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1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由于中小学生在认知上的不足,他们的好奇心较大,我们在这方面可以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来使课程具有针对性,这个目标要联系实际,切忌形式主义,并且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要引起共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心灵的教育课,所以在教学中切忌只做表面形式,对课程把握要有一定深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课程的教学中,设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指导课程积极有效快速的进行,所以在新课程精彩的课程下,能否在教学前设立一个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设立目标时不能仅仅只是在静态上设立,不能只是设立出本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还要在目标中指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在教学过程中使目标更有效地达成。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方面时不仅要将教材吃透,还要将课堂教学发生的状况一一进行预测。
教授学生学习《我心中的“星”》这一堂课程时,如果设计的目标是:在对“明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解读明星的成长历程,在生活中将明星视为榜样时。
并没有设计教学方法,只是有了一个目标,给自己的这堂教学课程设立了一个任务。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显得捉襟见肘。
而在教學目标中提出了“教学的前一天对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对我心目中的‘明星’进行一场有意义的思考,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她,再上课堂进行交流,讲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并从这些点滴中学到了什么。
”这样不仅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知道方法,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当然,如果对明星进行规定,只按照书上讲的几位明星去探究,效果可能就不如这种教学模式好,这就表示在树立目标时,写出如何达到目标所行使的方法也尤其重要。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并引导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引导者,教师要将引导者这个位置和自己的角色结合好。
教学中,依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可以进行视频教学,声讯教学等。
如在课堂上学习《我们的学校》中,一位教师就在一个开放式的空间里为学生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校园中的特色文化,在校园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对学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然而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与教案上预设不同的现象发生,
因为学生不是用来学习的机器,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在课堂中,学生会可能对某些观点某些高尚的行为方式产生疑问,这时就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解答,如果只是书面的解答,对学生的思考习惯形成并不是特别有利。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教学。
在引导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在教师指导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在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教学时,要注意将教材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并借助教材上提供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
在对《规则的力量》一课进行教授是,课程安排时间恰好在“非典”时期,“非典”时期人们战胜了“非典”,人们借用规则的力量,获得了健康。
但是相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非典时期的社会背景并不太了解,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这场浩劫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教材中有形的文字资源,给学生们讲述对“非典”时期的社会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主义思路的连贯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路一定要贯彻课堂的始终,不能在课堂中将学生带离主要教学任务,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是对课堂上偶尔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发生,这时就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直觉,能在突发状况中及时将教学方式调整过来。
在教授《我们的班级》这一课程时,我有做让学生给班集体起外号,并评选出“班歌”,而一名学生就举手说到:“外号就叫宅男宅女之家,班歌就叫我是一只北方来的狼。
”我当时知道这位学生仅仅是调皮捣蛋,所以我在课堂中我就问关于宅男宅女的褒贬含义,通过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思路拉回了教学的主旋律中。
3 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师生探讨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我是社区小主人”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自主学习方法了解了社区文化,在课程中,让学生对反映社区文化现象的事物通过拍照保存下来,或者查阅书籍,剪下报纸,绘出反应社区文化的绘画作品,再将这些作品进行展示,进行交流,让他们在集体合作交流探讨的模式中真正的对社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在对学生良好品德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有所学习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学习中的乐趣有
所体验。
在《垃圾的处理》一课中,先播放有关垃圾危害性的视频,讲明垃圾对环境会产生巨大的污染效应,必须清除,再将垃圾与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拜访,同时让学生分辨出什么是垃圾,再讲明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并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进行报告活动,填写表格,使学生手脑并用。
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也是学生与学生间的。
在教学过程中切忌胡乱使用教学模式,切忌塑造假大空的人物形象。
4 结语
《思想与社会》这门学科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踏入中学生之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品德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品德教师,能教授出一批品德高尚,见义勇为的学生,对学生今后在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思想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研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冯宇红.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67-169.
[2] 董淑花.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专业素质建构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