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昔阳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历史试题及答案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阳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

”这在当时的最主要影响是()
A.推动封建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促成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根据材料,属于同一类型的诸侯国是( )
A.陈与齐B.杞与鲁C.鲁与管D.齐与鲁
3.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

这表明()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4.《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它反映出()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
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5.“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6.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7.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

实现这
一局面应归功于( )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8.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

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

”这一主张( )
A.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B.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框架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9.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

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

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
10.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强调:“法律科学不应如现在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从司法官颁布的法令中推演出来,或如同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从《十二铜表法》中推演出来。

而是从哲学的最深层秘密中推演出来的。

”西塞罗这段话( )
A.诠释了罗马法的哲学内涵B.概括了罗马法的社会来源
C.试图否定法律的社会属性D.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
11.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

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12. 下面漫画体现了罗马法中的(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维护私有财产原则
③法律至上原则④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
绍:“……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中的”“巴厘满”指该国某一机构,该机构应是()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最高法院
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美国1787年宪法时采用了右图
资料。

对其解读最正确的是()
A.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B.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C.体现了三权的分立 D.反映了联邦政府权力结构
15.《联合早报》报道:“奥巴马上台初时已定下医疗改革等大计,并在民主党协助下实行,但美国经济持续不振,民众日渐埋怨他忽略经济,白宫智囊根本未定出策略,准备应付一个落入共和党手中的国会,以及更趋谨慎的民主党。

”其中没有涉及到的美国制度是( ) A.人民主权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两党制
16.“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

今后要长期治理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
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法国史学家米涅《法国革命史》)作者认为法国社会改造的时代任务是( )
A.警惕封建王朝的反攻倒算和君主制的复辟B.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激进社会革命C.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D.制定宪法,确定资产阶级共和体制17.某书在介绍欧洲各国政治与体制时指出:俄罗斯、法兰西、普鲁士等国盛行君主专制;荷兰及西班牙已无法维持海上霸权;而英国因开风气之先,实施君主立宪制度,君主与国会共治,国势蒸蒸日上。

该书最早可能出版于( )
A.十六世纪初 B.十八世纪末 C.十九世纪末 D.二十世纪初
18.1882年日本政府派出的“宪法考察团”在柏林期间,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给他们提出建议:“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

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

”由此可见,这位教授( )
A.抨击当时德国政体B.反对议会主权
C.赞同联邦制 D.建议日本实行共和制
19.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共和派和保皇派长期斗争的结果
B.它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它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
D.该宪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21.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也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这说明太平天国( )
A.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B.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C.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D.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22.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

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到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3.近代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曾说:“中国现在已经表明,它能够为种族斗争提供多么巨大的兵力、金钱和精力,所缺乏的只是组织和组织者,过早爆发的义和拳没有给暴力在上述方面以成熟的时间。

”他意在强调( )
A.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抵抗斗争失败 B.中国缺乏组织反侵略斗争的物质基础
C.中国缺乏有效的组织削弱了应有的抵抗力量
D.义和拳运动彻底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D.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24.“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下列哪点最贴切( )
A.民主革命第一枪B.谁再想做皇帝,都做不成了
C.自由尽是新风尚D.世界风暴新源泉
25.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小题16分,27小题14分,28小题20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概括其主要做法?(6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图二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图三现代英国议会下院在召开会议图四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公民大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制社会。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材料三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代议制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2分)图三和图四体现所在国家的政体分别是什么?(4分)
(2)图一和图四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2分)其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

(2分)
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
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右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2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6分)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6分)
27.(1)决策方式:图一:专制(或集权)(1分) 图二:民主(1分)。

政体:图三:君主立宪制(2分) 图四:民主共和制(2分)。

(2)形式上的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分)
本质区别:图一:封建专制统治(2分);图四: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

(3)民主形式:古希腊:直接民主(1分);近代西方:间接民主(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