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施工工艺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注桩施⼯⼯艺及⽅法
冲击钻钻孔灌注桩
⼀、施⼯⼯艺流程图
钻孔灌注桩⼯艺流程图详见下图。
钻孔灌注桩⼯艺流程图
⼆、施⼯步骤
1)施⼯准备
施⼯前期主要是修筑施⼯便道和钻机施⼯平台。
2)桩位放样
现场测量放线定出桩位,做好桩位的轴线标记和桩位的测量
放样,并进⾏复核报验,作出复核记录,经复核确认桩位的轴线正确⽆误,开挖探槽探明⽆管线埋在地下时,⽅可埋设护筒,当桩位与待悬吊保护的管线相冲突时,及时报送监理⼯程师和设计单位,并严格按照监理⼯程师指⽰进⾏施⼯。
3)护筒设置
1.钢护筒制作
陆地上护筒采⽤ 6 mm钢板卷制,直径⼤于设计桩径200~400mm,护筒长为1.5~3.0m,埋置后护筒底标⾼应在原地⾯以下不少于1.0m,且护筒周围应⽤粘⼟夯实,以防渗漏或防⽌孔内⽔头太⾼,使护筒底形成反穿孔。
2. 钢护筒的埋设
测量放出桩位,引出护桩,挖埋护筒。
在桩位处挖出⽐护筒外径⼤80cm左右的圆坑,坑深⽐护筒低30cm左右,整平坑底,恢复原桩位。
吊放护筒,使护筒中⼼与钻孔中⼼重合,并使护筒垂直。
然后在护筒周围对称、均匀地回填粘⼟,分层夯实,夯填时要防⽌护筒倾斜。
埋置后护筒底标⾼应在原地⾯以下不少于1.0m,且护筒周围应⽤粘⼟夯实,以防渗漏或孔内⽔头太⾼,使护筒底形成反穿孔。
3.护筒埋设要求
(1)护筒中⼼竖直线应与桩中⼼线重合,除设计另有规定外,平⾯允许误差为50mm,竖直线倾斜不⼤于1%。
(2)护筒采⽤挖坑埋设法,护筒底部和四周所填粘质⼟必须分层夯实。
(3)护筒连接处要求筒内⽆突出物,应耐拉、压,不
漏⽔。
4)泥浆制备
1.泥浆池
泥浆池采⽤在跨中挖泥浆循环池的⽅法,泥浆池隔跨设置,周转使⽤。
钻孔施⼯时钻碴及泥浆排放到泥浆池,钻碴沉淀到泥浆池,泥浆循环使⽤。
泥浆池为每两个相邻墩设置⼀个。
2.泥浆作⽤和性能要求
泥浆在净⽔压⼒的作⽤下,泥浆作⽤在孔壁上形成⼀层泥⽪,阻隔孔内外渗流,保护孔壁免于坍塌,另外,泥浆还起到悬浮钻碴的作⽤,使钻进正常进⾏。
施⼯中要求泥浆具有很好的性能,既能有⼀定的悬浮钻碴的能⼒,⼜要求能很容易的流动,产⽣上升流速。
泥浆主要性能:
(1)相对密度:泥浆密度过⼤,悬浮携带钻碴的能⼒增⼤,钻进中对孔壁的侧压⼒增⼤,孔壁泥⽪厚度增⼤,孔壁也越稳定。
然⽽,泥⽪厚度增⼤,孔壁摩擦系数减⼩,桩基承载⼒降低,同时也加⼤泥浆原料的消耗。
(2)粘度:粘度⼤的泥浆,产⽣的泥⽪厚,悬浮钻碴能⼒强,但粘度过⼤,则易“粘糊”,影响泥浆泵等正常⼯作;粘度过
⼩,钻碴不易悬浮,孔壁泥⽪薄。
(3)含砂率:泥浆含砂率⼤时,会降低粘度,增加沉淀。
停钻时,容易造成埋钻、卡钻等事故。
(4)胶体率:胶体率⾼的泥浆,粘⼟颗粒不易沉淀,悬浮钻碴的能⼒⾼,否则反之。
(5)失⽔率:失⽔率⼩的泥浆它的胶体率⼤,失⽔率⼩的泥浆有利于保护孔壁。
(6)酸碱度:以PH值表⽰泥浆的酸碱度。
PH值以8~10为适当,泥浆失⽔率⼩,能较快形成薄⽽坚韧的泥⽪,固壁性能好。
开孔使⽤的泥浆⽤优质膨润⼟制作,当钻孔⾄粘⼟层时可使⽤原⼟造浆。
施⼯中经常测定泥浆⽐重、粘度、含砂率和胶体率,并保持护筒内泥浆顶⾯始终⾼出筒外⽔位或地下⽔位1⽶以上。
泥浆主要控制指标详见下表。
5)钻进
开钻时应先在孔内注满泥浆,如护筒下是粘⼟,可直接注⽔⽤钻锥以⼩冲程反复冲击造浆。
护筒底脚以下采⽤浓泥浆、⼩冲程、⾼频率反复冲砸,使护筒底部孔壁坚实不坍、不漏。
开钻及整个钻进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孔中⽔位⾼出地下⽔位1.5m~2.0m,并低于护筒顶⾯0.3m,掏碴后及时补⽔。
在砂及卵⽯夹⼟等松散层开孔或钻进时,可按1:1投⼊粘⼟和⼩⽚⽯,⽤冲击锥以⼩冲程反复冲击,使泥膏、⽚⽯挤⼊孔壁。
钻进冲程应根据⼟层情况⽽定,⼀般在通过坚硬密实卵⽯层或基岩漂⽯之类的⼟层时宜采⽤⾼冲程;在通过松散、砾类⼟或卵⽯夹⼟层时宜采⽤中冲程;在通过⾼液限粘⼟、含砂低液限粘⼟时,宜采⽤中冲程;在易坍或流沙地段宜⽤⼩冲程,并相应提⾼泥浆的相对密度和粘度。
松散易坍地段如采⽤⾼冲程,对孔底振动过⼤,易引起坍孔。
在通过漂⽯或岩层,如表⾯不平整,应先投⼊粘⼟、⼩⽚⽯将表⾯垫平,再⽤⼗字形钻锥进⾏钻进,防⽌发⽣斜孔、坍孔事故。
6)冲击钻进施⼯注意事项
1.钻孔时保持钻锥稳定,应采⽤⼩冲程,慢速,使初开孔坚实。
2.护筒能起导向作⽤,钻进时避免碰撞护筒。
当钻锥在
孔中能保持坚直稳定时,可适当加速钻进。
3.钻进过程中,随时注意孔内⽔压差,以防⽌产⽣涌沙。
孔中泥浆随时进⾏检查,保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不因泥浆过浓影响进度,过稀易于塌孔。
4.钻进时要注意均匀地放松钢丝绳的长度。
如松绳过少,形成打“空锤”,使钻机、钻架及钢丝绳受到过⼤的荷载⽽造成破坏;松绳过多,则会减少冲程,降低钻进速度。
5.钻进时及时填写钻孔施⼯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班应注意事项。
连续三班作业,根据钻进感觉和快慢情况以及取样分析判明地层变化。
5.因故停钻时,孔⼝应护盖,严禁钻锥留在孔内,以防埋钻。
6.在钻孔排渣、提钻、除⼟或因故停钻时,应保持孔内有规定的⽔头和符合要求的泥浆密度、粘度以防坍孔。
7)成孔
钻机就位时,保持底座平稳,不发⽣倾斜移位。
钻头中⼼采⽤桩定位器对准桩位。
为保证钻孔的垂直度,在钻进过程中,设置钻机导向装置,利⽤双向调节标尺或线坠调整钻杆垂直。
泥浆池存⼀部分泥浆后正式钻孔,开孔时做到稳、准、慢,钻进速度根据⼟层类别,孔径⼤⼩,钻孔深度及供浆量确定,钻进中根据钻进速度、进尺情况及时放松电缆线及进浆胶管,使电缆、胶管和钻杆同步下放。
加接钻杆时,先停⽌钻进,将钻具提离孔底⼀定⾼度,维持泥浆循环1~2min,以清洗孔底,并将管道内钻碴携出排净,然后停泵加接钻杆,钻杆连接牢固。
施⼯时设专⼈清除泥浆沟和沉淀池
中的沉碴。
灌注桩⾝混凝⼟时,⽤泥浆泵把桩孔内排出的泥浆抽到循环池(泥浆箱)中进⾏净化处理,与此同时,使⽤罐车把废浆运⾛。
8)成孔检查
终孔后报监理单位和勘察单位对桩基地质情况进⾏复核,经确认后⽅可进⾏下道⼯序.
9)检孔
检孔器⽤钢筋笼做成,俗称探笼。
探笼外径等于设计孔径,长度为钻孔桩设计直径的4~6倍。
按要求检查钻进中和终孔的孔径以及检查孔的中⼼位置、孔径、孔深、倾斜度、孔内沉淀层厚度,各项技术指标超过允许偏差时,要认真研究处理。
经监理⼯程师检测合格后,⽅可下钢筋笼。
10)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斜孔、弯孔、缩颈、塌孔冒浆等情况⽴即停⽌钻进,采取下列措施处理:
(1)当钻孔倾斜时,可反复扫孔修正,如纠正⽆效,在孔内回填⼟⾄偏孔处以上0.5m,再重新钻进;
(2)钻孔过程中遇坍孔,⽴即停钻,并回填粘⼟,待孔壁稳定后再钻;
(3)如遇到护筒周围冒浆,可⽤稻草拌泥团堵塞洞⼝,并在护筒周围压上⼀层砂包。
11)清孔
钻进过程中做好详细的钻孔记录,钻进⾄设计深度后,及时清孔,保证孔底的沉碴厚度符合要求。
在灌注⽔下混凝⼟前,复测孔底沉淀物厚度,符合要求⽅可灌注⽔下混凝⼟,如沉淀物厚度超过规范要求,可在灌注混凝⼟前对孔底进⾏⾼压射⽔或吹风数分钟,使沉淀物飘浮后,⽴即灌注⽔下混凝⼟。
12)钢筋笼制作安装及⼊孔
1. 钢筋笼制作安装
钻孔同时加⼯钢筋笼。
钢筋笼采⽤加⼯场统⼀加⼯并编号,加⼯时根据⾻架的⾃⾝刚度及吊车的起吊能⼒分成9m 或18m节长。
分节制作时在钢筋加⼯场地平台上进⾏,主筋间距相等,以保证未来钢筋笼的整体直度及主筋连接接长时的对位精度。
钢筋接头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同⼀截⾯钢筋接头率⼩于50%,箍筋和主筋之间采⽤点焊联接牢固,在起吊⼊孔过程中钢筋笼箍筋不会滑动。
在加劲箍筋处焊接⽿筋作保护层,⽿筋呈梅花形错开布置。
为防⽌变形,钢筋笼加劲箍筋中加焊⼗字⽀撑。
在顶节钢筋⾻架的顶端,加焊两道加强箍筋。
钢筋笼在钢筋加⼯场地按设计要求配筋和设计尺⼨制作,主筋采⽤闪光对焊焊接牢固。
箍筋采⽤搭接焊,钢筋搭接长度:单⾯焊接不⼩于10d,双⾯焊不⼩于5d(d为钢筋直径),焊缝厚度⼤于等于0.3d,焊缝宽度⼤于等于0.7d。
受⼒钢筋顺长度⽅向的全长允许偏差±20mm。
加⼯好的钢筋笼在加⼯场地存放,下⾯⽤枕⽊垫起来,并编号挂牌,以防⽤错⽤混。
施⼯时须⾸先清除钢筋连接位置的铁锈、油污、砂浆等附着物。
端头若影响套筒安装,必须矫直、修磨(横肋严禁打磨)
施⼯中要注意上下钢筋笼的位置正确,轴线⼀致,防⽌笼⾝弯折,以避免上提导管时钩挂钢筋笼,造成施⼯困难。
另外,所有连接接头应按规范错开布置,施⼯时控制时间在
5⼩时以内,以免操作时间过长造成坍孔。
钢筋笼内加设加强筋,以保证在搬运、吊放过程中不致变形,并每隔2m按照图纸设保护层钢筋,以保证钢筋笼位置正确,且有⼀定厚度保护层,钢筋笼放⼊孔内,在混凝⼟浇注过程中,应采⽤适当措施防⽌钢筋笼上浮。
加⼯完成的钢筋笼经监理⼯程师检验合格后,⽅可搬运。
搬运钢筋笼时要防⽌扭转、变形、弯曲。
2.钢筋笼⼊孔
钻孔桩经监理⼯程师检查合格后,⽴即吊装钢筋笼。
吊装钢筋笼时采⽤吊车吊装,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避免碰撞孔壁。
钢筋笼接长采取双⾯搭接焊,钢筋笼下到设计位置后,孔⼝拉⼗字线检查钢筋笼中⼼偏位情况,如偏位及时纠正。
检查合格后马上对钢筋笼加以固定,将加焊的钢筋吊环焊接在护筒壁上,防⽌混凝⼟浇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和钢筋笼移动。
13)⼆次清孔
钢筋笼下完定位后下导管,准备灌注混凝⼟。
导管直径在25~35cm之间,导管使⽤前需要进⾏试拼,密封检查试验,保证导管和接⼝严密、牢固、拆卸⽅便。
灌注混凝⼟前⽤测锤复测孔深,保证其桩底沉淀厚度要满⾜规范及设计要求,若不满⾜要求则进⾏⼆次清孔。
清孔采⽤抽浆法,清孔后,直到孔内泥浆指标达到规范规定标准,孔底沉淀厚度要满⾜规范及设计要求,经现场监理⼯程师检验合格后⽅可进⾏⽔下混凝⼟灌注。
14)⽔下混凝⼟灌注
混凝⼟采⽤拌和站统⼀拌制,混凝⼟运输车运送混凝⼟⾄孔⼝。
混凝⼟灌注采⽤提升导管法,导管直径为25cm或30cm,按1~2m分节,节间采⽤法兰盘螺栓联接,灌注前要对导管进⾏⽓密性试验,试验⽆漏⽓后⽅可使⽤。
导管埋深离孔底20~30cm,上设置封底漏⽃,漏⽃容积
(即⾸批混凝⼟⽅量)应满⾜封底时导管埋深⼤于1m。
漏⽃与导管间⽤⽪球做隔⽔栓,封底时采⽤剪球法。
封底后移⾛⼤漏⽃,换上⼩漏⽃,配合混凝⼟输送车灌注混凝⼟。
导管利⽤吊车进⾏提升,要保证导管埋深⼤于2.0m,⼩于6.0m。
灌注过程中要认真填写灌注记录。
灌注混凝⼟前,利⽤导管进⾏⼆次清孔,对孔底沉淀层厚度、泥浆指标进⾏检测,达到要求后,⽴即灌注⽔下混凝⼟。
为延缓混凝⼟初凝时间,提⾼混凝⼟和易性,混凝⼟掺加监理⼯程师认可的缓凝减⽔剂,使混凝⼟初凝时间延⾄7~8⼩时。
灌注⾸批混凝⼟时,导管下⼝距孔底距离宜保持在20~25cm,导管埋⼊混凝⼟中深度⼤于1 m。
混凝⼟灌注过程中,随时控测混凝⼟顶⾯⾼程,导管埋深控制在3m左右,混凝⼟连续灌注,并防⽌导管内形成空⽓囊。
当混凝⼟⾯接近钢筋笼时,要使导管保持较⼤的埋深,并放慢灌注速度,以减⼩混凝⼟的冲击⼒,防⽌钢筋笼上浮。
当混凝⼟进⼊钢筋笼⼀定深度后,应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笼在导管下⼝有⼀定的埋深。
在最后灌注时,要核对混凝⼟的灌注量,使混凝⼟产⽣较⼤的冲击⼒,以增加混凝⼟的压⼒,提⾼混凝⼟密实性。
为了保证桩头混凝⼟质量,最后灌注时导管在1~2⽶范围内上下移动,桩顶超灌1m左右的混凝⼟。
为了减少后期桩头破除的难度,混凝⼟灌注桩灌注完成后,及时⽤特制吸浆泵系统进⾏超灌混凝⼟⽔泥浆的排除,但注意桩顶以上50cm内混凝⼟不得挠动。
15)破桩头
为确保桩顶质量,实际灌注桩顶标⾼⽐设计⾼出0.5~1.0m,凿除此范围内的砼。
钻孔灌注桩施⼯完成后采⽤超声波法对桩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