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这是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第1篇
清平乐·村居
【诗词原文】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精华赏析】
亲情在词当中出现的概率比友情还要少,描写幼儿幼女的童趣又更加罕见了!正因为罕见,才尤其显得珍贵。
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就是这样一首罕见而珍贵的亲情词,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候的作品。
词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山村家庭生活图。
哪三个角度呢?首先是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家庭周围的邻里环境;最后才是家庭成员的亲情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两句描绘的是清新爽洁的自然环境:放眼望去,最常见的是那种屋檐低矮的茅草房,虽然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糙,可是就是这样简陋的茅草房,恰恰和“溪上青青草”的自然环境“无缝对接”了,潺潺绕过的清澈小溪,盛夏时期一片郁郁青青的草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寥寥两句,辛弃疾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青山绿水的原生态生活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词的上片简简单单四句,从生活的自然环境写到了邻里环境,辛弃疾这一路走过来,接下来映入眼帘的就该是词人自己的家庭了。
辛弃疾一家可是个大家庭,他先后生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有意思的是,辛弃疾的儿子名字都是禾旁,意思都和农作物有关,也都是为了呼应“稼轩”这个名号,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田园情怀。
不过在他四十二岁退居上饶的时候,身边还只有四个儿子,也就是辛稹、辛秬、辛?(音感,粮仓)和辛稏。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个儿子中最勤劳最负责的是长子,他在溪东头的豆田里锄草,这是最耗体力的活儿,看来,长子已经开始承担一家人的生计了。
次子正在编织鸡笼,这大概不算是太艰苦的体力活儿,但这是一个技术活儿,肯定需要一些耐心和细心,可见二儿子的性格是比较踏实沉稳的。
可是,最勤劳的长子和最踏实的次子,都不是辛弃疾要描写的重点,他的重点啊全放在了小儿子身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就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小儿子往往是最受父母偏爱、性格也往往是最调皮捣蛋的,大英雄辛弃疾家也不例外。
他正躺在溪边剥莲子呢,他剥莲子可不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而是当零食吃着玩儿。
可偏偏就是这个“好吃懒做”的小儿子,最得辛弃疾的喜爱:“最喜小儿亡赖。
”无赖本来是个贬义词,指的是那种撒泼刁蛮的恶劣行为,但这里显然是表达一种亲昵的意思,就好比我们爱怜地称呼小孩子:你这个“小鬼头”一样。
也有人认为词中的大儿、中儿、小儿指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可我还是认为这最有可能是写辛弃疾自己的孩子们,尽管以辛弃疾的经济条件,并不需要靠孩子们种地来维持生计,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还是极有可能的。
而且“最喜小儿亡赖”这一句,一个“最喜”,简直就是辛弃疾情不自禁的父爱流露。
【知识点·速读】
1、杜甫在《绝句漫兴九首》诗中写过这样的句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意思是说,连江上的燕子都知道我家的茅屋比别家的更矮更小,所以燕子都爱来我家筑巢。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成都,成都有一处着名的人文景点:杜甫草堂,就是杜甫当年在成都的住处。
奔波一生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将近五年的悠闲时光,无论是草堂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他和周围邻居相处的生活环境,都显得那么简单、自在。
这五年之中,杜甫写了四百三十首诗,几乎占到杜集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不仅是杜甫生命中相对安宁的一段时光,也是他收获诗歌又一个高峰的时期。
2、上饶在宋代属于江南东路,现在的上饶,也是在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所以上饶兼有三个地方的文化特征。
比如说在建筑形式上,上饶就颇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现在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的代表。
上饶人说话的方言倾向于现在的浙江,辛弃疾是山东人,可是他回归南宋已经二十来年了,南宋都城临安就在吴语区内,所以吴语让辛弃疾倍感亲切,吴语的特点就是清柔软媚。
【拓展推荐】
1、《清平乐·为儿铁柱作》南宋·辛弃疾
灵皇醮罢。
福禄都来也。
试引鹓雏花树下。
断了惊惊怕怕。
从今日日聪明。
更宜潭妹嵩兄。
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2、《洗儿》北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责子》魏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第2篇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
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第3篇
我国古代,诗词名家辈出,灿若星河。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而说到词,却不能不提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风格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将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人的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辛弃疾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所占领。
他目睹了汉族人民在金人的严苛压迫下的悲惨生活状态,决心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时他聚集两千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并杀害。
在听到耿京被杀,起义军溃散的消息后,他愤恨不已。
在得到确切情报后,连夜率领50多人的轻骑,直捣叛徒大营,活捉张安国,并将叛徒押解回建康,交由朝廷处决。
与李白的侠客情怀相比,辛弃疾确实多了几分傲人的资本。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辛弃疾词风以豪放为主,却也有不少沉郁、妩媚的词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诗人余光中也有一首诗歌与该句意境极为相似:
众里寻你千百度。
拨开陌生的面孔,一张张。
剥开茂盛的花瓣,一层层。
梦里寻你千百度。
黯然正四顾。
猛一回头。
惊喜你一笑,咳,好粲然。
恰在蕊心处。
《清平乐村居》,全诗原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赏析:
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乡村景象的描绘,写出了闲适的田园生活。
而这闲适恬淡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他长期不被重用,抗金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施展,继而理想破灭后不得已的闲居!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第4篇
古诗的原文:
《清平乐⑴·村居》
作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诗的诗意: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
用吴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趴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古诗的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