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还是交易——反思《水浒传》中的忠和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义还是交易——反思《水浒传》中的忠和义一部《水浒传》,波澜壮阔,读来荡气回肠,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连缀成一卷绚丽多彩的北宋社会全图,缓缓展现在读者面前。
好汉们崇尚“忠义”,忠于朋友,同生死共患难,为朋友两肋插刀,行侠仗义,扶危救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忠义是水浒好汉的灵魂。
《水浒传》一百单八好汉得以聚义梁山泊,占山为王,呼风唤雨,对抗朝廷,晁盖和宋江二位头领功不可没。
晁盖取了生辰纲,占据梁山泊,开辟了根据地,是创业者;宋江带领众好汉,迅速发展壮大势力,成就山寨大业,多次打败官军,震动朝廷,是守成者。
这两个人对梁山泊至关重要,一个都不可或缺。
晁盖和宋江能够发迹,都离不开一个人——郓城县都头朱仝。
生辰纲事发,朱仝奉命缉捕晁盖,你看他在晁盖庄里怎么做的:朱仝虚闪一闪,放开条路,让晁盖走了。
晁盖却叫公孙胜引了庄客先走,他独自押着后。
朱仝使步弓手从后门扑入去,叫道:“前面赶捉贼人!”雷横听的,转身便出庄门外,叫马步弓手分头去赶。
雷横自在火光之下,东观西望做寻人。
朱仝撇了土兵,挺着刀,去赶晁盖。
晁盖一面走,口里说道:“朱都头,你只管追我做甚么?我须没歹处!”朱仝见后面没人,方才敢说道:“保正,你兀自不见我好处:我怕雷横执迷,不会人情,被我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面等你出来放你。
你见我闪开条路,让你过去。
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
”晁盖道:“深感救命之恩,异日必报!”……朱仝一面和晁盖说着话,一面赶他,却如防送的相似。
及至宋江怒杀阎婆惜,朱仝又去奉命捉拿宋江,在宋太公家,他又故技重施:朱仝自进庄里,把朴刀倚在壁边,把门来拴了,走入佛堂内去,把供床拖在一边,揭起那片地板来。
板底下有条索头,将索子头只一拽,铜铃一声响,宋江从地窨子里钻将出来,见了朱仝,吃那一惊。
朱仝道:“公明哥哥,休怪小弟今来捉你……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因此小弟赚他在庄前,一径自来和兄长说话……兄长可以作急寻思,当行即行。
今晚便可动身,切勿迟延自误。
”宋江道:“上下官司之事,全望兄长维持,金帛使用,只顾来取。
”朱仝道:“这事放心,都在我身上。
兄长只顾安排去路。
”宋江谢了朱仝,再入地窨子去。
朱仝依旧把地板盖上,还将供床压了,开门拿朴刀,出来说道:“真个没在庄里。
”
有了朱仝的周全,晁盖和宋江才得以逃脱朝廷追捕,逍遥法外,最终聚义梁山泊,由刑事犯变身为山大王。
朱仝对晁盖、宋江的忠义,反过来却是对朝廷的不忠不义。
客观讲,这种忠义对国家和社会是有害的,它践踏了法律,纵容了犯罪,加深了广大百姓的苦难。
在《水浒传》一书中,晁盖和宋江誉满江湖,为天下英雄所尊重爱戴。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钱”的影子。
且看《水浒传》中对二人的评价:晁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宋江则更是“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救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若非有钱,如何能做“及
时雨”?可见,江湖义气也是要用钱来维持的。
《水浒传》朱仝义释宋公明一段,朱仝两次带人到宋江家中搜查,两次宋江的父亲都是出了钱的,第一次,十数两银子,第二次,二十两!利用手中的权力,取人钱财,难道不是朱仝们的生财之道吗?由此可见,收人钱财,与人消灾,恐怕就是当时官场的潜规则。
千里做官,只为吃穿。
一方面,朱仝们重义气,忠于朋友,深受江湖好汉敬仰。
另一方面却是权钱交易,牟取私利,也为自己铺好后路。
官府有力则依靠官府,官府无力则交接强盗。
官私两通,左右逢源,真正的黑白两道。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浒传》里颂扬的忠义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人讲得更多的是关系。
两者之间是否有继承发展不易考证。
但是,人们拉关系的目的却是和《水浒传》里的好汉们的忠义一致的——广交朋友,聚集人脉,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换取别人掌握的资源。
人生在世,难免马高凳低,谁没有求人的时候呢?谁不希望自己有事的时候别人能特别关照一下呢?关系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办事的超近,省去不少麻烦;求医的少做检查,免花冤枉钱。
从这个方面看,关系更具有功利性。
当然,关系也是需要用钱来灌溉的。
对此,我们大部分人都习以为常了,甚至为能找到“关系”沾沾自喜。
于是,每个人都在精心地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乐此不疲。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常态,如何改变它,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