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鞅南门立木 教学反思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商鞅南门立木》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

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

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践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

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这次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自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命题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篇些什么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叙文的特点,采用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概括的很到位。

紧接着,我又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用段意连接法,有的说用课题拓展法……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整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因为课文读得的少了,也导致后面的“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这两个环节进展缓慢,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这样的效果当然不够理想。

注重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

课文讲的事情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

改进措施: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课堂上交流时,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语文精读课的两个课时进行大胆改进,第一课时只完成“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这两个环节的所有内容,即先预习然后马上进行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则集中精力完成“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感悟,感情升华”、“质疑解疑”这些环节,这样让每一节课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把学习任务分解开,更有利于节省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