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摘要]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因此,如何在翻译中实现文化的传递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传递可采取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递翻译方法
一、翻译与文化
什么是文化呢?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定义文化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英国学者泰勒做出了另外一种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含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先生就充分认可了“文化传递”的重要性。
然而,基于文化与语言的若干特点,翻译工作所能完成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文化传递,“完全的文化传递”则是一种翻译的理想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剧中,第二幕新王问哈姆雷特说:“我的儿子(son),你为什么躲在阴影里(shadow)。
哈姆雷特用了一个双关语来回答“too much sun”。
这里的sun与son同音,是一种含沙射影的讽刺,讽刺哈姆雷特的叔父篡夺王权,又假意亲热。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这种语言与语言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翻译时完全的等值等效是难以做到的。
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文化差异呢?
二、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造成了汉英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许多不同。
西方思维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加上不同的历史及宗教传统、哲学思想、语言,使得中西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
比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的不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
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该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
有英译法为:
Hard it was to see each other ——
harder still to part!
The east wind has no force,
the hundred flowers wither. (INNES HERDAN)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许渊冲)
这种译法在西方人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幽怨之韵。
因为缘于英国的地理位置,东风在英国人的眼中是凛冽的刺骨寒风,而西风采温煦、和暖。
这样的翻译方法扭曲了中文的文化意境,使西方读者产生了歧义。
此外,传统的风俗习惯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又一因素。
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
比如“dragon”这个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
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
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古时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
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
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
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三、翻译方法
中英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很多,翻译中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使原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在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蒲伯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时也大胆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应用了英国读者所熟悉的英雄双韵体和18世纪英诗中常见的词汇。
同样,在现代英语中有时我们也会采取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Shanghai.
译为:在上海,高楼大厦正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译文中,采用归化的方法“like mushrooms”被译为“犹如雨后春笋”而不是采用异化的方法译为“犹如雨后蘑菇”,译文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
译文中归化的现象很多,但不恰当的运用也会弄巧成拙,如何恰当地使用需要译者仔细斟酌。
例如,“Of course it may,” said Angel,“was it not proved nineteen hundred years ago,if I may trespass upon your domain a little:” (I.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为:“当然可以,” 安琪说到,“一千九百年前,不是有人做到了吗?我这是班门弄斧了,请原谅。
”
此译文采取了归化方法,目的是使译文更接近中国的读者,但这里的成语“班门弄斧”却使读者很容易就联想到中国的故事,以为在读一本中文小说,而不是一本外国小说,从而造成了文化的失真。
所以,此处的归化翻译不恰当,此句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方法,这也是在中国当代翻译中更加常见的手法。
异化即指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让读者能充分领略异域的风情。
四、结语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事实上,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不能绝对地摈弃任何一方。
总的说来,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
在文化传达上,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
但是,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
正的归化,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重新定位,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
参考文献:
[1]让·德利尔. 孙慧双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641.
[2]程镇球. 汉英翻译问题[J]. 中国翻译,1991,(3).
[3]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
[4]何三宁,唐国跃等.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