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引领高效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建学习支架,引领高效学习作者:张步明
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21年第01期
【摘要】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形成丰富的知识网络体系。

高中数学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分支众多,难度较大。

为了做到高效学习,应在教学中引入学习支架这个辅助载体,助力学生数学活动的完成。

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支架的构建方式及其应用。

【关键词】学习支架;高中数学;高效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搭建学习支架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构建数学情境,导入课程;第二,搭建支架,探索知识;第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第四,相互合作,深入理解;第五,评价总结,提升效率。

下文介绍支架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

一、科学定位,增加学习体验
在搭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地定位“教”和“学”的关系,在课堂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配充足的时间。

从搭建学习支架的步骤中也可以看到,该模式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以,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要进行重新定位。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领导者、调节者、倾听者的身份,而学生扮演主导者、表达者、分析者的身份。

如此,學生会收获很多新奇的学习体验,数学课堂会重现活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与方程》重点是介绍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

这些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忽略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不够深入。

支架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变”与“不变”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引入“椭圆”的概念。

播放动画之前,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坐标系上有两个点,分别是F1,F2,都在x轴上,关于原点对称。

此时,坐标系中还有一点M,满足|MF1|+|MF2|=h,h是一个常数。

接下来,学生会看到M在坐标系中的运动。

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M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2.在轨迹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不变的?
3.这些变量和不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几个问题都从椭圆定义中的关键出发,比如,“点”“和”“常数”这三个词。

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椭圆的特点,再和定义作对比,加深内在联系,如此,概念支架的构建就完成了。

二、立足发展,优化教学设计
支架的构建涉及对新旧知识的处理。

数学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学设计,凸显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立足学生的发展,把一类题型的解决办法归纳在一起,构建了思维、方法发展的学习支架。

三、实时诊断,促进理解掌握
学习支架应该具备动态的特点,能够实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果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困难,现有的学习支架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学习支架,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动态调整学习支架的构建。

支架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但是,数学教师着力为其注入新鲜的能量,使得该教学模式的内容日渐丰富,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收获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石小江.紧扣学情搭建“支架”,打造有效数学课堂[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