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 高晓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 高晓琼
摘要】“导”的教法是素质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是与灌相对的教学理念也是教学方法。
导要卓见成效,需不断探索。
【关键词】数学;导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3-
063-01
导与灌是由两种教育理念形成的。
应试教育之所以用灌,即满堂灌、注入式,是由当时
的应试观念的考试指挥棒决定的。
应试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反应能力强,记忆力量,掌
握书本知识全面的人进入高一级学校,认为这样的人才是人才,即智商高的人才是培养的人。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考试的指挥棒是指向对知识的掌握。
所以注入式,死记硬背式,题海
战术式大行其道。
重结论不重过程。
教师只要将全部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尽责了,而素质
教育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的标准,突破了守旧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涌现
出来的人才,证明了在学校读书时,考试成绩高的,贡献不一定大,考试成绩差的,进入社
会后,读了社会这本大的书,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不乏其人。
所以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载体,
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培养能力,就需要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发散思维、综合思维、比较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等等。
要培养这些思维,注入式不
行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退去主宰与中心的角色。
担起主导的职责。
这样就出现了
启发示教学方法。
启发不是灌,这就是“导”的实质。
导的方面很多,导能激发学习兴趣,导能引发思维方向,导能培养自主学生精神。
总之“导”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而采取的方法。
要导得有益,有效,就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遵
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素质,使这些素质互相促进,全面提高。
如知识素质里渗
透思维素质,思想素质促进知识素质的提高。
1 导方的导
一堂课好的导言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它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气氛,促进了思维。
例如老
师上课并不一上课就接正规的知识体系讲,而是先用一个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说:“我买了一个三轮车,轮子是方的,做了一张桌子桌面是三角形的,买个盆子是扁的,学生课堂里气
氛热烈,这些东西能用吗?”“问题提得好。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这个开
场的导,导出了什么?导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在生活中善观察,善思考的人才能从生
活中的事物找出不如意的东西,先是怀疑,这样做行吗?这东西的性能好吗?接着是想这件
事既然这样做效果差,何不怎样改进一下呢?这是发现问题之后又有了分析问题的欲望,紧
接着就会去分析研究,力求解决问题,所以上面老师导出了“这东西能用吗?”必然会引出研
究的欲望。
研究欲望,必然引发相继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2 教学中的“导”
导出了对问题的发现,就进入了研究问题了。
如三轮车的轮子是方的,肯定不能用,那
么应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有思考价值了。
学生的思维的闸打开了。
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聘吧,有的想到先找原因。
轮子本来是圆的,为什么是方的,是摔方的吧,摔方了找修车工正圆不
就得了。
有的说买来就是方的,是很短的时间变方的吧。
如果是这样,说明钢材不行,换一
付新轮才行。
有的说,老师刚才说“买了个三轮车轮子是方的”。
既然买来就是方的,说明买
时就发现是方的,为什么要买,老师不会傻呀。
这时老师发话了。
这位同学说到问题的实质了,我是有意买的,买来当椅子用而不是用来骑的,轮子变方了,就当废车卖了我们来讨论
轮子方的为什么不能用,为什么轮子圆的才能用。
学生的思维又飞转起来了。
这个问题倒没
想过,老师说,这个问题涉及科学常识,是物理研究的问题。
轮子省力是杠干原理,不在这
节课的范围之内。
现在从圆的基本性质学起。
那些问题以后自然会迎刃而解。
老师又设了一
个悬念,学生又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状态了。
以后的三角形、平等四边形,都可以用同样的
引导,开发学生思维。
3 活动中的“导”
数学活动有多种,这里指能化抽象为形象的操作活动。
如圆的画法,先固定圆心,再确
定半径,用圆规操作画圆,针尖脚钉在圆心上,铅笔脚为半径终点,旋转一周便成了一个圆,
若起点与终点完全重合时,说明画的过程中,半径没有变化,是一个标准的圆。
如果起点终点不重合,说明画的过程中,半径发生了变化,长短不一。
这时老师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画圆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学生回答拧紧圆规螺丝。
如果在地上画大圆圈应怎样操作?这个问题可以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可以布置学生课余自己练习。
通过这些措施,得出结论:一是固定好圆心,用铁钉钉在地上。
二是固定好半径。
如果是用绳子拉成的半径,则应始终保持拉的力度大小,松紧一致。
这也是“导”引启发的作用。
它使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总结经验,得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学生心理播下了“实践论”的种子。
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要“摸到石头过河”也是论理加实践的原理。
老师把这些引伸出来的哲学思想进行宣讲,就是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育之中。
讲到这里,老师又引出圆的实际运用问题。
有三个等圆的圆圈,把其中两个分别变形成长方形、正方形。
这时分别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就会得出圆周相等的情况下,做成圆、长方形、正方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圆的面积最大,老师又问生活中有利用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圆形物体的实例吗?这时学生的发散思维起作用了。
他们的思维象扫描一样扫过家里所见的每一个家具。
结果落实到了水管上。
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赞扬他们的积极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中的导,即发式、引导式、点拨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它是培养能力,是授人以渔(非授人以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4(90).
[2]曾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
旬),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