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不倒树
司玉笙
那是双小手。
那双小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教材……
蛮七叔看见那本书晃到跟前,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冰冷的空气中浮起:
“老师,这个拼音印错了,‘花果’注成了huagou。
”
“这孩子——课本上咋会错呢?!”
“是错了……”课本再举,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尖。
蛮七叔将眼瞪大,视线拐向被教材挡住的那张秀气的透着天真的脸。
干裂粗糙的手与冻得萝卜似的手指相撞,一股凉意迅即转成了颤儿闪遍了全身——他在这儿教了近三十年的小学,还是头一次遇上学生“挑刺”,且是个女孩子。
这令他很难堪:一张张简陋的“课桌”后,二十几双眼睛都亮了。
“教材上还会出错么?”蛮七叔自言自语地道。
接了那教材,拿到门口处细看。
看了一会儿,又查查翻得烂糊糊的字典,说:“是错了……”说罢,他便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
咳着,他的身子弯成了一棵树。
女孩儿叫玲子,是邻庄的。
玲子每天背着个打补丁的书包早早就到了,扫地擦桌子。
鞋上老沾着泥巴。
蛮七叔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班主任。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偏爱,尤其是玲子。
见了玲子,心里还生成一种莫名的感觉,带出三分不安,好似欠了她什么。
借口奖励,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钱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他还是民办教师。
玲子上到五年级,家里人不让她上了。
开学几天不见玲子的影儿,蛮七叔倒坐不住了,便买了一个书包、一杆钢笔去玲子家。
进了院,蛮七叔四下里瞅瞅,问:“玲子呢?”
“下河放羊去了……”玲子娘见蛮七叔还夹着书包,脸上就起了一片红:“女孩子家,不当睁眼瞎就中,再上还不是这?”
“不让她上,不怕毁了她?”
“有啥法儿?光学费一个孩子一年下来就抵一只羊……”
蛮七叔说:“让她上吧,俺想想办法……”听得一阵儿羊叫唤,大大小小七八只山羊串着对儿涌进院子。
玲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本书!
“玲子……”
“老师!”
玲子娘抹了抹眼,说“快给老师磕个头……”
于是,玲子背上了新书包。
次年,玲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
初中得去镇里上,蛮七叔很难再见到玲子。
又过三年,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
到了这把年纪,蛮七叔身上的老病就显山露水了,不住地兴风作浪。
又赶上“民转公”,集中在县里考试,就趁着去瞧看瞧看病。
从医院出来,蛮七叔折进了一个小饭棚要碗素面。
刚坐定,就听到一声“老师”在耳畔炸响。
眯细了眼看,身子又那么颤了一颤。
“玲子,你咋在这儿?”
玲子硬挤出个笑,说:“家里急,上完半学期就退了,在这儿帮厨……”
蛮七叔听着,张大嘴直咬,脸色都变了,半晌才说:“你是个好学生,还给俺纠正过一个错……”
“老师,那不是你的错!”玲子喊,突然下跪,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着蛮七叔送她的那个书包。
书包很旧了,也打上了补丁。
蛮七叔不知道,书包里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一笔不落。
“老师,我欠你很多账……”“不欠,不欠,你啥都不欠……”蛮七叔慌着拉玲子,可拉不起来,自己也在剧烈的咳嗽声中矮了下去……
从县城回去后的不久,蛮七叔在一天夜里悄然离世。
他走后的第三天,他站过的讲台上又站起了一个人,那人就是玲子。
玲子就像一棵树……
(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蛮七叔翻了字典,发现课本上的注音是错了,这时候他“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此处的“咳嗽”既说明他身体不好,也表现蛮七叔读错了字音有些内疚。
B.蛮七叔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除了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因为心中总有些不安,为没有给玲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安。
C.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乡村小学很难有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蛮七叔为乡村小学取得的成绩高兴。
D.玲子放羊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表明她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而她打工时,包里的本子上还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账目,表明她记着蛮七叔对她的好,对她的希望。
E.玲子辍学,最终只做了一个乡村教师,这似乎并非是蛮七叔的希望。
玲子曾是那样的聪明,却没有继续深造,小说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
这篇小说传达出一个乡村学校怎样的困境?请分条列举。
(6分)
答:
(3)小说中的蛮七叔具有怎样的品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小说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为树?题目为“不倒树”有什么深刻含义?(8分)
答:
参考答案:
(1)(5分)C 、 E (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C ,蛮七叔饮酒,主要是为玲子高 兴,她有出息,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当然也不排除为学校的荣誉高兴。
E ,玲子接过蛮七叔的教鞭,教起乡村的孩子,这没有辜负蛮七叔的希望,蛮七叔地下有知,会很欣慰。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散文的“散”与“文”(节选) 朱向前
⑴为什么叫“散文”?——先哲有言:“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
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
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
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⑵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构,无则扭捏作态终是废话。
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一个人的全面展
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
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做出真散文来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同意这样一种说法的: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
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一副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的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
⑶就像大自然,春天的繁华热闹,夏天的炎热躁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清淡宁静;亦如太极高手,内心深厚却从容不迫,没有了虎气,没有了狮吼,只剩得了鹤步的悠闲。
故而,我们读中年以后的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就更能体会“愈老的姜愈辣”这句话的内涵了。
就以当前文坛论,几把做散文的好手也大都是年届不惑之后才更见出炉火纯青的火候的,无论是余秋雨的底蕴丰厚,还是张承志的沉郁苍凉,也无论是贾平凹的清淡古稚,还是周涛的气势恢宏,莫不可作如是观。
从此一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少年来说,倒未觉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原载200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与第⑴段中划线句子含意不太接近的是()(3分)
A、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关系不是太大。
B、散文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
C、散文是一种散漫的文体,是一种自由的文体。
D、散文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
2.下列说法中,能说明“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一组是()(3分)
①中老年在才情、学养等方面有优势;②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③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④中老年有一副审美的心情与眼光;⑤中老年有秋天般的清淡宁静;⑥中老年对人生充满激情与思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3.下列各句都是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项是()(3分)
A、“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
B、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做出真散文来的。
C、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
D、散文对于青少午来说,倒未觉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参考答案:1.C
2.B(好的散文与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故②错;激情属于诗歌,故⑥错)
3.B
3. 汤市长坐大巴
范子平
汤市长原来也没想去坐公交车,因为市府有皇冠轿车、宝马轿车,还有奔驰中巴……他就是真的想坐公交车,恐怕办公室也不敢给安排。
因为,汤市长的安全与健康关系到全市的大好形势,关系到三级干部会的主题报告质量,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增长指标,关系到……多了!
但今天汤市长还真是坐了公交车,坐了那辆摇摇晃晃的9路公交车。
说起来事情也很平常。
汤市长的一位大学同学路过这里下榻万弦湖宾馆,昨天他陪客人吃了饭、聊了天,今天傍晚来送行。
正好司机的孩子生了病,他就让司机先回家看看,帮忙照料照料,等电话。
送走客人,走出火车站,广场四处华灯璀璨,宽广的马路还像白天一样车水马龙,远处的路灯也一溜溜地亮了起来,把这个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
他掏出手机正要喊司机过来,又想现在一天到晚都是坐,坐办公室、坐会议室、坐小车,趁今晚没有什么紧要事,干脆就在街上走走吧。
他收起手机,信步朝来路溜达过去。
谁知自己的身体还真是不顶用,还没有过两个十字路口,就觉得腰酸腿沉步子迈不动。
他暗自好笑,自己当年当知青,可是曾连续步行一百多里路上山拉煤的,唉,好汉不提当年勇!他又掏出手机正。
想。
喊司机。
正在这时,见一对中年夫妇走过来,一人扛一个大鱼皮包吃力前行,看年纪不比自己小。
男子歪着头在领口上擦拭一把脸颊上的汗道:“不走了,坐车坐车!”女子道:“一坐又是两块钱!”但包裹太沉重,无奈还是在站牌前停住,正好一辆9路车驶来。
这9路车市府门口就有站牌,由此汤市长知道是通往市府的。
看中年夫妇挤上了车,汤市长突发奇想,这也是“坐车”,你看那中年夫妇还差一点儿就舍不得坐呢!自己何不也坐一趟公交车?就是光为了体验下情也值得!他心想意到,马上随着中年夫妇上了车。
人群伴着难闻的气味立即夹紧了他。
他掏出一块钱买票,刚把票拿到手中,就听中年夫妇和售票员吵了起来。
原来是售票员要他们为两个大包裹再买票。
两人一犹豫,售票员的难听话就像污水一样兜头浇来:“坐不起车别来占地方!”汤市长正。
想。
说这打工的也怪不容易,放人家一马嘛。
可是还没来得及开口,那男人忙不迭补了两块钱。
人群拥挤,没有人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几个嬉皮赖脸的小伙子在人群中老鼠似的钻来钻去。
汤市长忽然想起自己这座城市是刚刚被评为“文明礼貌城市”的,脸上有些发热。
正想高声讲些啥,忽然想起在这里边不会有人听,还是多了解了解情况吧。
过了两站路,那几个嬉皮赖脸的小伙子挤挤擦擦正准备下车,忽听后边爆发一阵哭声:“老天
爷,钱包叫偷了哇!”看来正要下车的几个年轻人是贼,汤市长正想上前拦阻,不知道谁握住了他的手脖。
原来是一位老者,一直到那伙贼下去,才低声对他说:“可不敢乱惹事,那一天就为这个动了刀子,咱哪里会是对手?”动了刀子?咋没有听公安局汇报?汤市长又一想,就是,一般小刑事案件哪会到他这个一把手面前?公安局要汇报这些琐事,自己还不得批评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但这其实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啊!
下车的时候,他费尽气力才挤到车门口。
刚刚跳下车,自动门就呼的一声关上,夹住了他的外罩,他着急地嘭嘭敲门大喊,才又把门喊开。
售票员不知道在里边嘟噜了一句什么,才又关门开车。
他虽然很重视人生修养,这时也不禁骂道:“他妈的!简直没有人性!”但为什么会这样?前一段时间创建“文明礼貌城市”,全市的报纸、电视、广播、会议一直在鼓吹、在宣传、在教育呀!
第二天上班,汤市长到卫生间大便完,正。
想。
出卫生间的小门,忽听到外边有两个人说话:“昨天我见个人坐公交,像咱汤市长!”“带秘书没有?有电视台记者没有?”“都没有,就他一个。
”“那不可能!你肯定看花眼了!相像的人多了!”“那趟车还有小偷作案,我看他也没吭声;下车时,叫车门夹住衣裳也没办法,大声哀求才给他放开呢!”“我说吧,看看,真是汤市长,一个电话,公安刑警不呼呼啦啦开过去?再说,要不是上电视,他会上那种车?”“就是!车上看着像,想想觉得不可能。
就说是体验民情,不前呼后拥那还叫市长?”
两个人说说笑笑出去了,汤市长陷入了沉思……
(摘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使得各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其中对公安局长虽未进行正面描写,但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善于欺上瞒下的干部。
B.中年夫妇扛着两个大鱼皮包吃力前行,不舍得花钱坐公交;上了公交后又不愿意为包裹买行李票。
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这对夫妇吃苦耐劳、节俭,但却斤斤计较、十分小气的性格。
C.小说以“汤市长陷入了沉思……”结局,让我们更好地观照现实,反思社会,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这也正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留白”艺术。
D.当汤市长正要上前拦阻偷钱包的贼人时,一位老者出于好心劝阻了他,是怕他斗不过年轻贼人。
从老者的讲述、市长的亲历中,可以窥见该市复杂堪忧的社会治安状况。
E.现实生活中,市长乘车尴尬、狼狈至极;在市民、职员想象中,市长乘车威风八面、前呼后拥。
强烈的对比中,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中先后有五次写汤市长“正想”,但每一次都未能成功付诸行动。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小说中的汤市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干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倒数第二段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内容、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参考答案:
(1)E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细致刻画了汤市长的心理活动,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但又有些脱离群众的市长形象.③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给故事进展设置障碍,使得其他人物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表现了小说的张力.
(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3)汤市长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但又有些脱离群众的市长形象.具体表现在:①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较少,有些脱离群众,有些官僚作风.如:“汤市长原来也没想去坐公交车,因为市府有皇冠轿车、宝马轿车,还有奔驰中巴”,“一天到晚都是坐,坐办公室、坐会议室、坐小车”,“公安局要汇报这些琐事,自己还不得批评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②内心富有正义感、荣誉感、和同情心.如:“正好司机的孩子生了病,他就让司机先回家看看,帮忙照料照料,等电话”,“汤市长正想说这打工的也怪不容易,放人家一马”,“看来正要下车的几个年轻人是贼,汤市长正想上前拦阻”,“汤市长忽然想起自己这座城市是刚刚被评为'文明礼貌城市'的,脸上有些发热”.③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如“这其实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啊!”
(4)一,小说倒数第二段这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是:①在结构上,照应、再现了上文汤市长坐大巴车的尴尬现实,并为下文汤市长的沉思做铺垫.②在内容上,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现实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③在手法上,通过两人的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了领导与百姓生活方式的天壤之别,暗示了领导和百姓之间的隔阂,深化了小说主旨.
二,本段主要表现了领导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现象,我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脱离群众的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需要纠正和防范.
(1)A“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善于欺上瞒下的干部”于文无据.B“斤斤计较、十分小气”无中生有.D“可以窥见该市复杂堪忧的社会治安状况”以偏概全.
(2)解答时要从情节、人物、艺术效果几方面作答.五次“正想”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设置悬念、使情节一波三折.
(3)解答时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汤市长这一人物形象.如:“公安局要汇报这些琐事,自己还不得批评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表现他的脱离群众、官僚作风,“正好司机的孩子生了病,他就让司机先回家看看,帮忙照料照料,等电话”表现他对下属的体贴,“汤市长正想说这打工的也怪不容易,放人家一马”表现他具有同情心,“看来正要下车的几个年轻人是贼,汤市长正想上前拦阻”表现他有正义感,“汤市长忽然想起自己这座城市是刚刚被评为'文明礼貌城市'的,脸上有些发热”表现他的荣誉感.
(4)第一问,题干要求是“从结构、内容、手法上作简要分析”,在结构上照应前文,并为下文铺垫;内容上主要增强批判性;手法上运用了侧面烘托,深化小说主旨.第二问,解答时要立足本段所写现象,联系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看法.本段主要表现了领导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现象,我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脱离群众的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需要纠正和防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
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
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
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
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
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
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署忠为巴陵太守。
华皎之举兵也,忠预其谋。
及皎平,高宗以忠先有密启于朝廷,释而不问。
五年,陈军北伐,忠将兵出西道,击走齐历阳王高景安于大岘,逐北至东关,克其东西二城。
进军蕲、谯,并拔之。
径袭合肥,入其郭。
进克霍州。
以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
十一年,加北讨前军事,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步骑趣淮南路。
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入为领军将军,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邑三千户。
出为吴兴内史,加秩中二千石。
及隋兵济江,忠自吴兴入赴,屯军朱雀门。
后主召萧摩诃以下于内殿定议,忠执议曰:“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
宜且益兵坚守宫城,遣水军分向南豫州及京口道,断寇粮运。
待春水长,上江周罗殉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计矣。
”众议不同,因遂出战。
及败,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
”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
忠辞云:“臣处分讫,即当奉迎。
”后主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久望不至。
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仍引擒虎军共入南掖门。
台城陷,其年入长安。
隋授开府仪同三司。
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陈书·任忠传》,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B. 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C. 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D. 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 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B. 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地区;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C. “邑”和“秩”都是古代帝王对有功的臣子的赏赐,其中“邑”属于赏赐给臣子的禄米粮食,“秩”是分封给臣子的封地。
D. 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明清时专指知府。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景作乱,任忠随主帅击败叛军和土匪的攻击,为坚守国土、收复京城立下汗马功劳,被皇帝授予荡寇将军的头衔。
B. 陈朝军队北伐,任忠从西路出击,击败历阳王高景安,将其追赶到东关,因为有功被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
C. 隋军渡江南侵,任忠主张坚守,不宜出击,等待敌人粮断援尽,我军后援到达,一定会打败敌军。
但众人没有采纳任忠的建议,仓促出战,导致失败。
D. 任忠向后主表示出城部署好军队后就立即迎接后主,结果任忠向隋将韩擒虎投降,并带领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入南掖门。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
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
参考答案:
12. D 13. C 14. C
15. 任忠小时候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不被乡里人看重,长大后,他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人。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周”“王延贵(人名)”“众”“援(援军)”“忠(人名)”“后主”“位”“镇南将军”“鼓吹(鼓吹乐队)”,虚词“为”“之”,再结合本句意思:周朝派遣王延贵率领军队为援军,任忠大破敌军,生擒延贵。
后主即位,加封任忠为镇南将军,供给一部鼓吹乐队。
句子可以断开为: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故选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C项,“其中‘邑’属于赏赐给臣子的禄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