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欧阳军;彭明福
【摘要】Learning the 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is a premise to lear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know about ancient society. However,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Reform, students don't like study because of the outmoded ideas of some teachers inmiddle school. Finding out the new teachingmethods isanewtryinthenewsituation. Grasping thelawandteachingmethodsisthekeytopromotethe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inthe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摘学习文言文是学习古代文学、了解古代社会、传承古代文明的前提。
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不少中学语文教师仍然观念陈旧,教法单一,学生学习倦怠,效率低下。
探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是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行的一种尝试。
把握规律,教给方法,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2)001
【总页数】4页(P90-93)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作者】欧阳军;彭明福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中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文言文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沉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它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
学习文言文是学习古代文学,了解古代社会,传承古代文明的前提,因此,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教材编排上,初中语文教材编选了40余篇古代诗文;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更是占了40%的分量。
可见,语文新课改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
出了新的要求:
1.1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新课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强调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1.2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角色关系
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活动与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1.3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4 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十年了,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也已经五年多了,可是,语文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
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学生学习倦怠,教师束手无策,多数学生仍
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究其原因,并非文言文枯燥乏味,而是文言文的教学存在诸
多问题,致使学生陷入了“学不会,不会学,不想学”的怪圈。
究其原因,有学生的原因,有高考制度的原因,但根本的还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考制度对文言文教学影响巨大
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主要考查方法是解释字(词)义,或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有时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有时采用主观性题型,这就使得教师只把入选的文言文当做语言文化知识的范例来讲。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系统地讲清文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常即可,忽视了文章的艺术和人文因素,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输式”,这就导致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烦、惧怕、排斥的心理。
2.2 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根本改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老师们也尝试着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文言文教学仍然施行“师讲生记”的传统方式,造成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文言文教学失去应有的韵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与方法的缺失
由于文言文距离今天时间久远,其内容与表现形式很多学生都感到晦涩难懂,加上学习方法的欠缺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与兴趣,多数学生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去学习,很少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势必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智慧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探讨文言文阅读教学新方法,是笔者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行的一种教学尝试。
3.1 重视文言文诵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感与诵读能力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良好语感的形成主要靠多读、多思、善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
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应从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三个方面入手。
读准读音。
应重点指导的内容一是通假异读,如“将军被坚执锐”中“被”读
“pī”;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
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 g”;四是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如否定副词“不”。
从句子结构和句读把握停顿。
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
停顿处为“读”。
这里的“句读”,即为现在的标点符号。
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例如,句首语气词和“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
如“若失/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如“今/齐地/方/千里”。
律诗、绝句和词曲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根据句式和句末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如《醉翁亭记》中以“也”结尾的句子的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等。
3.2 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能力
尽管文言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多,但只要善于归纳总结,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特征和规律,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和自主学习方法,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
教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的方法。
字词句的含义是指文言字词句在使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意义。
文言词语有实词和虚词之别。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它们的含义都比较稳定,往往能独立使用。
学生只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的变化、词性的活用等相关知识,通过联系上下文,参看课本中的注解,基本都能理解。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大多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其语法作用却很大。
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用法,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其”①在名词前用作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他(它)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前用作副词,加强语气。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师
说》)③在分句之间?用作连词。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文言文字词句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引导学生巧妙掌握。
教给学生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通假字”是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假”即是“借”,有“代替”的意思。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如《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今义是“跳蚤”之意,而把这个词放回原文中,它应该作“早”义讲,这里的“蚤””就是“早”的通假字。
区分通假字的方法是: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找到它的本字。
帮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规律。
词类活用的实质就是词性的变化,而词性的变化又是相对这个词过去和现在的意义而言。
如果单就文言文句中的某个文言词来说,按我们现在的词性划分标准来看它是一种词类,在文言中却是另一类。
例如,名词动用——这些词现在看来是名词,在文言句中却当动词使用,我们就称之为“名词活
用为动词”。
如《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在现代汉语中它应是名词,指“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而在文言句中,必须翻译成“游水、游泳”,句子才顺通,可见“水”是以名词身份充当动词角色,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羞”原为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用作意动,即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词类活用现象动词活用作名词、名词活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几种。
词类活用这这语法现象主要是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几类词性之间进行。
教师可从文言词语的词性入手,根据其变化特征,帮
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教给学生甑别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古今异义词是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的词。
如:《出师表》中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句中的“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
”今义为“十分憎恨”。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卑鄙”、“然则”、“妻子”等。
甑别的方法是:在现代汉语中连在一起使用的双音节词语,如果出现在文言文句子之中,大多是古今异义词。
教给学生判别文言句式的方法。
文言文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
特殊句式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大类;倒装句又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
文言句式的确定,应在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可以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餐也许会吃掉一石粟米。
”句中的“千里”是“马”的定语,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应放在中心词前面,而在文言文中却把它放在了中心词“马””的后面,属于定语后置句。
无论哪种特殊句式,其辨别的方法都是:用翻译后的句子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相对照,找出其特征,就能分辨出其属于哪一种文言句式了。
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能力,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能力,老师需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与方法:①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如“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的“庆历四年”、“腾子京”、“巴陵郡”。
②古代汉语词以单音节为主,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如“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译为“学习”。
③文言文省略句在翻译时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便舍船,从口入。
”句首省略了主语“渔人”。
④原文中有的词语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除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⑤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句,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位置调整过
来。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等倒装句,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
如“句读之不知”,应翻译为“不知句读”。
3.3 教给学生赏析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赏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需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赏析文言文的方法。
赏析优美意境的方法。
首先,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合理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再现;其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结合诗意做具体分析,切记空洞。
赏析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方法。
首先,准确指出诗歌用了何种手法;?其次,结
合课文阐释诗文作品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分析此手法对传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赏析语言特色、风格的方法。
首先,用一个词准确概括诗文的语言特点,如“清新”“质朴”等;其次,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分析此手法对传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和效果。
赏析传神字词的方法。
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其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轻松愉快地学好文言文,这不仅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继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而学生的提高人文修养。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钱威,徐越.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