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蛋鸡常见疾病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2期浙江畜牧兽医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
好、身体健康、适宜配种的母兔轻轻放入公兔笼内进行配种。

不能将公兔放入母兔笼内进行配种,若将公兔放入母兔笼内,公兔因环境的改变,容易影响性欲活动,甚至不爬跨母兔,导致配种失败。

5.3 配后处理 配种结束后,立即在母兔的臀部用力拍一下,母兔后体一紧张,即可将精液深深吸入,有利于精子从阴道向子宫方向移动,并防精液逆流。

尔后将母兔从公兔笼内取出,检查外阴部有无假配,并将母兔送回原笼,及时做好配种登记工作。

5.4 复配 为了确保母兔妊娠和防假孕,要进行复配。

复配的方法有两种。

5.4.1 重复配种 在第1次配种后6-8h再用同一公兔重配一次。

据试验,重复配种的受胎率可达95%~100%。

5.4.2 双重配种 第1次配种后10min左右再用另一公兔作第2次交配。

据试验,采取双重配种的受胎率比单配可提高25%~30%。

此法只适于商品兔生产,因为作种时无法判断父系的血缘。

6 搞好妊娠检查
及时判断母兔是否怀孕,若未怀孕,应及时进行补配。

可采用外部观察法和摸胎法检查。

张玉荣
(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农业办公室,441800)
笼养蛋鸡常见疾病防治
1 笼养蛋鸡疲劳症
1.1 诊断要点
1.1.1 发病原因 饲料中钙、磷和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比例不当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温、严寒、疾病、噪声、不合理的用药、光照和饲料突然改变等应激均可称为本病的诱因;主要发生在母鸡,尤其是体型较大的母鸡;产蛋高峰期发病率可达2%~20%。

1.1.2 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产软壳蛋、薄壳蛋,鸡蛋的破损率增加,但食欲、精神、羽毛均无明显变化,甚至产蛋量也无大的变化。

之后,病鸡长期产蛋后站立困难、爪弯曲,运动失调,躺卧、侧卧,麻痹,两肢伸直。

临床上偶尔会见到最急性死亡的病鸡,通常见于初产鸡群或产蛋较好的鸡群。

病鸡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发生死亡,特别是高产蛋鸡死亡率越高。

1.1.3 病理变化 解剖时骨骼易断裂,腿骨、翼骨和胸椎易碎、骨折,瘫痪。

胸骨常变形,在胸骨和椎骨的结合部位,肋骨特征性的向内弯曲。

喙、爪、龙骨变软,肋骨和胸骨结合处形成串珠。

有时还可见血凝不良。

1.1.4 血钙变化 病鸡血钙水平低于正常值的19~22mg/100mL,有时降到9mg,甚至更低。

1.2 防治
1.2.1 改善饲养管理 消除病因,保证全价营养和科学管理,促使育成蛋鸡在性成熟时达到最佳的体重和体况。

制定并遵循严格的光照制度,并一直持续到产蛋期结束。

从20周龄开始,每周光照时间延长0.5-1h,确保进入产蛋期后光照时间每天达到14-16h,光照强度至少控制在10勒克斯。

1.2.2 改善饲料配方 及时补充适量的钙、磷或调整钙、磷比例,确保钙、磷代谢正常。

蛋鸡开产前2-4周,饲喂预开产日粮,确保含钙量2%~3%;产蛋率达到1%时,逐渐过渡到使用产蛋期日粮,确保笼养蛋鸡高产期日粮中的钙不低于3.25%(其他时期不低于1.6%),并保证把钙、磷比例控制在6.5∶1.0。

给蛋鸡提供粗颗粒石粉或贝壳粉,颗粒大于0.75mm,并保证粗颗粒钙质占总钙量的1/3~2/3。

粗颗粒石粉可以提高钙的利用率,还可防止饲料中的钙质分级沉淀。

炎热季节,鸡的食欲差,采食量低,可以将粗颗粒钙质按饲料消耗量的1%均匀地撒在饲槽中,刺激鸡群食欲,增加进食量。

1.2.3 强化监测 平时做好血钙监测,特别是发现鸡群中产软壳蛋时应及时监测。

当血钙低于正常值时,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

,一般每千克饲料添加2000IU比较合适,并持续添加1个月以上。



浙江畜牧兽医2019年第2期
1.2.4 改变饲养方式 将病鸡从笼养变成地面散
养,并补充骨粒或粗颗粒钙质(石粉、贝壳粉、碳酸钙等),绝大部分能够自行康复。

2 脂肪肝综合征
2.1 诊断要点
2.1.1 发病原因 笼养蛋鸡运动受限,且长期饲喂碳水化合物过高的日粮,导致脂肪过度沉积,是造成脂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同时,饲料中的蛋氨酸、胆碱和维生素E、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
12
等含量不足或缺乏,都可是大量脂肪沉积于肝脏;此外,环境高温、鸡群受惊、激素平衡失调、饲料中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均可诱发本病。

2.1.2 症状 主要散发于高产笼养蛋鸡群。

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出现死亡鸡只,应激、受到惊吓时死亡更多。

一般发病鸡群体况良好,产蛋突然下降,冠、髯贫血或发黄并挂有皮屑。

高产鸡的死亡率较高。

2.1.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冠、髯、肌肉苍白,肝脏肿大、油腻,呈黄褐色,表面有出血点,质脆易碎,包膜破裂,腹腔中有大量凝血块,并部分地包着肝脏,腹腔周围和内脏周围有大量脂肪。

2.2 防治
2.2.1 改善饲料配方 保证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营养性添加剂足量供应。

对发病鸡群,饲料中补充添加氯化胆碱22~110mg/kg,连续饲喂7d;或每吨日粮中补充添加氯化胆碱1000g,维生素
E10000IU,维生素B
12
12mg,肌醇900g,连续饲喂7d;或每吨饲料中补充添加氯化胆碱550g,硫酸铜
63g,维生素E5.5g,维生素B
12
3.3mg,DL 蛋氨酸500g,连续饲喂10d。

在易发生本病的鸡群,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小麦麸、苜蓿粉或酒糟,有助于本病康复。

严禁使用霉败饲料。

2.2.2 限制体重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鸡群使用不同配方日粮,以限制饲喂量,保证体重适当,同时保证日粮中足量又不过量的胆碱、蛋氨酸等嗜脂因子。

3 啄癖
3.1 诊断要点
3.1.1 易发鸡群 本病在笼养蛋鸡中轻型品种鸡发生率高于中型和大型鸡。

3.1.2 发病原因 饲养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缺乏,舍内光线太强,维生素、矿物质、含硫氨基酸或纤维素不足,饲料中玉米过多,只喂颗粒料等,均可造成蛋鸡啄癖。

3.1.3 症状 笼养蛋鸡出现的啄癖表现形式多样,常见有啄羽、啄肛、啄蛋、啄趾等。

幼龄蛋鸡在开始生长新羽毛或换小毛时、产蛋鸡在盛产期或换羽期,多见啄羽,鸡自食或互啄羽毛,可见背后部羽毛稀疏残缺,新生羽毛更粗硬,品质差;产蛋鸡尤其是产蛋后期的鸡,多见啄肛,有的鸡在拉稀、脱肛、交配后发生自啄或啄其他鸡只,群起而攻,造成死亡;产蛋高峰期多见啄蛋,多因饲料中缺钙或蛋白质不足;幼龄鸡多见啄趾,引起出血或跛行。

3.2 防治
3.2.1 断喙 断喙是预防啄癖的必备手段。

断喙在1-12周龄均可进行,但不要超过14周龄,否则可引起大出血,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

通常情况下,要进行两次断喙,10日龄前后进行第1次断喙,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到7-8周龄或10-12周龄前后再进行一次补充修喙。

断喙后在料槽加满饲料,防止雏鸡啄食到槽底引起创口疼痛或出血。

为避免出血,可在每kg饲料中添加2mg维生素K。

3.2.2 保证日粮全价营养 如果蛋白质和氨基酸尤其是含硫氨基酸不足,则需要添加豆饼、鱼粉、氨基酸等;如果是因缺乏铁和维生素B

引起的啄羽癖,则每只成年蛋鸡每天给硫酸亚铁1~2g和维生
素B

5~10mg,连用3-5d;如果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啄癖,可在饲料中加入2%石膏粉,或每只鸡每天给予0.5~3g石膏粉;食盐缺乏导致的啄癖,可在饲料中另外添加1%~2%食盐,供给自由饮水,啄癖消失后停止食盐供应(但日粮中仍保持原有的供应量)。

缺硫引起的啄癖,在饲料中加入1%硫酸钠,3d后即可见效,待啄癖停止后,改为0.1%的硫酸钠加入饲料内进行经常性的预防。

3.2.3 改善饲养管理 改进鸡笼结构,检查笼具设备,提高鸡笼质量,防止引起外伤;笼养蛋鸡要保证为最下层鸡提供最低的光照强度,又要使上层鸡不会光照过强。

开放式鸡舍若阳光过于强烈,应用布遮盖窗户,降低光照强度;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防止拥挤;合理设置水槽和料槽的高度,提供充足的饲喂和饮水空间。

3.2.4 及时隔离病鸡 一旦发生啄癖,要挑出病鸡,隔离治疗。

孙忠慧
(山东省莒县农业局农业广播学校,276500)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