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高考历史热门: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营救( 一) 2010 高考历史热门——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营救
模块:时势热门资料+历史考点剖析 +高考真题选编+原创试题操练
一、时势热门资料
当地时间 2010 年 1 月 12 日下午 16 时 53 分 ( 北京时间13 日 5 时 53 分 ) ,海地发生里氏7.3 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地国都太子港西南约16 公里处,震源深度约10 公里,海地总理估计地震中伤亡人数近10 万人。
结合国驻海地稳固特派团( 简称“联海团” ) 总部大楼垮塌,8 名中国驻海地维和人员被埋在废墟中。
1 月 13 日,在美国纽约结合国总部,结合国安理睬在当天公然争辩会正式开始以前,
应安理睬本月轮值主席、中国常驻结合国代表张业遂的建议,结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安理睬
各理事国代表及有关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海地激烈地震中的罹难者默哀 1 分钟。
结合国总部降半旗为海地地震中罹难的人致哀。
一方有难,八方增援,中国和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踊跃行动起来,已经陆续派营救队赶
往海地,睁开营救。
但因为海地目前交通不畅、缺少工程机械,营救的黄金时间(72 小时 ) 正在很快流逝。
二、历史考点剖析( 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海地革命、抗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救助)
( 一) 海地革命
时间 (1791 年 -1804 年 ); 领导人 ( 杜桑 ?卢维杜尔 ); 主力 ( 黑人奴隶 ); 影响 ( 成立拉丁美洲
第一个独立国家,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
( 二) 抗灾减灾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期间拥有防灾减灾作用的水利工程
西门豹渠也称“引漳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浇灌工程,战国早期由西门豹在魏国邺地( 今河北临漳县西 ) 主持兴建,引漳水浇灌邺田 ( 今河北临漳县一带 ) ,以改进盐碱地,发展生产。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是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 约公元前276~前 251 年 ) ,在深入检查研究、总结古人治水
经验的基础上,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在公元前256 年前后建成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月最久、独一保存、以无坝引水为特色的弘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立时的鱼嘴
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隶属工程组成。
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除去了水灾,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向来发挥着防洪浇灌作用。
(2)秦汉期间的地震与地震方向观察
东汉地动仪,又称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屡次,据《后汉书?五行志》记录,自和帝永元四年( 公元 92 年 ) 到安帝延光
四年 ( 公元 125 年 ) 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
惹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子坍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许多亲自体验。
为
了掌握全国地震动向,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汉顺帝阳嘉元年( 公元 132 年) 发了然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台遥测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人制作的同类仪器早1700 多年。
(3)明清的救荒实践与救荒思想
明朝由外国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停推行栽种,使不适合生长稻麦的贫乏土地获得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添,这关于缓解人地矛盾,养活众多人口,
腾出更多土地栽种经济作物,促使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徐光启鼎力推行甘著栽种,他的《农政全书》 60 卷,分 12 门,此中,“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示作者关怀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落。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期间
《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举措
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 《资政新篇》中的抗灾救灾举措( 创办保险事
业和慈善机构等) 。
(2)抗日战争期间
蒋介石命令炸开花园口大堤( 公民党政府为阻截日军的攻击而炸毁黄河大堤的事件,19 38 年 6 月 6 日,日军占据河南开封,直逼郑州,公民党军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堤,但未能
阻挡日军南下,却吞没豫、皖、苏44 县,淹死 89 万人,造成大片的黄泛区 ) 。
抗日依据地困难场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 年,因为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攻击和“扫荡”,
公民党固执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闭,使抗日依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
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 年末,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应”的目标,呼吁
解放区军民睁开大生产运动。
解放区军民睁开了南泥湾、槐树庄、狂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
运动。
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推行军垦屯田。
经过3年奋战,在缺少生产资本和生
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把南泥湾变为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典范。
) 。
(3)新中国抗灾减灾
1959—1961 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致使困难的原由有三个方面,一是1959、 1960、 19 61 年连续三年自然灾祸( 主要灾祸是北方为主的连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
洪水灾祸 ) ,二是苏联撕毁援华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三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
动中的“左”倾错误 ; 中国提出“调整、稳固、充分、提升”的八字目标,最后度过难关。
长江流域葛洲坝、三峡等综合水利工程、黄河流域的调水调沙、“三北”防备林建设、
防备土地荒漠化举措等,都可当作是抗灾减灾工程。
面对 1998 年防灾抢险、 2003 年非典暴虐、2008 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精心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最后战胜了
这些大灾害,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连续稳固地向前发展。
3.世界近现代史:
(1)殖民扩充
殖民扩充固然给亚非拉地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文化观点,但殖民打劫亚
非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造成了亚非拉的长久贫因和落
后状态 ;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除了屠戮和奴役外,还带来了麻疹、流感、百日咳、天花等传得病。
(2)经济危机
1825 年英国迸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57 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迸发 ;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 1921 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连续实行,苏俄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不得不推行新经济政策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其特色是范围特别广、连续时间特别长、损坏性特别大等 ;1973 年因为中东石油危机引起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1997 年东南亚金
融危机和 2007 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都是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的迸发虽了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的必定产物,但经济构造和金融手段等方面,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3)政治危机
恐惧主义 ( “ 21 世纪的政治瘟疫”) 、霸权主义、地域矛盾等,成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影
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睦睦要素。
(4)环境问题
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三废” ( 废水、废气、废渣 ) 污染、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电子产品污
染、核反响堆泄露、太空垃圾等。
(5)自然灾祸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祸频发,人
们主要从科技和体制长进行应付。
(6)多地震国家日本的抗灾体制
防震宣传常态化; 地震监测网络化; 抗震防灾法制化; 损失计算精准化; 逃难场所分别化; 抗震教育普及化。
9 月 1 日是日本的“防灾日”。
每年这天,日本社会各界都要举行防灾
知识讲座、防灾演习、防灾新产品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行各业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
地震发生后,应当做什么 ?在校学生说,钻到桌底下 ; 家庭妇女说,先关掉火源 ; 公司白领说,别盲目向外跑。
灾区之外的大学生说,去灾区当志愿者。
应付地震发生,公司做了什么?建
筑公司说,临街窗户不可以安装易碎玻璃; 家具公司说,提示花费者把高大家具固定好; 通讯公司说,设置专项服务应付震后出现拨打电话顶峰。
地震发生前,个人能做什么 ?日本商铺大
都销售“常备灾祸应急物件袋” ,袋中有饮用水、压缩食品、收音机、常用药品、常用器材、简略帐篷、便携马桶等。
购置并常备这类应急物件袋,一旦地震发生,短时间内能够不依靠营救。
( 三 ) 国际合作与救助
1.目前的国际合作机构——结合国。
2.国际合作应付人类面对的挑战
(1)合作应付法西斯侵略:成立反法西斯联盟。
(2)合作应付人类社会危机:如国际禁毒、非典、甲流、恐惧主义、金融危机等。
(3)合作应付生态环境问题:如全世界天气变暖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荒漠化问题等。
(3)国际科技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草图、和平利用原子能等。
3.国际救助行动和救助机构
(1)对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救助。
(2)在地震、火山迸发、海啸等突发自然灾祸时,一方有难,八方增援,为受灾国供应
人道主义营救人员、资本和物质。
(3)世界银行、国际钱币基金组织:国际钱币基金组织的主旨是稳固国际钱币系统,在
钱币问题上促使国际合作,对在国际进出出现临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国际中兴开发
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早期的主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中兴,以后则转向全世界性的发展救助,为成员国提长久货款和技术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