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道)
摘要目的:探讨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3例年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预后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岁、20岁及25岁。
复发1~4次,最后病理诊断均为乳腺叶状肿瘤,1例良性,2例交界性(中间性)。
结论: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容易复发,不易转移。
诊断要根据组织学特征、肿瘤大小、边缘状态、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等综合评估,要与幼年性纤维腺瘤和管内型纤维腺瘤等鉴别。
确诊后应做扩大切除。
关键词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复发诊断
临床资料
收集1998~2008年病理診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所有病例,并重新进行分类,发现符合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且年龄4个/10HPF,3例均未见坏死及出血。
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乳腺叶状肿瘤,良性。
2例为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中间性或低度恶性)。
并在病理报告中附加了说明,相当于以前的低度恶性叶状囊肉瘤。
③免疫组化:CK,上皮阳性,间质均阴性。
Vimtin,上皮阳性,间质均阳性,S100,均阴性,
讨论
鉴别诊断:①幼年型纤维腺瘤:本文报道的3例病例年龄普遍较低,平均20岁,因此首先需和幼年型纤维腺瘤鉴别,幼年性纤维腺瘤也称青少年型纤维腺瘤或青春期纤维腺瘤。
一般见于月经来潮前后1~3年,平均年龄14岁,主要特点是肿瘤生长快,体积较大,多>5cm[1]。
主要镜下特点是上皮细胞可增生为多层、低乳头状等,间质纤维母细胞亦增生活跃,并可出现核分裂,易误诊断为叶状肿瘤,但是和叶状肿瘤不同的是,幼年型纤维腺瘤大都具有管周型生长方式,而且上皮增生是一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有些上皮呈簇状突起凸入管腔内,间质细胞无导管周围聚集现象,镜下观察时需要仔细寻找管周型生长的导管,其二,若是管内型生长,间质增生明显时要仔细观察细胞增生的程度和异型性、核分裂,周边有无浸润等。
这二者的鉴别很重要,因为幼年型纤维腺瘤单纯切除肿瘤就已足够,尽量保留其周围的正常组织,但叶状肿瘤即使良性也需要扩大切除周围正常组织。
②管内型纤维腺瘤和巨大纤维腺瘤:其基本病变与纤维腺瘤管周型比较类似,如果肿瘤体积不大,间质增生不十分明显不容易与纤维腺瘤鉴别。
以前诊断的巨大纤维腺瘤按WHO新分类法或是纤维腺瘤或是良性叶状肿瘤,一般不再用。
叶状肿瘤的基本形态和管内型纤维腺瘤是一样的,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维腺瘤[2]。
12.5%的叶状肿瘤患者曾患过乳腺纤维腺瘤,在同一肿瘤中,21.0%的病例可同时见有纤维腺瘤的存在,间质过度增生,由此而形成裂隙和分叶状结构是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是重要的鉴别点。
叶状肿瘤可有上皮下幼稚细胞带,而纤维腺瘤见不到,叶状肿瘤的上皮性腺管被挤压成长而不规则的裂隙,一般不短于1个半低倍视野或更长,有囊内瘤的特征,而腺纤维瘤的分枝短,多不超过3/4个低倍视野,叶状肿瘤间叶性瘤细胞密度较
大,高倍视野下所占面积>20%,而腺纤维瘤<10%,间质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不多或没有[3]。
③间质肉瘤: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等。
首先从肉眼观察上来看,这些肿瘤一般不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没有明显裂隙,大部分呈均质,细腻鱼肉样,另外从镜下观察,主要是梭形细胞肉瘤样增生,没有上皮和导管成分,而叶状肿瘤多少都会有上皮成分的。
诊断体会:年轻患者最常见的乳腺肿瘤是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发病率低且年龄多40岁,因此<30岁的叶状肿瘤第1次手术后特别容易误诊,一般是复发后才想到此肿瘤,主要原因是和管内型纤维腺瘤形态上不易区别,尤其是良性的叶状肿瘤。
一般纤维腺瘤表现为境界清楚质硬的肿块,其直径通常<3cm,而叶状肿瘤体积较大,甚至巨大,但也有<5cm者,因此,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
另外,叶状肿瘤的良性和交界性之间的判断也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两者之间区分有一定困难,需要凭肿瘤自然史及大小,形态,切面,周边浸润,细胞增生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出血坏死等综合考虑,做出恰当的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本病的变诊断无太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4-1676.
2 何建军.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108-1111.
3 史凤毅,叶海军,柴薇,等.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