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学第四章 博物馆观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博物馆观众(上)
本章主要就博物馆观众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第二节是观众的概念讨论,第三节是介绍有关博物馆观众研究材料的收集方法。
第一节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
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的主体。
从博物馆工作来说,观众既是博物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博物馆教育的落脚点。
从博物馆社会服务来说,观众既是博物馆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博物馆与社会联系的主要中介。
在具体论述博物馆观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历史。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世界上最早的观众研究是英国的利物浦博物馆(the Liverpool Museum)的Higgins。
1884年,Higgins对来馆参观的观众进行了粗略的分类。
他将利物浦博物馆的观众划分为:占1-2%的学生(Students),占78%的观察者(Observers),占20%的闲逛者(Loungers)。
另外,他还对当时由北欧移民构成的参观群体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一、美国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历史
美国的博物馆观众研究不是最早的,但是随着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博物馆观众研究也在世界范围扮演着领袖角色。
美国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期间
1916年,美国博物馆学家本杰明.吉尔曼在《科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博物馆疲劳的文章,他用照相的方法记录观众行为,以说明观众的疲劳是由于展柜的拙劣设计。
这些照片显示观众不得不采取的各种参观姿势,如跪在地上,扭着身体,探着身子,以观看陈列物品。
他认为,这样只能促使观众“浮光掠影”地参观。
他建议,设计师在设计展柜时,必须考虑到观众生理和心理因素。
他预言这将增强观众的注意力。
在这个时期,对博物馆的批评非常强烈,人们称博物馆是“昏暗的地方”、“古玩墓地”,对观众的需要漠不关心,沉闷无聊和难以理解。
1928年至1931年间,爱德华.罗比森和阿瑟.梅尔顿在美国博物馆协会和卡内基基金会德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观众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可称之为“经典性的”经验主义研究。
研究人员观察观众在展厅中的活动和停留情况,记录停留的次数和位置,对出口的使用情况及其它行为表现。
研究数据揭示了可信的观众行为模式,观众在展厅中注意力的分配情况,以及观众对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疲劳、陈列布置和展品说明的反应行为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批学者都不约而同的通过研究来为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提供证据。
其中最突出的要属耶鲁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Edward S.
Robinson教授和他的学生Arthur W.
Melton。
在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906年)的支持和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他们用当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美国的一些博物馆里对观众的行为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最主要的有两项:一项是在不同的科学和艺术博物馆中对成人行为特征的研究,另一项是在学校群体参观博物馆的条件下对儿童学习行为的研究。
1939年,Carlos E. Cummings
开始在非干扰观察中使用秒表记时,并在他的观察报告中考虑到了展览的娱乐价值、故事线索对于概念理解的重要性、现场演示的使用、贴近观众生活的主题、灯光与颜色的运用、观众的动态参与、观众流量以及标签的使用情况,等等。
他的研究对于“如何在展览设计中考虑观众”有很大启示。
1943年前后,评级(Rating)被运用到展览评价当中。
为了解当时一系列公共健康展览的教育效果,Homer N. Calver, Mayhew
Derryberry 和Ivan H.
Mensh让观众根据展览信息的清晰程度、整体吸引力的大小以及展览的其他方面,直接对展览进行评级。
不过,他们最终并没有从中发现能够同时反映专家和普通大众判断标准的一般模式。
20世纪40年代,大量的观众研究使人们对展览设计对观众行为的影响、观众流动情况、展品说明的阅读情况、展览主题对增加观众参观兴趣的作用、实物展示的效果、照明和色彩、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观众对展览评价的差异等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
尽管对观众心理的研究进展缓慢,但这一时期组织的一些重要的和复杂的研究工作为70年代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在这些开创性研究工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哈里斯.谢特尔的工作,他首创使用展览模型测试观众的反应,并在正式展览完成前及时修改展览说明和图表。
谢特尔还使用了多种观测手段,如不引人注目的观测方法、摄影、闭路电视、访谈、主题测试及实验性展览模型。
小结: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对观众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2、心理学的理论大量运用;
3、实证研究成为时尚。
(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进入50年代,美国博物馆界对实验性和评估性研究的兴趣日见浓厚。
有关博物馆做为学习环境的知识逐渐完善,进行了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如观众和家庭观众群体的行为模式,观众运动情态,态度和学习,观众对交互式阐释设施的注意力,展览效果的评估标准,运用自然科学评估方法,以及对各种观众导览措施的效果的比较研究等。
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支持这样一种认识,即这些从观众那里获得的信息和有关观众的信息,将有助于完善展览设计和组织观众的教育活动,势必使对非专业性的观众的传播更为有效。
这种突然爆发出来的兴趣和活动,主要是由史密森学会组织的一系列关于博物馆是学习场所的研讨会激发出来的,这些研讨会使人们关注运用多种学科工作手段以加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动物园和植物园,对“非正规”教育和观众研究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私人基金会也增加了对此类研究工作的资金支持。
凯洛格基金会资助举办全国性的系列培训活动,帮助博物馆馆长、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博物馆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组织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
美国博物馆协会机关刊物《博物馆新闻》,也陆续发表了一批关于观众学习、评估和教育计划的专题文章。
1974年,第一个致力于推动观众研究的专业组织在美国博物馆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简称AAM)的支持下产生,即“观众研究与评估委员会(the Visit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ommittee)”。
1989年,这一组织更名为“观众研究与评估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Audienc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简称CARE)”,并成为美国博物馆协会之下的一个常设的专业委员会。
1987年,国际观众研究实验室(the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of Visitor
Studies,简称ILVS)由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心理学教授C.G.
Screven等人在密尔沃基(Milwaukee)成立。
此实验室志在通过发行出版物和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方式来促进观众研究的发展。
1989年,观众研究与评估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Audienc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简称CARE)的一个附属委员会在Lois Silverman的领导下,开始起草职业标准章程。
随后,在此框架之下产生出许多与观众研究专业化有关的文件。
小结: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观众研究深入到不同类型之中;
2、观众研究和展陈评估结合;
3、专门的学术性组织开始出现。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将观众和评估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常务委员会,1991年,一个新的全国性组织——观众研究协会——成立了。
美国还在互连网上建立了博物馆观众研究协会网站。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些在观众研究、评估以及展览等方面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专家开始创办自己的评估公司。
例如,由资深的博物馆顾问、畅销书《展示说明:一种解释手段(Exhibit
Labels: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和《注意:观众与博物馆展览(Paying Attention: Visitors and Museum Exhibitions)》的作者Beverly Serrell于1979年成立的Serrell &
Associates公司;由有20多年博物馆工作经验、曾任CARE《观众研究与评估时势》和《标尺(The
Gauge)》主编、《保管员(Curator)》审稿人和VSA理事会成员的博物馆评估专家Randi Korn 于1989成立的Randi Korn &
Associates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由曾任VSA主席及理事会成员的Deborah L. Perry博士于1989年成立的Selinda Research
Associates公司,等等。
这一时期学术团体都发行自己的出版物,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
观众研究与评估委员会(CARE)每年出版名为《观众研究与评估时势(Current trends in
audienc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的论文集(目前尚未面向国际发行)和名为《标尺(The Gauge》的通讯。
国际观众研究实验室(ILVS)从1988年到1992年出版了四期由Screven 和Shettel主编的《国际观众研究实验室回顾(ILVS
Review: a journal of visitor behavior)》。
观众研究协会(VSA)从1988年就开始举办学术年会,并将每次会议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名为《观众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Visitor Studie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该协会还有自己的通讯(1986年至1997年叫《观众行为(Visitor
Behavior)》,从1998年起更名为《当代观众研究(Visitor Studies Today)》)。
研究“观众体验”和“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博物馆观众研究的两大主流。
这两股力量几乎控制了整个研究领域。
1995年后,对“学习”的讨论在美国学术界变得更加激烈。
这两大潮流的领军人物都首推福兰克和戴尔金(John
H. Falk and Lynn D.
Dierking)。
他们在1992年出版的《博物馆体验》和2000年推出的《从博物馆学习:观众体验与意义的建构(Learning from Museums:
Visitors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都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另外,美国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的荣誉退休教授George E. Hein以其对博物馆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而著称于世。
近期美国出版的他人撰写的博物馆观众研究书目
Are you concerned about providing visitors with the best overall experience
possible? This manual can help museum staff make a case for visitor services,
understand and meet the needs of visitors, plan and staff visitor services,
train staff, and evaluate services. More than 25 museum leaders contributed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this manual the most complete resource
for museum visitor services today. Include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 sample
staff handbook, and position descriptions.
An easy-to-understand guide to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your own visitor
survey from start to finish. With a computer, commitment to the project, and
this manual, your staff can accurately measure your museum抯performance in any
area of operation. Two experienced evaluators outline a step-by-step format for
assessing your programs in the public dimension and guide you around potential
pitfalls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关注休闲状态下的观众体验;
2、将建构主义引入博物馆观众研究中来;
3、博物馆观众研究和博物馆评估相结合,出现专门的公司。
二、中国大陆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史
20世纪中国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
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到新世纪以来
第一阶段是从30年代至50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多是从为什幺要研究观众论述问题,强调研究观众的重要性。
例如30年代的陈端志编著的《博物馆概论》和50年代傅振伦写就的《博物馆学概论》,都在原则上强调了观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50年代中叶,著名作家沈从文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想写反映新生活的小说,为收集素材在博物馆中对来参观的观众进行了非参与性观察,写了笔记,是为中国最早的观众实证的、经验性的描述性的研究。
然而这个属于日记性质,在当时并没有发表,因而只有思想史意义。
第二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末。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进行,博物馆学在大陆重新恢复并快速发展,王建国率先介绍了欧美博物馆学关于观众心理研究成果(1985年),陈宏京就博物馆观众研究的课题和方法论做了理论探索(1986年)。
与此同时,欧美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成果不断被译介到国内,触发了博物馆观众调查活动的发轫。
90年代末期,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借博物馆实习之机进行了几次博物馆观众调查,写出了《河北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辽宁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吉林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报告,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有价值材料,同时就所调查的具体博物馆观众特征和历史类博物馆观众的某些共性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中国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内容:既有西方人关注的话题,又有中国人的独特视角。
例如观众参
观疲劳问题,早在20年代,张謇在论述博物馆建筑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馆中贯通之地,宜间设广厅,以备入观者憩息”。
但在80年代以前,在这个问题上还缺少学术意义的探讨。
到了80年代,
费钦生从陈列设计师角度指出,控制陈列展览信息量是减少观众疲劳的办法(1987)。
严建强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疲劳产生的主要因素:1、环境中的噪音和浑浊的空气;2、建筑中的高楼层、展览的矩形空间分割、光线的过强或过弱、地面材料过硬和较高的折光率;3、陈列中的陈列带过低或过高、陈列密度太大或过低、陈列艺术感染力缺乏、陈列过于严肃等等,
并提出四个克服疲劳的原则,即节能原则、恢复原则、诱导原则和参与原则(1992)。
朱琳率先提出并讨论了博物馆观众认识结构问题(1988)
王克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中率先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具体博物馆观众数量变化的因素(1988)
杨庆昌率先论述了博物馆观众参与问题(1990)
沈柏春运用人类工程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出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应重视观众认知系统——结构问题(1990)
沈庆林从博物馆陈列设计角度谈了观众参观动机问题(1992)
刘炳元率先从博物馆经营角度提出了“观众市场”概念(1995),王成就衡量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尺度——观众数量的评估方法提出了公式(1995)
张文立就博物馆观众特征问题从哲学角度展开了论证(1997),认为“博物馆观众具有多重身份。
这种多重身份特征表现在博物馆观众首先是人,其次是观众的一个类别,再次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
”
这一时期大陆出版的各种博物馆学概论、新编、新说等专着里,均有专门的章节或条目论述观众问题。
另外,河南博物馆学会组织编着的《博物馆教育入门》和中国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编着的《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1993年)也对观众的类别与特征,观众的组织方法和研究方法做了论述。
真正意义的观众研究是80年代以后才在中国开始进行的。
在这些年里,研究者克服重重困难,在许多领域进行了积极探讨,在理论概括方面显示了一定优势;例如严建强的《
观众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一文,把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社会及其文化活动为背景,对观众与博物馆关系作宏观的社会学研究,在博物馆内开展的旨在了解观众对某一特定的陈列的受益情况,评价及意见的观众博物馆学研究,通过教育心理学,来认识观众。
在这三类研究中,观众博物馆学研究对指导博物馆的具体工作具有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到新世纪以来。
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博物馆观众研究,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开始介入博物馆观众研究上来。
例如搞旅游学的人对游客在博物馆的参观行为进行了研究。
观众调查手段多样化,调查报告写作日趋规范,家庭观众研究、旅游团体观众研究、流量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开始方兴未艾。
以吉林大学为首的高校博物馆观众研究走到了学术界前沿。
交叉统计分析等计算机统计方法的引入,SPSS
软件的应用,正呈现和国际接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