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谢芹;庄礼兴;贺君
【摘要】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30例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治疗14d后和治疗28 d后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综合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1(030)007
【总页数】2页(P462-463)
【关键词】针刺疗法;肩手综合征;卒中;中风后遗症;靳三针疗法;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作者】谢芹;庄礼兴;贺君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典型的表现是患侧肩痛、手浮肿和疼痛。

笔者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30例,现报告如下。

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为2008年5月到2010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西医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并经过头部CT或MRI证实。

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

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9岁,平均(64±10)岁。

采用靳三针治疗。

取患侧颞三针(以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颞Ⅰ针;以颞Ⅰ针为中点,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水平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患侧肩三针(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即肩髃穴为肩Ⅰ针;肩髃穴同水平前方两寸为肩Ⅱ针;肩髃穴同水平后方两寸为肩Ⅲ针)、患侧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

75%乙醇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无菌针灸针0.32 mm×25~50 mm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

颞三针采用快速进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首先垂直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30 mm,得气后以每分钟180~200 转的频率捻转2 min,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肩三针向远端斜刺30~35 mm;极泉直刺入30~35 mm,进针时注意避开腋下动脉,以上肢出现抽动为度;尺泽、内关均直刺入15~20 mm,以手指末端抽动或麻木感为度,针刺后留针30 min。

每天给予针刺治疗1次,28 d为1个疗程。

全部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记录疗效指标。

①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4];②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③综合功能评定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6]。

采用肩手综合征疗效评定标准[7]。

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

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

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研究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项观察指标用(±s)表示,治疗前
后各项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

30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其中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90.0%。

患者治疗14 d后和治疗28 d后
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综合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详见表1。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高
致残率等特点,其幸存者中近75%遗留以偏瘫为主的功能障碍[8]。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肩-手泵功能障碍、腕关节异常屈曲等机制有关。

在中医学典籍中虽然没有脑
卒中肩手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但对本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也有一些初步认识。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针灸甲乙经》:“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

”《针灸大成》:“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

”本病以卒中后局部肢体肌肉瘫痪、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为特征,治疗的关键在于畅通气血,疏通经络。

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历代针灸名家临床经验之精华,经过其研究团队反复研究而总结、创造而成,其组方常以3个穴名为1组穴,3针配合,相互协同[9]。

颞三针覆盖整个颞部,有利于刺激其下的大脑皮质,改善
大脑病灶局部血液供应,减轻组织损害,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肩三针属于局部取穴,这些穴位位于肩胛周围肌肉附近,能促进肩部和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挛三针包括极泉、尺泽、内关3穴,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行走处,极泉位于臂丛神经处,尺泽位于桡神经主干附近,针刺刺激可通过这些神经传入大脑,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使肌肉功能尽快恢复。

肌肉的收缩是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有利于改善肩-手泵功能,减轻水肿。

另一方面,患侧肢体局部相关穴位针刺可调整经络,通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供血供氧,改善组织水肿,从而减轻缺血缺氧带来的一系列损害,缓解因缺氧、缺血和致病物质积聚所引起的疼痛。

有研究在对SHS患者针刺后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发现患侧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得到改善,组织供氧好转,有利于组织细胞的修复[10]。

本研究发现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靳三针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肩手综合征的症状,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6,19(1):55.
[3]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49-150.
[4]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84.
[6] 胡永善,吴毅,范文可,等.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的研究(一)量表设计[J].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02,17(1):35-38.
[7]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6- 231.
[8]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9] YUAN Qing. Acupoints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in's Triple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 5(2):65-67.
[10] 夏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26例——附甲襞微循环变化观察[J].辽宁中医杂
志,1998,25(7):322-323.
[11] 朱芬,陈尚杰,查思想,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72-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