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
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
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
诗的传统,(②)。
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
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③)。
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悠闲自得平分秋色另眼相看晨钟暮鼓
B . 自得其乐平起平坐另当别论一朝一夕
C . 悠闲自得平起平坐另眼相看晨钟暮鼓
D . 自得其乐平分秋色另当别论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 . ①要得益于杜甫;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 . 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 .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下·柳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它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确定。
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令人吃惊。
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
当时有人预测,世界上首次诞生基因编辑活产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
但是,从那时到现在才三年,就已经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了,这是否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为时不远了呢?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
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
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
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不过,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提出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的同时,给予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其一,基因编辑婴儿必须确保并符合未来出生婴儿的福祉;其二,符合社会的正义和团结,不会增加歧视和分裂。
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
仅仅从技术上看,基因编辑要符合婴儿的福祉就是一个难题。
黄军等人对胚胎修改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时,试验了86个废弃胚胎细胞,最终只有28个基因被成功编辑修改,成功率约为33%。
显然,这个成功率并不足以获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让人们对此技术抱有疑虑。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
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
因此,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
因此,即便伦理和技术都为基因编辑“造人”开绿灯,但要让法律开绿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张田勘《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近日关于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来自民间机构,这一结论不可信。
B . 尽管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但国际社会对此技术向来坚决反对。
C . 社会普遍认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还需要的两个限定条件,条件苛刻因而难以实现。
D .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的准确性达100%以后,就可以用于临床“造人”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六段以黄军等人的试验为例,意在说明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B . 文章中作者多处引用数据,如第四、六段,使论证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 .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基因编辑“造人”要让法律开绿灯路还很长。
D . 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符合读者的接受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英国某协会对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反映出社会对此有所包容。
B . 在黄军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反对三年之后,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
C . 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果能够避免正常基因被剪和发生基因重组,则意味着此技术的成熟。
D . 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需经历复杂的过程,即使法制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很长时间。
3. (9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①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
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
我认识它们。
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②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
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
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③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
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
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
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
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
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④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
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⑤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
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⑥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
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
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
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
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
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
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⑦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
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
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⑧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⑨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
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
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
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
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⑩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
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
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
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⑪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
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
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⑫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
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
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
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
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 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 . 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 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也为这种佛教圣树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
C . 作者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形象生动。
D . 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书中曲折的情节让都他舍不得读完。
(2)下列对文中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情节在全文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过描写还魂草为了生存,在恶劣环境中不懈抗争,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过程来写印度人为了寻求生路而逃到非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
B .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植物的自我迁徙过渡到人类族群的迁徙。
C . 把渺小坚韧的还魂草与高大伟岸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进行对比,用还魂草象征低贱卑微的印度贱民阶层。
D . 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迁徙的理解更深入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 (12分) (2020高三上·长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
”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
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
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
“送给你。
”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达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
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
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
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锔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
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
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
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帶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
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
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
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
《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
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
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
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作者来看他。
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
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
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
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几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 . “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 . 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 . 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作者的匠心。
(2)小说中的舒启正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上·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大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