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
级上册)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篇一」
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总结
统计
1、组织比赛---(认识简单的纵向条形统计图)
2、买气球---(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与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实践活动
小小运动会
利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今天我当家
利用100以内加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生活中的数
1、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2、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3、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比较)
4、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知识框架】
生活中的数
【知识点】
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1、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会数数不但会一个一个数,还会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并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体会数位(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基数(用数可以表示物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序数(用数可以表示集合中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的意思。

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3.在数数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百",感受数位的意义。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

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3、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能对100以内的数量进行估计。

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使学生更清楚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会先从数的位数上比较,相同位数的数要从高位依次比较的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逐步培养数感。

二、观察与测量
【知识框架】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知识点】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

(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篇二」
高三数学的概率统计复习总结
一、知识梳理
1.三种抽样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类别共同点不同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都是等概率抽样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个体比较少
系统抽样将总体均匀分成若干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在起始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个体比较多
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按个体个数的比例抽取在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总体中个体有明显差异
(1)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n个个体的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系统抽样的步骤:①将总体中的个体随机编号;②将编号分段;③在第1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④按照事先研究的规则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的步骤:①分层;②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③各层抽样;④汇合成样本。

(4) 要懂得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①小矩形的面积=组距 =频率②众数是最高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③中位数的左边与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可以由此估计中位数的值
2.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刻画数据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其平均数为则方差,标准差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个,而且所有结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包含个结果,那么事件的概率P=
特别提醒:古典概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1 ,即试中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
○2 ,即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 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特别提醒:几何概型的特点: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不可数的;○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二、夯实基础
(1)某单位有职工160名,其中业务人员120名,管理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解职工的某种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人数应分别为____________。

(2)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
11场比赛,他们所有比赛得分的情况用如图2所示的.茎叶图表示,则甲、乙两名运动员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
A.19、13
B.13、19
C.20、18
D.18、20
(3)统计某校1000名学生的数学会考成绩,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示,规定不低于60分为及格,不低于80分为优秀,则及格人数是 ;优秀率为。

(4)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4 8.4 9.4 9.9 9.6 9.4 9.7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9.4, 0.484
B.9.4, 0.016
C.9.5, 0.04
D.9.5, 0.016
(5)将一颗骰子先后抛掷2次,观察向上的点数,则以第一次向上点数为横坐标x,第二次向上的点数为纵坐标y的点(x,y)在圆x2+y2=27的内部的概率
________。

(6)在长为12cm的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并且以线段AM为边的正方形,则这正方形的面积介于36cm2与81cm2之间的概率为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篇三」
备考20xx考研数学概率统计考点总结
中国大学网在历年的考研数学中,概率统计部分的概念多,公式多,结论多,综合运用多。

在数一中概率统计分值为34分,占22.6%。

部分考生由于大学阶段未学过或虽学过但由于时间较短来不及复习而痛失基本题的分值,这非常可惜。

因此本文希望能帮助同学梳理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点,突出概率统计考题特点:概念多,内涵少,理论依据不复杂,而且解法单一。

望能帮助学员理清重点,有的放矢。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本章需要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公式。

其核心内容是概率的基本计算,尤其要熟练掌握古典概型题目的求解,在计算中需要综合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还需要熟悉排列组合综合运用。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本章必须掌握六种典型的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密度函数)。

离散型随机变量有0―1分布、二项分布B(n,p)、泊松(Poisson)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均匀分布
U(a,b)、正态分布、指数分布。

这些典型的随机变量必须熟练掌握他们的分布函数,密度函数。

当然这些公式在记忆可能有些难度,因此可以用对应模型记忆,比如二项分布概率公式,可以理解成把一枚硬币重复抛N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这样才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效果明显,既不容易忘,又能够正确运用到题目的解决中;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尤其是随机变量X,Y的加法、最大值的函数分布在08,07年均考过。

这部分同时需要结合重积分的计算。

三、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理解二维离散、连续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密度)、边缘分布(密度)的概念;
熟练计算条件概率密度(常见考点);
能够应用重积分的性质计算二维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刻画随机变量的性质的数字特征是概率统计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并且在全书中,亦是考察的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数字特征,包括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定义及其性质;
在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后,需要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矩、协方差、相关系数性质及其公式,尤其是变量的函数的期望、方差公式(这些是在后面统计章节运用最多的公式);
独立与相关性概念区分。

独立能够推出不相关,反之并不一定成立。

因相关性考察的是随机变量间的线性关系,两个随机变量可能不存在线性关系(及不相关),但是有其他的函数关系,因此并不一定独立。

并且注意二维正态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与相关性的等价性(这点在题目中经常体现)。

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了解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内容,并熟记它们成立的条件(独立同分布)。

求解各概率分布已知的若干个独立随机变量组成的系统满足某种关系的概率(或已知概率求随机变量个数)的问题,一般采用中心极限定理处理。

六、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本章是统计章节的基石,因此需要非常熟练掌握其中的定义,运算法则。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

重点是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包括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两个样本的均值差、两个样本方差比的抽样分布;
熟练掌握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概念性质.可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记忆它们的定义(这三个分布式后续章节统计方法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它们的定义及数字特征);
若为总体X的一组简单随机样本,则凡是涉及到统计量的分布问题,一般要用到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定义进行讨论;
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的分布,所得到的3个定理,是后续章节的理论基础,并且其结论是考试的重点!
七、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是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尤其是点估计,是比较常用,简单,也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基本上每年的考试都会涉及到点估计。

掌握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这两个估计法思路清晰,求法固定,而且基本作为解答题出现,因此可以说是考试的得分题目;
估计量的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其中估计量的无偏性是历年的考试重点。

(常考点:样本方差是总体的方差的无偏估计);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本节需要熟练掌握上一章的3个定理)。

八、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在总体的分布函数完全未知或只知其形式,但不知其参数的情况下,提出对总体的假设,是统计方法的另一类思路。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篇四」
概率统计总结
【摘要】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困惑,编辑为大家总结了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概率统计,各位考生可以参考。

统计(约16课时)
(1)随机抽样
①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②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④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2)用样本估计总体
①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参见例1),体会他们各自的特点。

②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⑤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⑥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变量的相关性
①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②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

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篇五」
一.算法,概率和统计
1.算法初步(约12课时)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②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
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3)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3.概率(约8课时)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参见例3)。

(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

2.统计(约16课时)
(1)随机抽样
①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②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④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2)用样本估计总体
①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参见例1),体会他们各自的特点。

②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⑤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⑥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变量的相关性
①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②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

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二.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及其关系
①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②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或"、"且"、"非"的含义。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①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3.导数及其应用(约16课时)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参见例2、例3)。

②通过函数图像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c,y=x,y=x2,y=1/x的导数。

②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③会使用导数公式表。

(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①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参见例4);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

②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在给定区间上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2.圆锥曲线与方程(约12课时)(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参见例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3)了解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

(4)通过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三.统计案例(约14课时)
通过典型案例,学习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肺癌与吸烟有关吗"等)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②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质量控制"、"新药是否有效"等)的探究,了解实际推断原理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参见例1)。

③通过对典型案例(如"昆虫分类"等)的探究,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④通过对典型案例(如"人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等)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2.推理与证明(约10课时)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①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参见例2、例3)。

②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①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②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统计与概率教学总结(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篇六」
统计与概率
统计表:
(一)意义: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统计表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

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分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统计表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1、搜集数据、2整理数据、3设计草表、 4 正式制表:
统计图:
意义: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分类:统计图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1 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横轴和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条形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 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横轴和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特点: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作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