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卷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同步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是热机工作过程中的做功冲程,将燃烧燃料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乙图:抽出玻璃板,下瓶中出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C.丙图:悬挂重物不能把两块铅块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没有斥力
D.丁图:瓶内空气推开瓶塞,内能减小,瓶口出现的白雾是汽化现象
2、如图所示是某地1月8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5℃读作“5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雨的形成过程吸收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炼铁工人可以用铅容器来炼铁
B.标准大气压下,能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C.常温下液体密度一定小于固体密度
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水银、水、酒精,其中酒精的体积最大4、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70 Hz
B.学校教室的长度约200cm
C.现在我们考场内温度约36℃
D.中学生课桌高度约80cm
5、“大数据”体现了数量的价值。
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一个鸡蛋质量约5kg
B.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40℃
C.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D.中学生的手长约为80cm
6、把1000g0℃的水和1000g0℃的冰分别放入菜窖里,使菜窖降温,其效果是()
A.用0℃的冰好B.用0℃的水好C.都一样D.无法确定
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A.冬天清晨,室外草木上有霜是凝华现象
B.冬天地面上的雪逐渐减少是液化现象
C.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汽化现象
8、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乙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D.丁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9、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B.腌制咸鸭蛋,利用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有规则运动
C.小米与大豆放在一起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两个削平的铅块被紧压在一起不易分开,是因为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10、杜甫的《绝句》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诗句中描述的情景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一句是()
A.迟日江山丽B.泥融飞燕子C.沙暖睡鸳鸯D.春风花草香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如图,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是一种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
2、为快速控制疫情,医护人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近40℃的郑州街头为群众进行核酸检测,为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热心群众送来了“棒棒冰”绑在医护人员身上为其降温。
“棒棒冰”能够缓解不适主要是因为发生了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该过程能够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3、初秋的清晨,树叶枝头会挂有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太阳升起后,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
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形成“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把下面有关图中的描述补充完整。
(1)图A:用合适力度划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划桌子声;控制力度和声音传播的距离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让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此时能够听到划桌子声,证明桌子能够传声。
(2)图B: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后,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______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霜。
5、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某同学自制了一只温度计,通过实验发现此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并不准确,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示的温度计示数(T)与实际准确温度(t)的关系图像。
(1) 分析图像信息推出T与t的数学关系式;
(2) 若将此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的示数为多少;
(3) 若用此温度计测出教室的气温为23℃,计算教室实际气温有多高。
2、小刚同学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这支温度计共有100个刻度,他用该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时,温度计液柱停在第20格,用该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温度计液柱停在第70格,求: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
(2)该温度计的量程;
(3)若该温度计测温水的水温时,液柱停在第50格,则该温水的温度是多少?
3、某厂生产的温度计不够准确,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在2℃,而在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101℃(标准大气压下),用这样的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温度.读数为60℃,那么这杯热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4、有一种粗测油分子直径的方法,叫“单分子油膜法”。
现将一滴体积约为1mm3的油滴在水面上,让其均匀散开,其扩散面积可达3m2,根据这些数据,估算油分子的直径为多大?(提示:由于油酸分子的化学性质,使得油酸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
5、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对烧瓶微微加热。
如图所示,观察发现固态碘颗粒中渐渐升起一股紫红色的烟,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固态碘熔化成液态的碘.
分析上面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四、实验探究(3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5分)
1、如图所示,图甲、图乙分别是“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将这两个实验进行研究,图丙、图丁是实验后画出的图像。
(1)如图甲所示,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应将______(选填“铁圈向下调”或“铁夹向上调”)。
(2)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______
(3)小明开始实验时水量少了点,于是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
图中能反映小明在探究水沸腾实验时,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______(选填字母)
A.B.
C.D.
(4)完成图乙实验后可知,冰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知,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______分钟。
若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
(2)该晶体从300℃到开始熔化共用了________分钟时间;
(3)该晶体熔化用了________分钟时间;
(4)该晶体熔化后温度最高升到________。
图像上________段物质处于固态,________段物质是液态,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3、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用此装置分别给冰和石蜡两种物质加热,两种物质熔化后又加热了一段时间,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数据绘制了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丙)。
(1)小王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温度值为___________℃;
(2)由图象可以看出___________(填“A”或“B”)是石蜡的熔化图线,熔化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
(3)在1t时刻(室温为18℃)将B物质从水中取出,B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继续熔化,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图甲,内燃机两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火花塞点火,是热机工作过程中的做功冲程,将燃烧燃料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正确;
B.乙图,上方的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可能是扩散现象,但也可能是重力的作用,故不能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B错误;
C.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而不分开,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但也有斥力,故C错误;
D.丁图,瓶内空气推开瓶塞,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瓶内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瓶中出现了白雾,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A.5℃读作5摄氏度,故A错误;
B.云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到,故B错误;
C.雨是由于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变成小水珠,或凝华放热直接变成小冰晶,然后下落过程中熔化成小水珠,许多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所以整个过程既有吸热也有放热,但主要是放热的过程,故C错误;
D.雪的形成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在极低的环境中遇冷,直接放热凝华成了小冰晶,属于水蒸气的凝华,故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A.根据表中数据知,铅的熔点小于铁的熔点,故炼铁工人不可以用铅容器来炼铁,故A错误;
︒,而水的沸B.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一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C ︒,故不能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B错误;
点为100C
C.根据表中数据,常温下水银的密度大于铅和铁的密度,故常温下液体密度不一定小于固体密度,故C错误;
D.根据密度公式有
m
=
V
ρ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水银、水、酒精,因水银的密度最大,酒精的密度最小,可知酒精的体积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A.正常人脉搏每分钟跳动约70次,即跳动的频率约为70Hz,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教室的长度约10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室内舒适的温度一般在23℃,炎热的夏天的室外温度才能可能达到36℃,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所以课桌高度约为80cm,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
A.一个鸡蛋质量约50g,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符合实际,故C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手长约为2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
因为0℃的冰熔化为0℃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0℃不变,当冰全部熔化后,再吸热,水才能升温;而0℃的水吸热后直接升温,所以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的效果好一些。
故选A。
7、A
【详解】
A.霜是固体,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故A正确;
B.雪是固体,雪逐渐减少是固体变气体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冰花是固体,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故C错误;
D.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
A.甲图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现象,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A错误;
B.乙图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现象,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是非晶体,B正确;
C.丙图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现象,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C错误;
D.丁图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现象,这种物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所以是非晶体,故D 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正确;
B.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腌制咸鸭蛋,利用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小米与大豆放在一起总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小米和大豆都不是单个的分子,故C 错误;
D.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个削平的铅块被紧压在一起不易分开,是因为物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故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
A.迟日江山丽是指晚霞映照下的江山看起来很美丽,是光的反射现象,与分子的运动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指温度对动物活动的影响,与分子的运动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D.春风花草香是风加速了花草芳香分子的运动,是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液化 0
【详解】
[1]露珠是空气中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由摄氏温度的规定可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2、熔化吸收
【详解】
[1][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体叫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
“棒棒冰”能够缓解不适主要是因为发生了熔化过程,该过程能够吸收热量。
3、液化汽化内凝华放热
【详解】
[1]清晨在树叶枝头和蜻蜓身体上会挂有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汽化的缘故,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3][4][5]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形成“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较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所以形成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凝华放热。
4、不能相同水蒸气凝华
【详解】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效果差,所以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听不到声音。
[2]为比较固体和气体传声效果的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力度和声音传播的距离相同,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此时能够听到划桌子声,证明桌子能够传声。
(2)[3][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后,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白霜。
-℃
5、3
【详解】
如图所示,温度计每大格表示10℃,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为1℃,即分度值为1℃,此时液
-℃。
柱在0℃刻度线以下,故读作3
三、计算题
1、 (1)T=0.9t+5 (2)5℃ (3)20℃
【解析】
【详解】
(1)测量温差:32℃−14℃=18℃,实际温差:30℃−10℃=20℃,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8:20=9:10;分析图象可以发现:14℃−0.9×10℃=5℃,32℃−0.9×30℃=5℃,由此得出测量的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的关系为:T =0.9t +5℃;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该温度计的示数就是:T =0.9×0℃+5℃=5℃;
(3)将23℃代入T =0.9t +5℃,可得:23℃=0.9t +5℃,则0.9t =23℃−5℃,所以t =20℃。
2、(1)2o C ;(2)﹣40 o C ~160 o C ;(3)60 o C 。
【详解】
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即分度值为
100027020
=-℃-℃℃ (2)已知这支温度计共有100个刻度,测冰水混合物时,液柱停在第20格;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液柱停在第70格,说明温度计在第70格上方还有30格,故此时该温度计能测的最高温度是
t max =100℃+30×2℃=160℃
同理该温度计在第20格下方还有20个格,所以此时该温度计能测的最低温度是
t min =﹣20×2℃=﹣40℃
故该温度计的量程是:﹣40℃~160℃。
(3)若该温度计测温水的水温时,液柱停在第50格,则该温水的温度是
t =(50﹣20)×2℃=60℃
答:(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2℃;
(2)该温度计的量程是:﹣40℃~160℃;
(3)若该温度计测温水的水温时,液柱停在第50格,则该温水的温度是60℃。
3、58.6℃
【解析】
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t=(60﹣2)×(
1001012
-)℃=58.6℃ . 4、3.3×10-7mm
【详解】
解:据题油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等于油分子的直径,所以油分子的直径为
3
7621mm 3.310mm 310mm V d S -==≈⨯⨯ 答:油分子的直径约为3.3×10-7mm 。
5、物质可以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
【解析】
解答:解答:烧杯里放少量的碘,对烧杯稍微加热,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碘蒸气,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有实验现象可得出碘发生了升华现象.
四、实验探究
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烧杯底部 铁夹向上调 秒表 B 晶体 6 不会
【详解】
(1)[1][2]由图甲中可知,此时装置中存在一处明显错误,即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烧杯底部;在实验中,应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应将铁夹向上调。
(2)[3]因实验中需要测量加热时间,故可知测量工具还需要秒表。
(3)[4]由题意可知,向沸腾的水中加入冷水后,加入冷水的那一刻烧杯中的水温度会降低,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受热后会再次沸腾,因两次沸腾时水面的大气压相同,故两次沸腾时水的温度相同,故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B。
(4)[5]因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故可知冰是晶体。
[6]由图丙可知,BC段冰的温度保持不变,处于熔化阶段,故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6分钟。
[7]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虽然温度也能达到沸点,但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故可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330℃ 3 4 380℃ AB CD固液共存
【详解】
(1)[1]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如图所示,3~7min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表明正在熔化,熔化时不变的温度为熔点,即熔点为330℃。
(2)[2]如图所示,从300℃到330℃是AB段即0~3min,故共用时间为3min。
(3)[3]如图所示,3~7min即BC段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表明正在熔化,即熔化所用的时间为
t=-=
7min3min4min
(4)[4]如图所示,在第12min时,温度最高为380℃。
[5]如图AB段温度低于熔点,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晶体在温度低于熔点时不会熔化,即AB段为固态。
[6][7]如图,在BC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是正在熔化过程中,有部分是固态,也有一部分已经是液态了,所以BC段是固液共存;全部熔化完后,物体吸热温度会继续上升,如图CD吸热后温度不断上升,即CD段为液态。
3、-6 A 升高会见解析
【详解】
(1)[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上表面在0℃下方,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6℃。
(2)[2][3]石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由图像可知,A是石蜡的熔化图线。
(3)[4][5]由图像可知,B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B物质是晶体,熔点是0℃,1t时刻
(室温为18℃)将B物质从水中取出,室温高于熔点,符合晶体熔化条件,B物质会继续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