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技术中的转移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护理 Xiandaihuli
《中外医学研究》第13卷 第36期(总第296期)2015年12月①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29
康复护理技术中的转移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程薇萍① 欧阳佩佩① 东志远① 崔永军① 王僚阳①
【摘要】 康复护理措施的早期合理介入,可以避免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残疾的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通过对各临床科室的康复专科会诊,使康复护理中的转移技术尽早落实于各临床。
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的的介入,达到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与康复治疗同步进行,也是决定患者功能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达到预防病后残疾及减轻残疾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早期床边康复护理中的转移技术的落实,减少了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强了患者的生活信心,为下一步患者顺利进入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做铺垫,很好地对疾病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做好衔接。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转移技术;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96-03
doi:10.14033/ki.cfmr.2015.36.043
康复护理是护理人员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通力合作,从护理角度帮助伤病残者,使他们在肉体、精神、情绪、社会就业方面的能力复原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地独立,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的动态过程[1-2]。
它与康复医学及其他临床护理工作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
护理理念也在发生变化,陪人(家属)多动口,少动手,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鼓励患者主动活动,生活独立;力图让患者回归社会,而不是依赖医院。
笔者所在医院是2000多张病床的综合性医院,临床科室30多个,笔者所在科室成立13年来,请笔者所在科室行康复治疗及护理会诊的科室由最初的神经内外科、骨科,逐渐增加至综合科、妇科、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口腔科、眼科、儿科、各ICU 病区等,几乎涉及每个临床科室,每月派往各临床科室行早期床边康复指导、治疗的工作人员有6~8人,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科室非单一病种,而且病情复杂,有多个疾病,多项诊断,由于是病发早期,患者均处于卧床状态,所以,最早要行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是转移技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2014年在笔者所在医院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后转笔者所在科室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 及MRI 确诊,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42岁,平均64岁。
其中选转笔者所在科室前已行床边早期康复转移训练的神内保守治疗20例,神外手术治疗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未行康复转移训练神内保守治疗20例,神外手术治疗20例,未行早期床边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
均为首次发病,均
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时间在10~30 d。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床上转移活动 偏瘫患者仰卧-侧卧翻身法。
(1)伸肘摆动翻身法:①伸肘;②双手十指交叉,双掌对握,病手拇指放在健手拇指上方;③屈膝;④先将伸握的双手摆向健侧,再反方向地摆向病侧,借摆动的惯性翻向病侧。
(2)健腿翻身法:①屈肘,用健手前臂托住病肘;②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③在身体旋转的同时,用健腿搬动病腿,翻向健侧。
(3)偏瘫患者床上卧位移动。
①先将健足伸到患足后;②用健侧腿抬起患腿向右(左)移动;③用健足和肩支起臀部,同时将臀部移向右(左)侧;④臀部右(左)移完毕后,再慢慢将肩、头移向右(左)侧[3-4]。
1.2.2 两椅间坐位转移活动 为了叙述方便便于理解,下面将患者正在坐的椅子称为第1张椅子,将要转移过去的椅子称为第2张椅子,常用有下述几种方法。
1.2.2.1 成角转移 两椅前缘之间夹角30°~45°,若是轮椅,需要拆除两轮椅间的扶手。
步骤如下:(1)患者向椅前移动,并使两足放好;(2)靠近第2张椅子的扶手后握着第2张椅子最远侧或者扶手,另一只手握着第l 张椅子。
若两腿不能站立,在转移前,把两腿搬到第2张椅子前;(3)患者用两手撑着(腿可以辅助),将臀部摆到第2张椅子上面;(4)两手握着第2张椅子扶手,两脚进行适当调整至舒适的位置。
1.2.2.2 侧方转移两椅并排放,如果使用轮椅,两轮椅之间的扶手要拆除。
步骤如下:(1)患者身体向第2张椅子侧斜,握着该座位的远侧扶手或座位边缘,另一只手握着第l 把椅子扶手;(2)患者将臀部从第1把椅子横过到第2把椅子上;(3)调整两脚姿势慢慢坐下。
1.2.2.3 扶抱转移技术 床边坐起与躺下。
患者侧卧位(健侧、患侧均可)两膝屈曲。
扶抱者先将患者双腿放于
《中外医学研究》第13卷 第36期(总第296期)2015年12月 现代护理 Xiandaihuli
床边,然后一手托着腋下或肩部,另一手按着患者位于上方的股骨大转子、骨盆或两膝后方,命令患者向上侧屈头部,扶抱者抬起下方的肩部,以骨盆为枢纽转移成坐位,在转移过程中,鼓励患者用健侧上肢支撑。
此法用于偏瘫、下肢骨折。
对于截瘫,扶抱者可面对患者,扶抱两肩部拉起患者成坐位。
1.2.2.4 坐位间转移 (1)骨盆挟抱法。
具体步骤如下:
①患者坐在椅子前边,身体稍前倾,两足分开,健侧脚稍后放置;②扶抱者面对患者,一膝顶着患者前面的膝使之不会倾倒,另一足适当分开放置以保持稳定;③扶抱者屈曲双膝,下蹲,腰背挺直,双臂置于患者双臀下,双手置于患者双髋下。
如果挟抱者双手不够长,可把一手置于髋下,另一手抓住患者腰部的衣裤和腰带;④扶抱者让患者在口令下同时站起,然后帮助患者把髋部摆向另一个位置。
(2)前臂扶抱法:具体步骤如下:①如前所述患者作好站立的准备;②挟抱者站在患者前面,顶住患者一侧膝部,背伸直同时抬起双臂,双手置于扶抱者肘上,而扶抱者把双前臂置于患者前臂下,双手置于患者肘下挟住患者;③嘱患者屈肘并听从扶抱者口令一起站起,同样地如果要从一个坐位转移至另一个坐位,挟抱者帮助患者在坐下前摆动双髋到另一个坐位。
(3)臂链挟抱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如前所述患者做好站立的准备工作;②扶抱者站立在患者一侧(这里以站在患侧为例)。
如前所述,用膝顶着患者的膝和足,让患者把双手置于扶手上(可能的话),然后一手穿过患者较近侧的腋窝下,手置于患者肩胛上。
另一只手稳定患者的骨盆或置于髋下帮助患者准备站起;③听挟抱者的口令一起站立。
(4)肩胛后扶抱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患者坐在椅子的前沿,双肘前伸,双手合在一起放在双膝之间,受累侧拇指置于最上边;②扶抱者面对患者顶住患者一侧膝部,双手置于患者肩后,双手掌于患者肩胛骨上;③听扶抱者的口令一齐站立。
使用这种方法,挟抱者牵拉患侧肩胛骨,可以达到减轻痉挛的作用。
1.3 康复护理中转移训练效果评价
根据人体发育功能的顺序进行转移训练,床上转移、卧-坐转移和坐-站转移的掌握程度,来评价患者在早期康复训练中对转移训练后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5-6]。
显效:患者神志清楚,积极配合康复训练,4周内在陪人(家属)的监护下,能自行在床上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好,能扶床站立及蹲下,扶墙自行入厕,掌握多项转移技术,扶助行器能自行行走。
转至康复医学科后,通过短期训练,很快能回归家庭及社会。
有效:患者神志清楚,较能配合康复训练,4周内在在陪人(家属)的监护下,能利用健侧上下肢带动患肢,行一侧翻身,能不用靠背坐起,坐位平衡较好,能扶床站立,但时间较短,掌握简单地床-椅转移、侧方转移等部分转移技巧,转至康复医学科后,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基本掌握自我护理内容,能回归家庭。
无效患者神志清楚,不能很快配合康复训练,训练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床上独立转移吃力,不能独坐,坐位平衡差,不能行卧-坐转移和坐-站转移。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中转移训练效果比较
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n=40)306490
对照组(n=40)1422440
3 讨论
通过早期康复转移技术的介入,启动早期活动训练,减少/改善功能障碍,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克服了绝对制动的不利影响,增强了患者的生活信心,为下一步患者顺利进入康复医学科行康复治疗做好铺垫[7]。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包括床上转移、卧-坐转移和坐-站转移。
转移技术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病发早期主要是被动转移[8]。
对于脑、脊髓及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患者的床上转移活动包括翻身、坐起及坐卧等转移活动。
体位转移是ADL训练的最基本内容,也是ADL训练的基础。
患者只有在完成自我体位转移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更衣、行走及个人卫生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对早期康复的需求意识强烈,而临床护士又缺乏康复护理知识,需求矛盾日益体现,所以,对临床护士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康复理念需要更深入到领导层(政府领导、医院领导)、大众层(人民群众、医务人员群众)、康复人员。
如果临床护理人员,掌握一些康复护理技巧,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转移技术,有助于帮助患者尽快进入康复状态,减少并发症,让患者看到生活的希望,不是像过去一样患者的病治疗好了,但带着残疾回家了。
体位转移技术,不仅需要临床护士掌握,而且也适合患者家属掌握,即可在护士给患者翻身时进行配合,也能在今后的康复训练中,家属参与指导和扶持、辅助及督导,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7-
现代护理 Xiandaihuli
《中外医学研究》第13卷 第36期(总第296期)2015年12月①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福建 三明 365001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护理
高腊梅①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围术期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2012年1月-2014年11月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在关节镜下进行韧带重建术的患者46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在围术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护理措施,本组46例患者患膝功能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根据Lysholm 膝关节评分标准,膝关节所有患者活动度均>120°,评分从(46.13±1.69)分提高到(87.93±6.03)分(P <0.01)。
结论:系统、有效的个性化围术期护理措施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重要保证,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膝关节镜;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98-03
doi:10.14033/ki.cfmr.2015.36.04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膝关节常见运动性损伤。
当今社会,随着车祸伤、运动损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的广泛增加,ACL 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2]。
近年来,关节镜技术的发展明显地提升了ACL 损伤的诊断水平,可以使损伤后的ACL 得以重建。
然而许多病例,损伤的韧带虽得以重建,但由于缺乏对康复锻炼的重视,手术前后没有得到系统的康复训练,或患者不配合,导致患膝关节术后出现长期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2-3]。
笔者所在科与康复科2012年1月-2014年11月开展相互合作,对每位患者进行专业评估,制订出手术前后系统、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围术期康复锻炼的目的和重要性,交代相关注意事项,鼓励、指导并协助患者根据计划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8~56岁,平均(30.0±3.4)岁;病程为1周~2年,平均3个月;其中左膝关节25例,右膝关节21例;单纯ACL 损伤36例,
并发半月板损伤10例;新鲜损伤30例,陈旧性损伤 16例。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早期膝部疼痛、活动受限,其中部分患者肿胀较明显,术前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明确ACL 完全断裂,在麻醉状态下进行Lachman 试验阳性、抽屉试验阳性,或合并内外翻试验阳性、研磨试验阳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康复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患肢疼痛、肌力情况及软组织损伤程度。
根据患者情况,评估心理状态,针对其配合程度,并结合其家属的文化程度,制订出手术前后系统、规范的个性化康复计划。
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围术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讲解其目的性,并交代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根据康复计划,指导并协助其积极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
对于发病时间长的患者,膝关节发生退变、周围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
因此,在术前准备阶段开始进行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等锻炼,各个动作20个/次,3次/d,逐步增加。
1.2.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关节镜下取自体/异体肌腱重建ACL,时间为1.5~2.5 h。
1.2.3 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患者在手术室护士、麻醉师的护送下回骨科病房,向患者及其家属简单交代术中情况,告知病情及注意事项。
(2)体位护理:平卧位时
128,132.
[2]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7-148,256-261.
[3]陆延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9-285,403-410.
[4]彭凌.舒适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A):11.
[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2-113.
[6]李奎,胡昔权,郑金利,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7(7):466-467.
[7]齐学进,陈琪福,姚磊,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27-228.
[8]魏志华,王艳灵.偏瘫的早日康复训练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9(10A):6.
(收稿日期:2015-08-06) (编辑: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