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__艾青16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赏析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 “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 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 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 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 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 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 华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 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 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
生字词语:
guǎ yè shì shǔn bèi lěi zhuì
寡妇
咽泣
舐吮
蓓蕾
点缀
寡妇: 咽泣: 舐吮: 困乏: 蓓蕾: 点缀:
死了丈夫的女人。 哽咽、哭泣。 舔舐吸吮。 疲乏。 含苞待放的花朵;花骨朵儿。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 人。原名蒋海澄,笔名我伽、克 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 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 最高勋章。
主要的一些作品
• • • • • • • • • • • • •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 1936 《北方》(诗集) 1939 《向太阳》(长诗) 1940 《旷野》(诗集) 1940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 《新文艺论集》1950 《艾青选集》1951 《春天》(诗集)1956 《归来的歌》(诗集)1980 《艾青叙事诗选》1980 《落时集》(诗集)1982 《艾青选集》(1——3册)1986
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的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 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血迹与桃花
艾青诗歌意象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在土地的意象 中不但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最深沉的爱,还凝聚 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最深 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和与探索。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 、美好生活热爱的不息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 促进人类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美的 。”正是从这一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的 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当然,光看这两句,还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 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
接下来就自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血点斑斑夜间”,
是在 “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 的夜间。
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 “饥饿的野兽”, 这个比喻 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 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
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 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 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
作业:
• 生字抄三遍,词语解释抄两遍 • 预习下一课
内容赏析
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 “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
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 “春” ,点出了“桃花” 。 具体句子是: “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 这是实写,也是虚写。 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 虚写: 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
自由质疑、理解:
作者把土地比作野兽是否不当?
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 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 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 “顽强的人之子的 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指什么?革命烈士。 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 命事业的光明前程, 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
“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 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 况。
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 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 的春。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 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
“年轻人的”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 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
“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是:“江南处处是春了”, ——“来自郊外的墓窟”, 但是“春从何处来?” 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血迹与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