒曰:‘此人欲效荀彧耶’”(第六十六回),而后文又写到曹操固辞不受“假意上书三辞”(第六十八回),“假意”一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