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吉回族自治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6高三上·睢宁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经过几年锻炼,小刘进步很快,工作上可以独当一面了。

B . 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

C . 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D . 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B . 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C . 如果治疗及时,脑积水治疗效果会很好。

一旦延误治疗,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仅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会导致孩子脑瘫。

D . 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3. (2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

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

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①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②偶有一点劳作
③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④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⑤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A . ④①③⑤②
B . ④②①③⑤
C . ②①③⑤④
D . ②④①③⑤
4. (2分) (2016高三上·龙江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外科设备、激光刀、超声手术刀等工具在手术中广泛使用,使得现代医学工作更加便捷有效,但同时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手术烟雾也给广大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隐患。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等权威机构,已证实手术烟雾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①手术烟雾不仅妨碍了手术人员的视线
②手术烟雾是指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气态物质,也被称为气溶胶、灼烟、透热羽流等
③而且会向空气中释放有毒、有害物质
④是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由高频电灼刀,激光刀,超声手术刀,高速钻头、锯片、器械毛边破坏和汽化组织蛋白和脂肪形成的
⑤同时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潜在的危害
⑥会造成手术室人员产生头痛、眼睛和粘膜发炎等症状
A . ①③②④⑥⑤
B . ①③④⑥⑤②
C . ②④①③⑥⑤
D . ①③⑥⑤④②
5. (2分) (2016高三上·济南月考) 下列关于唐诗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B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C .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韩愈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D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6.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

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

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

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

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

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

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

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

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

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

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

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

”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

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

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

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 . 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 . 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 . 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古人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 . 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 . 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 . 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
以避除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 . 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 . 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 . 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

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7.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刀马旦
周海亮
刀马旦腰身舞动,婀娜可人。

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人眼花缭乱,过瘾,透着舒坦。

刀马旦半年前调到省城,很快成了剧团名角儿,舞台上,刀马旦魅力四射,舞台下,却是沉默寡言。

她不主动找人说话,你问她话,也是爱理不理,心不在焉。

这让常和她演对手戏的那个武生,心痒得很。

下了班,武生时她说,回家?她说,回家。

武生说,一起喝茶?她说,谢谢。

武生说,只是喝杯茶,去还是不去?她说,不了,谢谢。

人已经飘出很远。

武生盯着她的背影,恨得牙根直痒。

第十三次碰壁,窝囊。

武生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

舞台下,他是一位绅士。

他恰到好处地掩饰着自己的感情,除了请她喝茶,他不给她施加任何压力,他知道刀马旦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听别人讲过。

他还知道刀马旦的丈夫曾经试图结束他们的婚姻。

他只知道这些。

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甚至,没有人认识刀马旦的丈夫。

武生三十二岁。

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可以等,哪怕长久。

有几次,武生感觉舞台上的刀马旦,非常疲惫。

他把大刀劈下去,刀马旦拿枪一迎,却并不到位。

有一次,武生的大刀,险些劈中刀马旦的脑袋。

武生问她,没事吧?她说,没事。

武生说,一起喝杯茶?她说,谢谢,以后吧。

人已经飘出很远。

武生摇摇头。

以后?那是什么时候?
剧团去外地演出,晚上,住在一个乡村旅店。

累了一天,所有人睡得都香。

夜里武生被一股浓重的焦糊味呛醒,他发现到处都是火光。

武生和其他人拥挤着往外逃,场面混乱不堪。

武生数着逃出来的人,突然大叫一声,再次冲向火海。

他摸到刀马旦软绵绵的身子。

他把她扛在肩上。

他的头发上着了火。

他摇摇晃晃地往外跑。

他一边跑一边哭。

人们头一次看见武生哭。

人们惊叹一个男人,竟会有如此多的眼泪。

武生和刀马旦坐在茶馆喝茶。

刀马旦说对不起。

武生摸着自己被烧伤的脸,什么对不起?刀马旦说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可是不可能。

武生说我可以等。

刀马旦说等也不可能。

武生说我抱抱你吧。

马旦说好。

武生就抱了她。

武生说我吻吻你吧。

刀马旦说不要。

武生说我真的可以等。

刀马旦说真的吗?武生说真的。

刀马旦说,好。

星期天,你来我家。

武生敲刀马旦家的门。

只敲一下,门就开了,像是等待很久。

刀马旦披挂整齐,完全是演出时的行头。

正愣着,刀马旦拉他进屋。

于是武生看到一个男人。

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正躺在床上,歪了头,对着他笑。

男人说原谅我不能给你倒茶,让玲儿帮你倒吧!刀马旦就给他倒一杯茶。

男人指指自己,动不了,这狗屁身子!男人抱歉地笑,不能去捧玲儿的场,只好在家里看她演……可苦了玲儿了。

男人的脸红了,有了腼腆害羞的样子,与瘦长的满是胡茬的轮廓,很不协调,刀马旦开始舞动腰身,碎步迈得飘忽而稳当。

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眼花缭乱。

录音机里传出锣鼓齐鸣的声音,小小的客厅,便仿佛涌进千军万马。

刀马旦一个人指东打西,很快,那施着淡妆的脸,有了细小的汗粒。

武生两个空翻过去,和刀马旦并肩作战,试图击退并不存在的敌人。

刀马旦朝他笑笑,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

刀马旦说,真的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

男人鼓起掌来。

那是他们最成功的一次演出。

(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刀马旦”是京剧的角色之一,专演提月骑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玲儿既是戏中的“刀马旦”,也是生活中的“刀马旦”:是家中的顶梁柱,顽强对抗生活的压力,守护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B .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武生对刀马旦的情感态度变化(等不等)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而武生最后的“不等”是为了反衬“刀马旦”对丈夫的不离不弃。

C . 小说用词简洁却内涵丰富,如“人已经飘出很远”中的“飘”字,一方面写出了刀马旦离去的匆忙,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刀马旦离开后武生内心的空落。

D . 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刀马旦”这个形象: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同时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呼之欲出的主人公形象。

(2)小说的结尾交代刀马旦的丈夫一直瘫痪在床,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全文,找出小说为此埋下的伏笔。

(3)文中两处关于刀马旦艺术表演的描写同中有异,请从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方面分析其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 (11分)(2018·江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

②儇:xuān,轻浮。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

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

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 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 《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 . 谥,即谥号。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

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 . 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

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 . 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

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

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 . 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

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酒阐述变法的主张。

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9. (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 . 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默写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20高二下·安达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两个人在街上碰见。

曾子上下打量着子夏,吃惊地问道:“老兄一向瘦骨伶仃,怎么近来肥胖多了?”
子夏得意地说:“我战胜了,所以发胖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疑惑不解地问。

“过去,我在书房里读到尧舜禹汤的道德仁义,十分羡慕。

可是当我走到街上看见世俗的富贵荣禄,心中也十分羡慕。

两种心思在我的胸中斗个不停,未知胜负,所以我痛苦不堪,不思茶饭,人也瘦了。


曾子好奇地追问道:“那现在谁战胜了呢?”
“现在仁义战胜了。

所以你看,”子夏摸着自己的双下巴,“我就发福了。


这便是“子夏胜肥”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悟?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体现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6-1、
6-2、
6-3、
7-1、
7-2、
7-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1、
8-2、
8-3、
8-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9-1、
9-2、
五、默写 (共1题;共6分)
10-1、
10-2、
10-3、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