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

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开阔眼界,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都有益。

同时对创造学中的“组合法”有一个浅显认识,以提高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方法与过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尝试用组合法学习及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凸透镜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难点:利用组合透镜成像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理解本节内容基础。

但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是认识能理解好的。

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初步认识“组合方法”的神奇效果,本节须突出实践性动手探究活动和“模型”制作来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运用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复习提问: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通过问题的回答,复习上一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显微镜和凸透镜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显微镜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显微镜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结构。

并从凸透镜成像规律出发,向学生介绍显微镜成像原理,以及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显微镜的原理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应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原理,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对显微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其工作原理。

探究二:望远镜
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望远镜制作的故事(400多年前荷兰一个磨眼睛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用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看远处物体,发现物体近了很多,后来意大利伽利略知道此事后,研究后制成了第一台望远镜,改进后观看了银河系、月球、太阳、土星等,发现了宇宙许多天文现象),并引导学生你们想制作一个简易望远镜吗?你们想知道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吗?
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积极制作简易望远镜(师巡回指导,合作小组发二块焦距不同凸透镜,装在两个用作业本制作套筒中)。

用焦距长的对着物体,焦距短的靠着眼睛观察远处物体。

调整套筒清晰且大。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看到的现象。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望远镜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其结构及成像原理。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出发,介绍它的成像原理。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积极讨论得出:相同点是均由二组凸透镜组成,物镜都成实像,目镜都成放大虚像。

不同点是显微镜二次放大,望远镜一次放大,望远镜物镜目的是把远处物与眼睛距离拉近,成缩小实像经放大后视觉增大而看清晰,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做得较大能会聚更多光。

成像更加明亮。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体现探究的乐趣,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
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课堂达标题,采用合作小组分层抢答练习。

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
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2.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必做题:第7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题
选做题:搜集资料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历史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