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如何才能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一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7、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9、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10、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因而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1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
溶化,海平面上升,有的国家面临完全被淹没的危险。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应尽的责任。
中国古人说过:“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
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5、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常言道:“滴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6、大跃进时期,人们提出过许多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胆量等于产量。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果大跃进成了大衰退。
永动机的设想很好,但却始终没有人将它做出来。
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7、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都坚持反映论原则。
3、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亲身实践。
5、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8、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11、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发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试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试说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4、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5、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休漠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
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三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6、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以下是有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材料。
材料1: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材料2: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但是,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试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5、资本主义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封建制度后的1660年却出
现了旧王朝复辟。
试根据以上材料阐明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及其根源。
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2、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4、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一样都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5、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7、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
13、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
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
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2、下面是一个关于对价值规律认识的材料:
人们到市场上去买西瓜,纷纷议论,说今年吃了一夏天的贵西瓜。
往年三角五角一斤的西瓜,今年为什么身价陡增?深一追问,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往年的低价正是今年高价的“祸端”。
往年,当地大部分农民都以种西瓜为业。
但近两年来,随着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地西瓜市场出现了变化,西瓜价格不断下跌,瓜农的利润开始变薄。
卖西瓜的一语道破了玄机:种西瓜都没有种玉米赚钱,谁还种西瓜?一句话说出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瓜农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继而转产。
如果不能用好价值规律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丰收了,市场价格回落,农民亏本;第二年种植面积少了,价格又猛涨,大家又回过头来种,结果又亏本。
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价格波动就永远存在。
西瓜市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价值规律,使农民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真正受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价西瓜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大题目。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材料并计算: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
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五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
2、垄断价格是由垄断组织自由制定的不受价值约束的价格。
3、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
4、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投资兴办企业。
6、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资源配置国际化。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比,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请客观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公司和企业,大量发行小额股票……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
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
——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分析:(1)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主要采取了哪些激励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认识。
3、简要回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六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空想社会主义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4、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材料。
材料1: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777页
材料2: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
请根据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2、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旧中国经济文化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我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多的困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根源。
4、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材料:
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理想的探求。
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
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
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
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
”
——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请回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
七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只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真正统一。
4、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都只是谋生的手段。
5、共产主义社会是商品充分涌流的社会。
6、只要是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人们的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