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城县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柳城县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下·绵阳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北斗展区,生动诠释了这句在北斗圈内大家都_____的话。
9月5日至9日,北斗应用展区____。
说起“北斗”,大家首先想起的都是导航功能。
但你可曾想到,随着北斗技术的逐渐成熟,这一“高精尖”技术正在跳出单一军事用途,为城市燃气、电力电网、智慧交通提供精准服务,与你我的生活_____。
正如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所说,北斗之用,可谓_____。
借助北斗系统可以解决如何监测燃气管道、构筑安全屏障这个难题。
北斗可以对每段管道进行精准定位,动态监测腐蚀情况,同时对腐蚀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生成管网腐蚀图、防腐层综合统计情况等,通过提供精准位置和数据支撑为管道管理和维修提供依据。
北斗系统可以助力物流,缩短“时空”距离。
在网上订了生鲜、餐饮,70.5%的用户不希望配送时间超过30分钟,还有一些用户希望配送时间能缩短到10分钟以内。
这个时候,快递小哥可以求助于“北斗”。
据专家介绍,时空技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能够解决精准送达、快速运输、供需关联,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全流程跟踪。
在物流运输车上安装北斗导航设备,可以对车速和路线进行实时监控,保障驾驶安全。
结合北斗系统的地理位置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挖掘,能够定制仓储和站点急需上门接货的位置信息,定制服务线路、提高物流效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了然于胸熙熙攘攘休戚相关无所不在
B . 耳熟能详人头攒动休戚相关无孔不入
C . 了然于胸熙熙攘攘息息相关无孔不入
D . 耳熟能详人头攒动息息相关无所不在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当我们要采取措施的时候,就意味着发现腐蚀临近危险值
B . 我们要采取措施,就意味着发现腐蚀临近危险值
C . 一旦发现腐蚀临近危险值,就意味着我们要采取措施
D . 一旦腐蚀临近危险值被发现,就意味着我们要采取措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时空技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能够解决供需关联、快速运输、精准送达等问题,实现全流程跟踪,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B . 时空技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能够解决供需关联、精准送达、快速运输,实现全流程跟踪,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C . 时空技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能够解决供需关联、精准送达、快速运输等问题,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全流程跟踪。
D . 时空技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能够实现全流程跟踪,解决供需关联、快速运输、精准送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下·黄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慈。
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
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天下情怀。
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
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其次是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馈。
再次是主人意识。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最后是以正心为本。
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莱封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
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
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 . 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 . 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 . 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B . 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
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C . 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 .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粟封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B . 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的人。
C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 . 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3. (9分) (2018高三下·新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月10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57亿,超过总人口的1/6。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三个字呼之欲出了。
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
“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
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衡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
”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是“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7年1-月2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
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
《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6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57亿,超过总人口的l/6,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中商情报网讯》2016年10月20日01版)
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
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
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旋涡里。
(摘自2016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
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
一者,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
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
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
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
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6年9月10日)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 材料一侧重探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材料二侧重对报告内容的介绍。
B . 材料一侧重于介绍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所形成的学术观点,而材料二侧重从客观数据的角度介绍人口流动的特点。
C . 材料一重点在探讨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材料二重点在说明社会卫生保障方面的现状。
D . 材料一的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专家方面,材料二的数据主要来自社会调查。
(2)阅读以上几则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 . 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7亿,而材料二还将2015年的情况与2013年做了对比。
C . 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D . 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 .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有平等竞争的机制,“逃离北上广”主要也是因为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
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4. (12分) (2016高三下·山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
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
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
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 . 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 .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 .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 . 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上·黔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勖,李克用长子也。
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声甚悲,坐上皆凄怆。
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
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
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
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
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
”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重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
同光二年,帝御文明殿,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
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故有是命。
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
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李嗣源讨贼,庄宗不许。
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遣之。
李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礼登楼谢罪。
军变,李嗣源入于魏,与在礼合,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
李嗣源反,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于李嗣源,入于汴州。
帝自万胜至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夏四月丁亥朔,皇帝崩。
七月,葬雍陵,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五、六》《旧五代史·唐书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B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C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D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教坊,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俗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B . 刺史,古职官,初为监察官,后变成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太守、知州等。
C . 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初生”“开头”等。
D . 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存勖实现父愿。
李克用在三垂岗设宴,预言李存勖将完成未竟的功业。
后来,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岗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
B . 李存勖勇武善战。
他曾在先王之丧、叔父之难等不利的情形下果断出击,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靠太庙。
C . 李存勖寄信伶宦。
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让梁之优伶陈俊和储德源做刺史,被郭崇韬劝阻,最终他还是履行了对伶人的这个承诺。
D . 李存勖疏忌功臣。
在位期间,对功臣宿将多有猜忌之心,郭崇韬、朱友谦等都被他诛杀,李嗣源也因位高权重而被疑忌,最终走投无路被逼造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
②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曾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B .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可以以物喻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此诗可理解为自况言志的诗。
C . 诗歌首句交代了菊花所处环境——一夜清寒,瓦着新霜,营造了清冷的意境,暗示了对菊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