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至尊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至尊解析版
1.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西汉时期“江淮
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B. 黄河治理不够到位
C. 耕作方式比较落后
D. 重农抑商政策推行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西汉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先进的耕作方式使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根本原因,而此时南方虽然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但没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对其进行开发,故出现了材料里“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现象,故选C;依据材料信息“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经济发展缓慢,A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故排除A;黄河位于北方,不能成为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故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政府在全国推广的经济政策,没有地域差别,不能成为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故排除D。
故
2.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
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
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
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
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切入,结合经济重心的南移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经济重
心南移的过程要掌握.
3.下表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
位:个),从表中可以推出
中唐晚唐宋
类
型时
间
贡茶州17 17 6
产茶州43 69 582
39.35 24.64 1.03 贡茶州所
占比重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饮茶习惯日益平民
化
C. 区域分工渐趋合理
D. 奢侈品茶叶更受欢
迎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产茶州数量增多,而贡茶州数量却逐渐减少,说明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故B项正确;A项错误,我国南宋时期实现经济重心南移;C项不符合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分工;D项不符合材料,没有涉及奢侈品
茶叶。
故选B。
4.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南宋)建炎
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
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于是竞种存稼,极目不减淮北。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北民南迁,数量很大
B. 佃户种麦,不收
麦租
C. 精耕细作,重心南移
D. 麦价飞涨,稻麦
轮作
C
本题考查的是南宋时期北民南迁对农业发展
的影响,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反映了北民南迁,数量很大,来自地域广,故A正确;“佃户输租,只有秋课。
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反映了佃户种麦,不收麦租的状况,故B正确;“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反映了南宋时期,种麦之利丰厚,超过水稻,导致了麦价飞涨,稻麦轮作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民南迁,在南方发展了小麦种
植业,导致麦价飞涨,促使了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的历史现象,但材料不能体现“精耕细作,重心南移”之意,故C错误。
综上所述,ABD不符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
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A. 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了宋
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
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人地矛盾的比较,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题目中唐宋以来,南方人口渐趋超越北方的现象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故B项的表述错误;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对外贸易通道逐渐由陆路为主转变为海路为主。
故C项的表述正确,故选C。
6.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
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 加剧全国
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 推动了对
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能力。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的主因应是宋与辽、金开战及宋与夏、金对峙,是政治原因而非人口原因,A与史实不符,排除;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结果,且与材料信息不符,B错误;材料反映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大量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势必使得北方因失去大量劳动力而制约其经济发展,C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古代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转为海路为主,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7.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
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
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
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因素,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D正确;ABC均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江南在这些时期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排除。
故选D。
8.《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
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而写。
但是从《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篇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区域经济知识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后汉至唐朝时期的中国,黄河流域基本上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掌控,原先较为发达的农耕经济被畜牧业替代,故B中的“不乏水利专家”、C中的“农业大为进步”的表述错误;后汉至唐朝时期的中国,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故D中的“政治清明”的表述错误;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有利于保护植被,使“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
故选A。
9.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
所示局面的出现
A.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 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C.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C
本题考查对唐朝藩镇割据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唐朝都城在长安,与政治中心的东移不符,A 错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与材料中“藩镇割据”不符,B 错误;材料中“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名义上还是唐的统治,图中藩镇也不仅是在北方,D 错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北方的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正确。
故选C 。
10.
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
部31县
5郡57县
苏州等
13州74
县
江西豫章郡18
县
6郡58县
洪州等7
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
部1县
建安、晋安
2郡14县
福州等5
州28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
增置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 政治重心不断东移
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 郡县制度逐渐完善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表信息,汉至唐前期苏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郡县增加,客观反映出东南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增强,从侧面体现了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故A正确;BD图表材料并未体现,直接排除;C说法有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直接排除。
故选A。
11.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
表。
据此可知
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户数
占总数
之百分
比(%)
地
区
户数
占总数
之百分
比(%)
北
方道1370569 45.1
北
方
道
4922183 55.0
南
方道1671302 54.9
南
方
道
4051451 45.0
A. 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 全国经济重心
逐渐南移
C. 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D. 战争导致人口
大量南迁
C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发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
图表信息并没有提及南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问题,故无法得出A的结论,排除;南北方户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联性,且南方道的户数比例从“54.9%”下降为“45.0”了,排除B;“人口大量南迁”应该会促进南方户数的增加,这与南方道的户数比例从
“54.9%”下降为“45.0”不符,排除D;北方道的户数比例从“45.1%”上升为
“55.0”,可以看出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时间人口
数时间人口
数
西周、春秋中后期后
期2019
万
唐代安
史之乱
前
8000
万
战国中期3200
万五代十
国时期
3000
万
西汉初年1500
万两宋时
期
10000
万
西汉末年6000
万元朝6000
万
东汉初年3000
万明朝中
期
16000
万
东汉后期6000清朝初9000
万年万
魏晋南北朝后期3000
万
清乾隆
年间
20190
万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
两宋时期。
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栩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
清乾隆年间。
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后期的2019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190万,
不难得出特点一: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比如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000万再到元代的6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二: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
第二小问增长时期及其原因。
根据图表,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
而后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
以此可以得出:两宋时期。
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栩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
清乾隆年间。
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
13.材料人类为了避免霹雳所造成的损失,遂发
明了避雷针,其作用在于用微量的、局部的放电代替一次性的大放电。
在探讨阶级社会的社会发展效益与积累能量的方式时,也存
在一个“避雷针效应”。
它指的是有些社会问题如能通过社会上层的争辩、斗争加以解决,人类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低;如果上层中的外壳过于坚硬,能量得不到释放,积累得多就要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范围的一次性释放的方式;如果本民族、本国的外壳坚硬如钢铁,无论如何都释放不了能量,那就会招致外力释放的方式。
在后两种情况
下.人类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比较大。
——摘编自胡如雷《-个值得研究的史学课
题~一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效益问题》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题示例:论题:改革可以减少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新旧阶级关系下复杂的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中国社会上积累的能量已经相当可观了,于是爆发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通过这些变革使社会所积聚的能量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
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社会上积累了一定的能量。
1832年,通过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所付出的代价。
总之,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效益,人类应当合理利用“避雷针”效应,通过改革尽早释放社会沉淀的能量,避免爆炸性释放所带来的高代价。
本题主要考查“避雷针效应”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依据材料信息“有些社会问题如能通过社会上层的争辩、斗争加以解决,人类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低;如果上层中的外壳过于坚硬,能量得不到释放,积累得多就要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范围的一次性释放的方式;如果本民族、本国的外壳坚硬如钢铁,无论如何都释放不了能量。
那就会招致外力释放的方式。
在后两种情况下,人类会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比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炼得出论点,即改革可以减少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如列举商鞅变法、英国议会改革等历史上的相关
改革实施,从改革的原因、措施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最后,综述论证过程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
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
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
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2019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
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
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主要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2)1978—198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调运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受五胡乱华影响”、“唐末的黄巢之乱”、“金人南下入主中原”的信息可得出”战乱“的原因;由材料一“人
口激增,因资源有限”的信息可得“出人地矛盾”的结论;由材料一“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南迁的原因还在于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等。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等因素。
(2)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调运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的时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1983年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人口流动的原因在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90年代后人口流动在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剩余劳动力增多。
第
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后者的变化在于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
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转移,可以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基本看出来。
还可
以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区域,对王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王朝都是依赖基本的农业生产区域来进行统治,秦汉隋唐依靠关东地区,而两宋则侧重依靠江南地区。
从材料上还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准备加强海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把这一地区建成基本的经济区域,从他们定都北京就可以体现出来,另外从经济发展的原因也可以看出,水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了基础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与
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
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
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
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示例三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
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