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学反思3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历史意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遇到疑难,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纸的发明过程进行讨论;由于课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潜能。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学富五车”的意思。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原来的问题过于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方法与过程,修改后则使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切忌设问不等于问答案,而是问能力。

能力训练,开发潜能,是设问的最终目的。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纸的知识,办一张手抄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1.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

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2.采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

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

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4.拓展练习:写一篇小练笔《纸的自述》。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展现在讲台上,再把课前用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纸粘贴而成的课题贴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当一个五彩缤纷的“纸”字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时,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难掩心中的兴奋,毫无疑问,孩子们已经被这五色斑斓的纸张吸引住了,我暗自庆幸一一毕竟这是
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纸”的发展历史,并用“印刷术”引导他们说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样,就做到了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于纸的探究欲望。

虽然“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

学说明文的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鼓励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跟着一起思考:“纸”这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接着第二课时我创设回想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纸”的发展历程,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首先从记载文字的载体上“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帛”、“麻”、“纸”等中体会这些材质的变化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纸”发明的重要性,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其次从几千年来文字载体的方便性比较,引导学生体会造纸术之所以称为古代四大发明有其重要的意义。

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两个字------自豪。

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这节语文课虽然还算进行的比较圆满,但我始终忘不了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那种牵强的眼神,在我心中,那是对同伴、对老师、甚至是对知识的一种怀疑。

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细读课文,还是我对这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解决课堂突发问题这方面缺少教学智慧。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而“节外生枝”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并不成熟,更谈不上经验丰富,但我知道,教学智慧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成功之处:
教学中,本文首先“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

然后“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
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第二课时
成功之处:
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

在对比阅读蔡伦发明的纸和他之前的那些纸,了解蔡伦纸发明的伟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从而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师在最后又设计了写话训练,这样就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把握,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对语文产生兴趣附赠材料优秀的
教学是练出来的
在上一堂课里,你已经学会了区分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这一概念。

在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呢?是的,这个灰色地带确实存在。

如果能带领那些还不够高效的教师们进人这一中间地带,那也是很大的进步。

当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出教师的最大潜力,以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最终会发现学生的表现有了显著的提高。

显而易见,教师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教师越优秀,学生的表现就越好。

课程: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所学的如何区分高效和低效教学上一节课,我已经要求你总结出自身存在的弱项,并且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今天,请你仔细思考,在下面列举
的教学情景中高效和低效的教师将如何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实践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和其他学生聊天。

他这个举动非常明显,必须及时制止。

面对这个情形时,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发出声响,这个声音越来越吵,并且影响到了班级里的其他学生。

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学生总是没有完成课后布置的家庭作业。

对这个学生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学生总是随便讲话。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她讲话,同学们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她讲话,午餐之前大家都应该安静等待的时候她也在讲话,在类似的其他场合她也经常随便讲话。

面对这个情形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
何应对?
学校准备开展一个新的教学项目,大家都不清楚这个项目效果如何。

为了顺利实施该项目,部分教师将被挑选出来进行培训培训过程很可能十分艰苦。

面对新项目的挑战,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当你回答完这些问题时,你一定会明白:高效的教师一定是个冷静、专业、细心的教师。

你愿意做这样的教师吗?如果愿意,那么就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吧!
实践:
将你今天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处理方式哪些是低效的手段,哪些是高效的手段。

在这之后,你的教学技能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