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9年9月正式开题。
现将课题基本情况汇
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
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9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
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
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的决定。
2009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
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
的时代潮流。
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
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的观点。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2)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
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3)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
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维过程。
强调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特点。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
为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系统的科学理论。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
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但不排斥教师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个别性和协作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的差异,而协
作学习,能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4、激励性原则
要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上下功夫,并通过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讨论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访谈;
6、实验法;
7、文献法等等。
七、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一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5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确定子课题,组织对子课题成员的培训指导。
(二)实施阶段: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
1、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9年6月至2009年7月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教学实验
4、2010年3月至2010年4月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1、2010年4月至2010年5月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课件、学生电子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
九、课题研究组织
本课题由七台河市实验高级中学技术课题组负责
课题主持人:林铁男
课题组成员:赵海珊
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负责一切实验研究费用。
十一、小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做,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目前中学普遍进行的
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学生易接收的信息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效帮助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