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教沪科版物理九下《16.3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电磁铁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知道电磁铁的特点〔与条形磁铁相比〕;
3.知道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极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
1.研究电磁铁有什么特点。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学难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索出电磁铁的特点和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什么有关系?
〔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在通电螺线管的内部插入铁芯时,用小磁针探察磁场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现象:内部插入铁芯后对小磁针的作用大了
说明:内部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了。
由此可见,要利用通电螺线管得到强磁场时,一般都要把螺线管紧密地套在一个铁芯上,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电磁铁
电磁铁:内部插入铁芯的螺线管。
〔三〕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性除了是否带铁芯之外,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猜想〕,并设计演示实验。
〔五〕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论,然后代表上台展示。
检测评价
①电磁铁通电时________磁性,断电时_______磁性。
②通入电磁铁的电流大,它的磁性越________。
③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________。
④在电流一定、线圈匝数一定时,线圈横截面积越大,线圈磁性。
第二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光射到镜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光的反射的一些应用。
2、通过实验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几个名词。
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
验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如日食、月
食、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
能积极参与探究光的反射的活动,能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进
行课外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如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光在空气或水中沿直线传播是小学《科学》的已有知识,光在其他介质中是否也是直线传播的,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
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遇到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处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本节
着重研究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发生反射现象时的一些规律,通过探究得到这些规律。
总结
出规律后,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社会实际中。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2、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验证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手电筒、平面镜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于在小学《科学》里,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所以本节教学可直接引入新课。
板书:3.2 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传播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应对“均匀〞这样的关键字,予以强调。
〕
2、光线的概念。
要明确实际光传播时,并不存在光线,它只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现象的方便,人为引入的。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
同时,阅读信息浏览。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活动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教师演示P47的图3-17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2、几个有关的名词:简说就是“一点两角三线〞。
3、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按照P48的图3-19所示,组装好器材,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然后,让同学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结论,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这个结论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两种反射〞,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光反射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P49的课文,了解光反射的应用实例。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稳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的根底训练。
五、反思
通过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的根底知识,已根本掌握,能进行根本的分析判定,但是对作图题,可能是刚接触这类题目,同学们还存在一些缺乏,例如,画光线忘了箭头,该虚的画实了等,还要进一步强调,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